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3

bocai090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惯性力学论文题目大全初中生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yu0205

已采纳
惯性的物理论文参考题目: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的实验验证。 谈谈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中物理学规律之间联系的讨论。 生活中的惯性力,科里奥利力,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科里奥利效应。 谈谈角动量守恒及其应用。 质心参照系的利用。

惯性力学论文题目大全初中生

83 评论(9)

heartin

哎~~看来真的是没人比你更缺了
177 评论(11)

jjaidd585

关于电磁波的相位不变性和多普勒效应的讨论用Laplace变换求解一维谐振子的束缚态对经典电磁场理论中磁单极不存在的研究进展克劳修斯熵、玻耳兹曼熵、信息熵之间关系的研究温室效应的物理学分析万有引力真的失灵了吗!_受力的物体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解释惯性力学三定律
225 评论(13)

fcyb

摘要:本文对共振进行讨论,重点是共振在社会上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1.概述共振是指一个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以最大振幅做振动的情形。共振在声学中亦称“共鸣”,在电学中,振荡电路的共振现象称为“谐振”。自然中有许多地方有共振的现象,如:乐器的音响共振、太阳系一些类木行星的卫星之间的轨道共振、动物耳中基底膜的共振,电路的共振等等。但共振有利也有害,人类在自己的技术中利用或者试图避免共振现象。2.应用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供着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在建筑工地,建筑工人在浇灌混凝土的墙壁或地板时,为了提高质量,总是一面灌混凝土,一面用振荡器进行震荡,使混凝土之间由于振荡的作用而变得更紧密、更结实。此外,粉碎机、测振仪、电振泵、测速仪等,也都是利用共振现象进行工作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振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常用的微波炉。具有2500赫兹左右频率的电磁波称为“微波”。食物中水分子的振动频率与微波大致相同,微波炉加热食品时,炉内产生很强的振荡电磁场,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作受迫振动,发生共振,将电磁辐射能转化为热能,从而使食物的温度迅速升高。微波加热技术是对物体内部的整体加热技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从外部对物体进行加热的方式,是一种极大地提高了加热效率、极为有利于环保的先进技术。再比如说收音机,电台通过天线发射出短波/长波信号,收音机通过将天线频率调至和电台电波信号相同频率来引起共振,将电台信号放大,再经过过滤后传至喇叭发声。还有市面上极为少见的共振音箱,它是让音频经过转换后以机械振动介质面(木质桌面、玻璃等),使介质整个物体产生共振,从而使物体播放出悠扬的乐曲。共振在医学上也有应用。专家研究认为,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使细胞体产生轻度共振,使人有一种舒适、安逸感。人们还发现,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改善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健康的活性物质,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振奋人的精神,让人们的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升华。所以,人们已经开始运用音乐产生的共振,来缓解人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而且还能用于治疗人的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就医学影像学来说,核磁共振(MRI)是继CT后的又一重大进步。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3.危害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共振有时还会给人类造成巨大危害。这其中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便是桥梁垮塌。18世纪中叶,一座桥因大队士兵齐步走产生的频率正好与大桥的固有频率一致,使桥的振动加强,最终断裂 。1940年,美国的全长860米的塔柯姆大桥因大风引起的共振而塌毁,尽管当时的风速还不到设计风速限值的1/3,可是因为这座大桥的实际的抗共振强度没有过关,所以导致事故的发生。每年肆虐于沿海各地的热带风暴,也是借助于共振为虎作伥,才会使得房屋和农作物饱受摧残。近几十年来,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还发生了许多起高楼因大风造成的共振而剧烈摇摆的事件。地震时,地壳会产生各种波长的横波或纵波,当波传到地面上,会与建筑物产生强烈的共振,这样就造成了屋毁人亡的惨剧。另外还有许多例子:持续发出的某种频率的声音会使玻璃杯破碎;机器可以因共振而损坏机座;高山上的一声大喊,可引起山顶的积雪的共振,顷刻之间造成一场大雪崩;行驶着的汽车,如果轮转周期正好与弹簧的固有节奏同步,所产生的共振就能导致汽车失去控制,从而造成车毁人亡……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会接触到各种振动源,这些振动都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由科学测试知道人体各部位有不同的固有频率,因此,跟振动源十分接近的操作人员,如拖拉机驾驶员,风镐、风铲、电锯、镏钉机的操作工,在工作时应尽量避免这些振动源的频率与人体有关部位的固有频率产生共振。并且,为了保障工人的安全与健康,有关部门己作出了相应规定,要求用手工操作的各类振动机械的频率必须大于20赫兹。对人的身体而言,程度尤为厉害的是次声波所产生的共振。次声波是一种每秒钟振动很少、我们耳朵听不到的声波。次声波的声波频率很低,一般均在20兆赫以下,波长却很长,不易衰弱。自然界的太阳磁暴、海浪咆哮、雷鸣电闪、气压突变、火山爆发;军事上的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等等,都可以产生次声波。在我们的周围,能够产生次声波的小型动力设备很多,如鼓风机、引风机、压气机、真空泵、柴油机、电风扇、车辆发动机等。次声波的这种神奇的功能也引起了军事专家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利用次声波的性质进行次声波武器的研制,目前已研制出次声波枪和次声波炸弹。不论是次声波枪还是次声波炸弹,都是利用频率为16—17赫兹的次声波,与人体内的某些器官发生共振,使受振者的器官发生变形、位移或出血,从而达到杀伤敌方的目的。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大量发射的频率为16—17赫兹的次声波会引起人体无法忍受的颤抖,从而产生视觉障碍、定向力障碍、恶心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可导致死亡的内脏损坏或破裂。这种次声波武器可以说是人类运用共振来危害人类自己的一种技术上的极致。4.讨论 共振该人类带来了许多危害,人类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如电动机要安装在水泥浇注的地基上,与大地牢牢相连,或要安装在很重的底盘上,为的是使基础部分的固有频率增加,以增大与电机的振动频率之差来防止基础的振动。人们在电影院、播音室等对隔音要求很高的地方,常常采用加装一些海绵、塑料泡沫或布帘的办法,使声音的频率在碰到这些柔软的物体时,不能与它们产生共振,而是被它们吸收掉。 虽然人类现在并不能将共振所带来的危害全部消除,但我们可以努力将它降到最低,期待这一天早些到来。
17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