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2

duxingxia2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论文园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oralinger

已采纳
计算机技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中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可将方案设计、图形绘制、工程预算等环节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借助计算机可以有效降低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描图、制图的材料消耗,同时,在计算机上校核方案时具有可观性好、修改方便和不破坏原始方案等优点,设计者每做一项工程设计就可以将其中有用的图样制作成块,作为园林素材存入图库,当有类似的需要时,可通过调用图库中的素材而不必重画,既减轻了设计者的劳动强度又大大加快了工程设计的速度。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还能够通过联网更加有效地进行分工协作,在较大的工程中要求园林工程设计者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以及水电、道路等专业人员相互协调,紧密配合。通过CAD精确地模拟生成数字地面模型及建筑、植物、道路等地表景物景观框架,然后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中赋予各种材质、光源、环境因子,并通过照相机模拟人的正常视点、视域在主游线上的旋转移动连成一连串的视点轨迹,达到多角度、多视点、全方位观察设计的效果,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与用户单位交流时有一个良好媒体与界面,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弥补一些隐存的缺陷与不足,使设计更加完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园林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应用软件,现在主要使用的为Photoshop,AutoCAD,3D MAX,Land designer 3D,3D Landscape,CASD,TOPOGRAPHY等。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更加科学地管理园林工程设计图纸,把完成的图纸资料保存在软盘、硬盘上,或者刻成光盘,还可以保存在磁带上,这样不仅方便查阅,而且可以多次备份,大大增加了资料的安全性;  二、计算机技术在园林绿化产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精细农业和园林温室的控制与管理上的应用  园林绿化生产无论是从经济效应还是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发展的趋势肯定会朝着精细农业方向发展,同时园林绿化一般采用设施栽培,大型农业机械不适合,并且温室内温度高相对湿度大,地方狭窄,空气流动少,长时间工作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为此,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小型机器人,现在投入到应用的有嫁接机器人、育苗机器人、施药机器人、施肥机器人、温室无土栽培用移动机器人等,这些小型机器人既提高了生产率,又可实现精细农业作业的要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发出了智能中央计算机灌溉系统,目前已经成功将3S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通过调整温室内的光照、温度、水、气、肥等因子,实现对花卉、果蔬等产品的开花和成熟期进行控制。荷兰的园艺种植者只需从软件公司购买温室控制软件,从化学公司购买营养液,即可按照不同作物的特点进行自动控制。日本建造了植物工厂,由计算机控制进行全封闭式生产。目前,中国温室自动化程度还很低,现代化温室仅占2%左右。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园林灌溉中的应用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往往利用植物多元化来增加绿化带的层次感和美感,这样使得在同一块绿地上同时种有树木、花卉以及草皮等多种植物。不同植物以及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不同。传统的人工浇灌或摇臂式喷头灌溉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园林的这些灌溉要求,使得许多园林地带的原定绿化效果无法表现。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喷灌技术能够实现精确化灌溉,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省用水量和人工费用。美国拉斯维加斯城公园处采用自动化灌溉技术后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以管理好所属的34个公园的绿化灌溉工作。中国上海、深圳等城市采用自动灌溉设备在夜间定时灌溉以避开城市用水高峰期、减少蒸发等,取得了良好的灌溉效应。  电子商务在园林绿化产业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以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生产和商务的资源整合,改进商务运作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网上交易现在已经成为商家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园林绿化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它必然与传统产业在商业渠道、流通体系、市场管理等方面存在差距。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技术加快了市场信息畅通,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体系。  农业模拟系统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农业模拟系统是指对作物的生长过程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仿真模拟。目前虚拟作物是土壤-作物-大气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信息农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将作物模拟与专家系统等智能化农业相结合,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园艺绿化植物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施肥、灌水、品种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利用模拟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的各种参数,加快了人们对植物的生理研究和对植物生命的理解,部分替代传统的实地种植后再观察分析的试验。利用作物模拟系统还可以模拟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进行的实验。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已经研制出了数十种农作物的模拟模型,比如美国的SIMCOT模型,COSSYN/COMAX模型和SICM模型等,荷兰的ELCROS,SUCROS,ACROS,MACROS等,中国也相继开发出RCSODS,DECOCA,DSSWPM等计算机辅助决策模拟系统,利用这些模型不仅能够模拟作物的生理生长过程,还能够模拟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平衡。园艺工作者可以借助这些模型来模拟某些园林绿化植物在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找出植物的最佳生长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模拟系统来为新品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获得试验数据。通过对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和优化,从而达到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园艺绿化植物的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目的。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论文园林

307 评论(14)

