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小沐沐
在求知的路上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人生态度。凡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则恰恰相反,他们的失败,完全在于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别人、对待事物的态度。 关于人生态度,梁漱溟先生曾经对此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他将人生态度分为三种:逐求、厌离和郑重。逐求即对物质的追求,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种态度为多数人的人生态度。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因为人虽然有和动物的本性,但毕竟比一般的动物高等些,所以常常会反省自己,回头审视一下,就会发现人生的许多痛苦来。一方面因为许多欲望而痛苦,另一方面又发现了人世间的丑恶、残酷和无情,于是便会产生厌离人世的态度,此种态度人人都会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郑重的人生态度可以分为两层,其一是儿童的天真,对生活的固有的认真态度,即顺其自然之态度,其二,“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即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进取,一心一意。 梁漱溟“三种态度”概括了人对于物质、对于自身以及对于他人的态度,而人之存活于世间,也就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对于世界、对于他人和对于自身的认识和评价。态度不仅决定了行为,也决定了一生的幸福。 幸福的来源有许多种,物质的满足是其中之一,是普遍追求的,但物质带来的幸福很不真实,两大敌人会将幸福感轻易地剥夺,其一是不满足,欲望的没有止境吞噬了成功的喜悦,在不断地追求中体验不到半点的幸福,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却是一片荒漠。其二是厌倦,物质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会随着时间而一点点消失,直到空虚。 物质的满足虽然不那么持久,但毕竟还是真实的感官刺激,而比物质更加虚假的是别人的评价。事实上,名誉名声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又不那么重要,你可以选择为了别人而活,时刻关心别人的评价,也可以选择为了自己而活,没有必要完全以别人的标准束缚自己,评价自己。 由此看来,物质的满足,别人的评价都很重要,但并不是最可靠的。物质的获得是有限的,因为人的能力有限;别人的评价是无限的,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物质和名誉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却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你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态度,选择自己的路,评价自己的得失,体验自己的幸福。 我常常听到抱怨做人的困难,因为人总是要和人相处,人也总是要做事的。做好事有坏人骂,做坏事有好人骂,不做事也是会有人骂的。既然如此,就可以做自己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 我常常怀念童年的时光,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幸福的。那时,对于物质没有太多要求,吃米饭、玩泥巴都是幸福;那时,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天真坦诚,童言无忌;那时,没有学习的困惑,工作的烦恼,家庭的负担以及社会的压力。此乃梁先生所言的郑重的生活态度,天然之郑重。 我可以并希望做到的是囊中羞涩,却精神饱满;外在贫乏,内心却充实;道路曲折,前途却光明;生活简单,却幸福万分。 
话题作文“探索求知”导写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434321) 雷元周[话题聚焦]: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人们因为好奇而勇于探索,又因为探索而不断求知和进取,所以世界才有了今天的美丽与繁荣。请以“探索求知”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50字。[思路引航]:“探索求知”是一个相当广阔的话题,其审题构思可依循以下四步进行:1、审题,确定写作范围。题目只要求以“探索求知”为话题,并没有设置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诗歌除外)等方面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在字典中,“探索”的意思是“多方寻求答案”,“求知”的意思是“探求知识,检查或研究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探索求知重在过程,乐在结果。如此看来,纷繁社会、校园内外,只要是在寻求、在研究、在考察,从而有所得者,均在可写范围之内。不过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往往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我们应该注意缩小“包围圈”,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如生活中一次探索求知的故事、一次求知过程给我的启迪、探索求知贵在对于生活的体验等等,这样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话题的某个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力求做到“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2、构思,明确作文文体。辩证地说,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话题作文也是如此。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要求,放宽了文体限制,直至文体不限。但也正是这种宽松,可能导致考生一下子拿不定主意:究竟写什么体裁好呢?就如在乡下小商店买东西,品种单一,要什么就买什么,直奔主题;而话题作文好比到了城里的豪华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时还真定不下要哪一种。