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ime
中华杂技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火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而火药的最初使用却不是作为武器,而是作为人们娱乐的杂技表演的音响与烟火效果的。三国时代的大发明家马钧在机械方面的不少创造发明,也都是为宫廷杂技百戏演出装置道具而设计的。中国的杂技艺术甚至对外国科学家的发明产生过启迪心智的作用。根据李约瑟教授的记叙,法国科学家孟高尔费(1740年~1810年)在发明降落伞前,就是由朋友介绍了东亚杂技演员运用雨伞作“走索”表演的防护道具而受到启示的。运用雨伞作“走索”的防护道具是中国杂技演员的发明,至今在“走钢丝”中仍被使用着。杂技艺术自古就是吸收异域文明的舞台,早在汉代,远至东罗马帝国和天竺国的杂技艺人,就到中原表演,而中国杂技和乐舞更是盛唐时代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西渐东传的重要文化内容,当时古天竺国幻术极为发达,由僧人和艺人传来的技艺也丰富了中国的杂技艺术。据日本坂本种芳的《奇术的世界》一书记载,中国的杂技与幻术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 公元729年)传过去的,当时在日本朝廷宫宴时演出的节目就有吞刀、吐火、植树、走索等。也有人说传去的时间还要提前。从日本正仓院珍藏的唐代艺术文物上,亦可得物证。其中有一唐代漆绘弓,背上描绘了生动而复杂的唐代乐舞杂技形象,竿戏即有两种,女子载竿,四小儿攀缘架上;男子载竿,三个攀缘,顶端还有女童端坐盘中,下有吹笛、弹琵琵等多人伴奏,日本保存的《信西古乐人道图》又称《唐舞绘》更保留了许多唐代乐舞和杂技的生动形象,它既是杂技乐舞艺术研究的珍贵资料,也是中日 人体文化互滋互润的物征。其中的“四人叠立”和“载竿图”显示的顶技与戴竿技艺,“吐火”和“弄玉”都显示了中国杂技的水平。今天看来也是极有特色的“入壶舞”则是中国幻术中神奇的“遁术”之一“缸遁”,这种把幻术和柔术结合在一起的极富技艺性表演,正是中国杂技的突出特色之一。在近世传统艺术中,杂技艺术是走向世界最早的项目,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戏法大师朱莲奎就带领杂技班子远渡重洋在纽约献艺, 他把三国时(公元220年-280年)左慈曾在东汉王朝的权臣曹操面前表演的“堂下钓鱼”,传授给美国魔术家维廉·罗宾逊。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杂技艺术更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组建国家杂技团的事情,1950年10月中央文化部聘请罗瑞卿、廖承志、田汉、李伯钊等七人组成筹备杂技团工作组,这七人中有战功卓越的将军,有资深的戏剧家、导演和文化交流的领导人,由此可见国家对此事的重视。当时从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征集了一批优秀杂技节目邀集知名艺人来北京会试。从中挑选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杂技节目, 在李伯钊、周巍峙等新文艺干部直接指导下, 经过一个月的集训, 编排出了新中国第一台杂技晚会。这些节目有:“钻地圈”、“耍花坛”、“车技”、“古彩戏法”、“手技”、“抖空竹”、“顶碗”、“耍花盘”(后称“转碟”)、“飞杠”、“大武术”等。这些传统杂技节目经过初步整理,在服装道具、音乐伴奏上都作了初步加工,使之面貌一新。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汇报演出,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肯定和鼓励,并当场决定由这批艺人组成一个团体,出访苏联和欧洲各国。周恩来总理命名该团为中华杂技团,1953年正式建团,改称中国杂技团。中国杂技团成立后,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祝愿和浓厚情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出访了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芬兰、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十四个国家,通过这些负载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杂技节目,使这些国家人民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乐观、文明的人民,中国是热爱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共处的国家。 
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的区别 :选题的目的:(1)课题的延续。我校在“九五”“十五”期间,一直从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成效显著。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其实就是课堂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我们拟定将课堂教学资源研究泛化深化,所以将课题定为: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即由统一和求同指向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由预定性和封闭性指向生成性和开放性,由知识本位指向学生发展本位。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更新资源观念,增强资源意识。(3)解决存在的问题:各门学科都有着广泛的可待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资源意识较为淡薄。不少教师将教科书视为教学资源的全部,近而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这不符合学习的规律,也阻碍着着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掩埋着课堂中生命的灵性。也是由于资源意识淡漠,一些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被闲置、浪费,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课堂中学生偏离教师“预设轨道”的个性化发言,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然而,他们被漠视的现象比比皆是。缺乏发现教学资源的“慧眼”,当然也就没有利用教学资源的“慧心”了。因此,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研究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选题的意义:(1)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改变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2)提高教师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升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一、选题能够体现论文的价值和效用论文的成果与价值,最终是需要根据论文的完成客观效用来进行评价的,但是论文的选题对其有重要作用。选题不是给论文定一个题目和规定一个范围,选择论文标题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一个好的标题,需要经过作者深思熟虑、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才进行敲定的。论文选题好了,也就表示作者已经大致形成了论文的轮廓。二、选题能够提前对文章做出估计好标题能够对论文作出一个基本的估计,这是因为在确定题目之前,作者一般是经过整理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后才能进行论文标题的敲定。在论文写作的时候,我们所找到的客观事物或资料中所反映的对象与作者思维不断碰撞并产生共鸣,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过程中,使作者产生了认识上的思想火花和飞跃。一般选题来源于自选课题,上级主管部门指定课题与横向联系单位委托课题(包括联合攻关课题)三种形式。无论那种形式的课题都来自两大方面:(1)引领:解决社会实践的紧迫需要。这是一种直接性来源。例如:《北京古树神韵》图书,献给第29届北京绿色奥运的一份特殊礼物 。(2)总结:从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和有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前沿中挖掘课题。这是一种间接性来源。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即从前人的理论总结基础上派生、外延与升华出来,从而选出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充实、完善甚至能填补其空白的课题。如“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著作”出版工程,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等系列研究的成果集成。按国家精品图书出版的要求,以打造国家精品图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