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7

ldq1325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儒家文化的论文2000字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陆的药分

已采纳
家传统伦理中的“仁、义、荣、辱”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它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合和思想,对构建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则仁义”是儒家思想的生命价值基础,不仅是为人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个体行为实践的价值准则,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育具有理论性的指导意义。 “人则仁义”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价值观,在儒家学者看来,“仁”是支撑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义”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基本行为准则。这正如儒家所主张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义者,宜也。”儒家学者之所以将仁义看得如此之重,是因为其理论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仁者爱人”。 一方面,儒家仁学的“爱人”思想把握了一个最基本的价值要素,这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这个价值要素的实质就是“修己”、“克己”。在儒家看来,无爱人无所以构建起和谐社会,正如孔子所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另一方面,儒家仁学的“爱人”思想表述了一种最基本的实践精神,这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成功与失败,这就是志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正如孟子所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为此,儒家十分强调以礼待人,以利与人;不强奸民意,不强民所为;勤政勤劳,不悔不怨。 二、“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思想的人生价值精神,这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评价尺度,而且也是社会对人的价值需求。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对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儒学从它的创始人起,就十分注重人生过程中的荣誉追求。孔子曾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力求于实现自己生命价值高贵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到死自己的名声还不被世人传颂。一个人的名声怎样才能被世人传颂呢?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 后起的儒学思想家们还进一步指出,真正的荣誉不在于别人给予的多少,而在于一个人自己去争取、去思考、去感知。在这里,儒学更侧重于荣誉心、耻辱感的自我体验,要求人们自觉地树立荣辱观。正如孟子所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就是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对于应该感到耻辱的事情而不觉得耻辱,这才是真正的不知羞耻呀! 儒学要求人们应该具有荣誉心、耻辱感,正所谓:“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士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龚自珍《明良论二》)这可谓道出了儒学荣辱观的实质,也是体现人生境界高低的行为要求。“仁则荣,不仁则辱”充分概括了儒家荣辱思想的精神实质。今天处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人们着力去追求自己的荣誉时,是否更应该从中体验这一学说的历史价值性,以此帮助我们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去获得一种真正纯结的、高尚的、不可磨灭的荣誉呢? 三、“非义不居”是儒家思想的实践精神,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对形成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种理论的行为,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运行。在内容上,和谐社会必须表现为人际关系、资源配备、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的融洽和谐。在具体实践途径上,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机制来给予必要的保障。在此的诸多条件和机制保障中,人的个体行为的好坏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实践作用。应该说,儒家所表述的“非义不居”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 中国儒学对人生的这一问题是认识得相当真切的。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争斗,个人生命过程中的善命、恶运就正起源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争斗之中。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孔子为首的儒学思想家们提出了重义轻利、崇义贬利、以义代利的“非义不居”思想。在儒学思想家看来,社会的混乱,人生的恶运,既然源于个人的利益争斗。那么,解决一切社会纷争,解脱人生恶运的方法就是尽最大限度地力量去克制人的私利以服从于社会他人的公利。简言之,以利益的舍弃求得义的名份。孔子明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与利拔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来认识:一个有德性的人、道德境界高的人懂得的应该是“义”;一个无德性的人,道德境界低的人懂得的只是“利”。对此,孔子将义与利作出了明白的划分。 我们知道,义与利是对立的两极,二者的轻重取舍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对人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推动意义。当义与利在人生的过程中对立激化,难以平衡时,儒学更强调义的获取,强调义所赋予生命存在的永恒意义。这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是儒学的义利观,也是儒学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观。当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公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当保全自己的生命与整个社会的生存发生不一致性时,当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才能保护更多的人的生命和利益时,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大义。这一思想是灿烂的,对于今天的人们的人生实践,无疑具有正确指导性作用。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儒学倡导“舍身取义”,它也并不在于要求人们完全放弃利而只顾取义。儒学只是在强调,当义利矛盾激化时,要求人的行为去追逐义而放弃自己的私利。正所谓:“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防义耳。”(《二程论·河南程氏外书》)这就最明白不过了,有崇高德性的人,不是不要财物之利,不是不计较利害得失的,只是在求人生之利益时,尽力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而已,也正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儒家的“非义不居”思想是值得注重的。在义利仍然存在相互矛盾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倡导国家、民族、社会的大利,反对不择手段坑害国家、民族、社会利益的私利。在大利与私利面前,我们力求两者尽可能的一致性;但是,当两者在不能调和其矛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降低损失的程度而牺牲必要的个人利益,在这一点上,我们今天所持的义利观与儒学“非义不居”思想是趋于一致的。只不过,我们更强调义利的协调,即在创大利中,显示和体现出更多、更丰富的个人利益;同时,要求人们在其一生中,在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创造利益的前提下,为自己利益的获取而努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的基础。儒家思想必将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儒家文化的论文2000字怎么写

274 评论(9)