我们构思的原则是选择你最熟悉的体裁。例如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甚至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也会非常出色。3、拟题,擦亮文章眼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练、含蓄、新奇,把自己的感情、人物的特征、动作的细节或文章的主题融合在题目中,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怎样拟一个比较醒目的题目呢,一般可以从活用修辞方面做文章,诸如比喻、夸张、引用、对比、反问、设问、对偶等。像本文可以拟出如《在探索中成长》、《求知在花季》、《望着成功微笑》等。当然也没必要弄得花里胡哨喧宾夺主,比如什么“符号法”和“数学法”,就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容易令人反感。4、作文,优化全文篇章。“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自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内容要新鲜真实,不要违背生活常理的胡编乱造,也不要搬用陈谷子烂芝麻;内容要具体充分,不可一鳞半爪,缺臂肘少大腿;内容要情真意切,切忌故作姿态、无病呻吟。所以我们在平时就要做个有心人,做好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不做无米之炊。作文的故事素材要具有时代特点,还可以适当引述名言和警句,以让作文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还要注意立意有深度、观点要积极、语言要新颖,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体悟和感受。总之,构思素材与明确文体同步进行,文章标题和语句内涵力求新颖,让优美的语言打动读者、让隽永的哲理吸引读者,你的作文就有了成功的可能。[素材宝库]:1、名著撷英:傍晚的星星呀!你美丽的光亮在西方闪耀!你从云端抬起你灿烂的头颅吧,你的脚步庄严的迈在山冈上。你在旷野里看到了什么?暴风已经停息,急流的潺潺声来自远方。咆哮的浪涛爬上遥远的岩崖。黄昏后的蚊蚋鼓动着微弱的翅膀,嗡嗡的乐曲声响彻在原野上。你看到了什么呀,美丽的星光?你满面笑容,缓缓地离去。波浪欢乐地围在你的身旁,沐浴着你秀丽的云发。再见吧,幽静的光辉!——以物拟人,[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2、素材之一:一天,四岁的宝宝在院子里玩得正起劲儿。只见他在沙堆前忙碌着,一会儿用小手捧起沙子,一会儿用捡来的树叶、草棍插在沙堆上,接着宝宝站了起来,左看右看,似乎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转了转眼珠,冲着沙堆撒起尿来,然后迫不及待地蹲下来,用手搅拌着尿湿了的沙子,嘴角露出了快乐的笑意。妈妈冲过来:“天哪,你怎么这么淘气呀!这么脏的东西你也玩?”宝宝抬起头来,迷惑地看着妈妈……3、素材之二:爱迪生在童年时代就爱动脑筋,好奇心特别强。有一天,他对青草不会燃烧,而枯草却可以燃烧感到怀疑,于是自己跑到仓库里,用火点燃了干草堆,实地试验了一下,不料却酿成了火灾,把父亲囤积的草料付之一炬。但是,爱迪生一生中的2000多项发明,却无不得益于他强烈的好奇心、敢动脑筋和不怕失败。[语言亮点]:我默默地看,默默地想,感受着冰心内心的潮起潮落。冰心的散文,冰心的思想,深远得像高山森林;她的感情,像海洋深处涌动的暗流;她的心灵,像一座丰富而博大的金矿。冰心的散文,好美,好美。冰心虽是一名女子,但有着如火般燃烧的激情,有狂风暴雨般的痛,有幽感,有彻悟,有祈祷,有忏悔,有让人感受到内心的酸楚与激情。冰心的散文,好柔,好柔。有如水的愁容,有如丝的细雨,有无言的悔恨,有如白丝线的乡梦,我体验出她内心的快乐与忧伤。冰心的散文,好靓,好靓。清柔间如高山上流下的清泉,如乱石中一支独立的高枝;激烈时如万丈深渊中的绿树,如滚滚湍流中一块特立的巨石。我对冰心的散文,惟有读了再读,品了再品,看了再看。——节选自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田野文学社 熊苗 《书的乐音》我回到了座位,片刻,又走向那久违的窗台,这个窗台离我这样近,却感觉那么遥远。窗台上布上了一层灰,我用手抹抹,窗台并没有干净,手却被灰尘所染。我用力推开窗,那棵树依旧:虽然清瘦,却是坚韧。在我眼前,它是如此清晰;而在我心中,那棵树却渐渐模糊、模糊,直至几乎不见……——节选自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田野文学社 马子迪 《校园里的那棵树》[名言集锦]:1、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而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2、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4、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前者是学生由顶峰开始,努力走向基础;后者是从基础开始,学生站在基础上面,然后进到终点,升到顶峰。——第斯多惠5、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发表于吉林《语文学习报》初一版p-4版2005年12月12日,刊号:CN22-0045,邮发代号:7-150)
我们要学会求知 求知是人的本能,因此,人要学会求知。 在社会上,那些所谓的“文盲”是不会文化么?不,他们是因为不会求知,不会去求取更多的知识,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文盲”。一些人有文化,只知道享受,不去求知,他们就会永远停止不前,跟不上社会前进的脚步。 有人会问:“如你所说,有哪些人为了求知而放弃享受呢?”我只会回答道:“你很愚蠢。”你知道那些退役的运动员么?他们想你说的那样只会享受么?不错,他们当然会享受,只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也在他们的学业,难道这不叫做求知么?比如说邓亚萍,她原来是乒乓球运动员,得到了辉煌的荣誉,可她退役后不依然学习么?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难道她不会求知么? 左拉曾经说:“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的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愚昧从来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知识会使精神和物质的硗薄的原野变成肥沃的土地,每年它的产品将以十倍的增长率,给我们带来财富。”他说的并不无道理,我相信,人们只有学会求知,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