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羊
安徽工业大学是科学技术部与安徽省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以冶金、材料为优势学科,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安徽工业大学的评估结果如下:C+(参评院校前40%-50%):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C(参评院校前50%-60%):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冶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C-(参评院校前60%-70%):应用经济学。 
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安徽省重点建设大学;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法等六大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招收海外留学生资格,是教育部批准的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院校之一。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学校,1977年原冶金工业部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华东地区唯一一所冶金行业本科院校——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1998年9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0年10月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学校是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自2005年开始,该校专业陆续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目前,安工大所有58个本科专业在安徽,河南、河北、贵州和甘肃等省进行一本批次招生学校占地面积 2850 亩,校舍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1亿元,图书文献资料280万册。学校现设有冶金与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体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以及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 17个教学单位及一个独立三本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设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一类特色专业5个(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安徽省特色专业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校拥有2个在建一级博士授予权学科(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覆盖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9年立项,2011年中期审核,2012年教育部验收)。1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学科[2],4大类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工程硕士、工商管理(MBA)、会计、资产评估),5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会计、资产评估)。有A、B类省级重点学科13个(冶金工程,材料加工工程、钢铁冶金、化学工艺、会计学、数量经济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热能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检验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6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 设有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重点研究中心,省级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4 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4个,学校还是国家“863”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依托单位。此外拥有9个功能齐全的实验中心以及15个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大型企业等合作成立的研究所。建立与马钢等企业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基地,实行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以及研究生学术论坛。 湖畔建筑学校在职教职工1800余人,专任教师1200多人。其中,有双聘院士2人,教授180人、副教授49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9人。学校现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有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4个,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拔尖人才64人,省教学名师7人,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校还聘请包括12名两院院士在内的150多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目前,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8000多人,硕士研究生1600人,另外,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有在校生4500余人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围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十一五”期间,在校学生申请专利500余项,获准授权250多项(发明专利2项);研究生李智虎荣获2009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在“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英语演讲、机器人等全国性大赛中,在校学生取得一系列优秀成绩,学校连续四届成为“挑战杯”全国赛事的联合发起高校;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在亚运会、全运会、大运会等各类体育竞赛中也取得优异成绩。2010届研究生就业率为100%,本科生就业率为2%,毕业生考研达线率达到30%。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安徽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最好的专业了,毕业后主要从事冶金及相关行业的工艺升级改造、研究方面的工作,相见学校相关网站,祝你好运!
学院前身为化学工程系,成立于1977年,2000年10月更名为化工与环境学院,2003年8月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三个本科专业;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分析化学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拥有化学工艺、应用化学两个安徽省重点学科。“煤资源转化与洁净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挂靠在本学院。近几年来与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8人,工程硕士40余人。 学院由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实验管理中心和学院办公室等机构组成,全院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教授12人,副高职称35人(含高级实验师),具有博士学位24人,另有在读博士7人。现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安徽省“十五”优秀人才学科拔尖人才1人,安徽工业大学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4人,另有外聘教授5人。 学院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教改项目为龙头,推进各级教改项目的申报,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显著进展。近几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4项,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获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化工原理》为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煤加工工艺学》等为校级精品课程,近年来编写并出版教材和专著6部。 学院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获得安徽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和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学科平台建设布局合理,以配煤和炼焦为特色的重型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学科建设带动了科研工作的开展,近三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包括联合申报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课题2项(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申报);教育部优秀人才基金2项;教育部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安徽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余项。年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30余篇。 建院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6000多人。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大型企业领导和本行业的管理技术骨干。近几年来,学院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获得国家、学校和企业设立的奖学金。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上获奖。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学院与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二级院系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并与省内外的有关大型企业单位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安徽省能源检测中心,安徽省城市燃气培训中心等机构设立在我院,学院在马钢、宝钢、海螺集团、安庆石化等大型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或联合研究所。 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还不错吧,一般都是设计院或者是研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