912190805

本人转一个(供参考):一个社会要起码满足两点,一,社会稳定,二,社会发展。任何社会文化都基于这样两种状况,一,人必须以社会形态存在。二,人有千差万别。一个稳定的社会要求:人必须以社会形态存在,就要设法尽量消除内部冲突和矛盾,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人有千差万别,就要设法把社会成员之间差别造成的冲突化解到最低程度。儒学为此做了两点:一,提出泛义的“仁爱”,以符合第一种状况。二,为解决第二种状况的矛盾,采取了承认等级的合理性,并自觉遵守社会等级。为此儒家选择了涉及政权和社会稳定的几个最主要的等级体系------以官职尊卑、以长幼为序,后来又增加了男女主次的三大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谐的实质就成了,一,对待不同的等级要安分守己;二,对相同等级要谦让和睦。儒学符合历代统治者社会、政权稳定的需要,经过几千年固化,“和”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对社会、政治产生着深刻影响。影响主要有三点:一,民众对压迫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强,为了“和”民众不轻易反抗统治者的压迫,社会矛盾要积累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才会突然爆发,造成中国社会一次次毁灭性巨大震荡。二,丧失了社会正确发展方向。是非标准不是以实际情况决定,而是由“君、父、夫”等权威来决定,无论对错,“臣、子、妇”都要无条件服从。而中国历史几千年,根本不了解民情的“君”决策错误层出不穷,几千年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三,人情泛滥,丧失社会正常评价体系。和为贵使人们丧失了判断社会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人情可以替代制度乃至法律。其结果裁判吹黑哨,垃圾论文堂而皇之被通过,毒奶粉配方可以获得国家科技奖,提干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人情院士、人情教授滥竽充数,十三亿人,竞拿不到一个诺贝尔奖。人情执法、人情评判使一切社会行为事非不分。四,腐败严重。承认上级的绝对权威,同时奉行和为贵争为耻的道德标准,地位越高的人越没有约束机制,民众无权干预也无理干预,眼睁睁看着官员腐败。失去监督的权力导致严重腐败。严重腐败又导致政权更替,社会动荡。以上弊端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在封建徘徊数千年之久!
157 评论(11)

xpdiao

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儒家文化作为中国2000多年来的主流文化,其主要思想和核心理念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儒家文化的发展粗略的划分可分为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这一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孔子与孟子,是儒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和汉武帝之后被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家文化(这一时期以后儒家文化融合了阴阳学家、墨家、法家的很多思想,使其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并从此确立了其正统地位,主要服务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两个时期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是有区别的。我想写的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主要是对先秦时期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所推崇的是“仁”和“礼”,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所谓“仁”,孔子认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就是孔子所认为的“爱人”。由此可见孔子把他的“仁”的理念看为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从小的方面,“仁”是指人与人自身、人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关系。这要求人们要“仁者爱人”。从大的方面讲,“仁”是指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人们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尽管孔子所谓的“仁”即爱人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应恪守自己的本分。但对古代中国道德规范和传统的道德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人自我认识、民众人格升华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所谓“礼”在很大方面主要是当时孔子为了维护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因此具有很大的消极色彩。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五常,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而对女性的压制就更加的严厉,甚至可以称得上泯灭人性。鲁迅更是将其称之为“吃人的礼教”。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思想也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中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及父系男权社会统治的需要。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或许或多或少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吧。孟子被称为亚圣,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他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将“仁”的思想由一种人的“仁”发展成为政治上的“仁”。把“仁”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主张实行王道。体现的原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仁政”的思想影响了历代君王的统治理念,对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统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引导帝王将相要时刻关注老百姓,关心民间的疾苦,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君为舟、民为水,水亦载舟亦能覆舟”就很好的体现了孟子“仁政”的影响。他所创造出来的“贞观盛世”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孟子崇尚“人性本善”,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正是因为孟子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他才认为实施仁政是可行的,才是王道。其最为著名的一段话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把仁义之心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而这种人性所固有的善性要靠人在现实中培养,即孟子所说的“养性”,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在道德思想方面提出了三个道德规范与准则。其一是:孝悌忠信。孝就是尊敬父母;悌尊敬兄长;是人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其二是: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孟子认为五伦是在现实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三就是前面所说的仁义礼智,孟子认为这是道德的最高原则。从历史发展来看,孟子的仁政学说虽未得到统治阶层过多的重视,但他在人性、道德方面的观点与孔子相比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2000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其对古代中国和当今中国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的“仁者爱人”几千年来被奉为道德规范与标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关系和道德传统,对当今日益下落的道德理念的挽救及、伦理道德的教育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将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相联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多少仁人志士以此为立身的标准,成就了一个个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更是推动了古老中国的发展,而对于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来说,这种积极入世的观念有利于提到人们的国家荣辱的意识,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道家的无为与逍遥的消极的处世理念,我觉得儒家的思想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shaorunjia2001真心为您解答~~~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我做错了欢迎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毕竟我不是万能的】~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好评和采纳后重新另外起一题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35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