kmmclzr

计算机技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中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可将方案设计、图形绘制、工程预算等环节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借助计算机可以有效降低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描图、制图的材料消耗,同时,在计算机上校核方案时具有可观性好、修改方便和不破坏原始方案等优点,设计者每做一项工程设计就可以将其中有用的图样制作成块,作为园林素材存入图库,当有类似的需要时,可通过调用图库中的素材而不必重画,既减轻了设计者的劳动强度又大大加快了工程设计的速度。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还能够通过联网更加有效地进行分工协作,在较大的工程中要求园林工程设计者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以及水电、道路等专业人员相互协调,紧密配合。通过CAD精确地模拟生成数字地面模型及建筑、植物、道路等地表景物景观框架,然后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中赋予各种材质、光源、环境因子,并通过照相机模拟人的正常视点、视域在主游线上的旋转移动连成一连串的视点轨迹,达到多角度、多视点、全方位观察设计的效果,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与用户单位交流时有一个良好媒体与界面,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弥补一些隐存的缺陷与不足,使设计更加完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园林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应用软件,现在主要使用的为Photoshop,AutoCAD,3D MAX,Land designer 3D,3D Landscape,CASD,TOPOGRAPHY等。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更加科学地管理园林工程设计图纸,把完成的图纸资料保存在软盘、硬盘上,或者刻成光盘,还可以保存在磁带上,这样不仅方便查阅,而且可以多次备份,大大增加了资料的安全性; 二、计算机技术在园林绿化产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精细农业和园林温室的控制与管理上的应用 园林绿化生产无论是从经济效应还是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发展的趋势肯定会朝着精细农业方向发展,同时园林绿化一般采用设施栽培,大型农业机械不适合,并且温室内温度高相对湿度大,地方狭窄,空气流动少,长时间工作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为此,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小型机器人,现在投入到应用的有嫁接机器人、育苗机器人、施药机器人、施肥机器人、温室无土栽培用移动机器人等,这些小型机器人既提高了生产率,又可实现精细农业作业的要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发出了智能中央计算机灌溉系统,目前已经成功将3S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通过调整温室内的光照、温度、水、气、肥等因子,实现对花卉、果蔬等产品的开花和成熟期进行控制。荷兰的园艺种植者只需从软件公司购买温室控制软件,从化学公司购买营养液,即可按照不同作物的特点进行自动控制。日本建造了植物工厂,由计算机控制进行全封闭式生产。目前,中国温室自动化程度还很低,现代化温室仅占2%左右。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园林灌溉中的应用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往往利用植物多元化来增加绿化带的层次感和美感,这样使得在同一块绿地上同时种有树木、花卉以及草皮等多种植物。不同植物以及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不同。传统的人工浇灌或摇臂式喷头灌溉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园林的这些灌溉要求,使得许多园林地带的原定绿化效果无法表现。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喷灌技术能够实现精确化灌溉,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省用水量和人工费用。美国拉斯维加斯城公园处采用自动化灌溉技术后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以管理好所属的34个公园的绿化灌溉工作。中国上海、深圳等城市采用自动灌溉设备在夜间定时灌溉以避开城市用水高峰期、减少蒸发等,取得了良好的灌溉效应。 电子商务在园林绿化产业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以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生产和商务的资源整合,改进商务运作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网上交易现在已经成为商家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园林绿化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它必然与传统产业在商业渠道、流通体系、市场管理等方面存在差距。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技术加快了市场信息畅通,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体系。 农业模拟系统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农业模拟系统是指对作物的生长过程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仿真模拟。目前虚拟作物是土壤-作物-大气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信息农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将作物模拟与专家系统等智能化农业相结合,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园艺绿化植物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施肥、灌水、品种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利用模拟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的各种参数,加快了人们对植物的生理研究和对植物生命的理解,部分替代传统的实地种植后再观察分析的试验。利用作物模拟系统还可以模拟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进行的实验。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已经研制出了数十种农作物的模拟模型,比如美国的SIMCOT模型,COSSYN/COMAX模型和SICM模型等,荷兰的ELCROS,SUCROS,ACROS,MACROS等,中国也相继开发出RCSODS,DECOCA,DSSWPM等计算机辅助决策模拟系统,利用这些模型不仅能够模拟作物的生理生长过程,还能够模拟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平衡。园艺工作者可以借助这些模型来模拟某些园林绿化植物在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找出植物的最佳生长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模拟系统来为新品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获得试验数据。通过对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和优化,从而达到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园艺绿化植物的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目的。 计算机在园林中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中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可将方案设计、图形绘制、工程预算等环节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借助计算机可以有效降低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描图、制图的材料消耗,同时,在计算机上校核方案时具有可观性好、修改方便和不破坏原始方案等优点,设计者每做一项工程设计就可以将其中有用的图样制作成块,作为园林素材存入图库,当有类似的需要时,可通过调用图库中的素材而不必重画,既减轻了设计者的劳动强度又大大加快了工程设计的速度。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还能够通过联网更加有效地进行分工协作,在较大的工程中要求园林工程设计者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以及水电、道路等专业人员相互协调,紧密配合。通过CAD精确地模拟生成数字地面模型及建筑、植物、道路等地表景物景观框架,然后在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中赋予各种材质、光源、环境因子,并通过照相机模拟人的正常视点、视域在主游线上的旋转移动连成一连串的视点轨迹,达到多角度、多视点、全方位观察设计的效果,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与用户单位交流时有一个良好媒体与界面,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弥补一些隐存的缺陷与不足,使设计更加完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园林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应用软件,现在主要使用的为Photoshop,AutoCAD,3D MAX,Land designer 3D,3D Landscape,CASD,TOPOGRAPHY等。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更加科学地管理园林工程设计图纸,把完成的图纸资料保存在软盘、硬盘上,或者刻成光盘,还可以保存在磁带上,这样不仅方便查阅,而且可以多次备份,大大增加了资料的安全性; 二、计算机技术在园林绿化产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精细农业和园林温室的控制与管理上的应用 园林绿化生产无论是从经济效应还是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发展的趋势肯定会朝着精细农业方向发展,同时园林绿化一般采用设施栽培,大型农业机械不适合,并且温室内温度高相对湿度大,地方狭窄,空气流动少,长时间工作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为此,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小型机器人,现在投入到应用的有嫁接机器人、育苗机器人、施药机器人、施肥机器人、温室无土栽培用移动机器人等,这些小型机器人既提高了生产率,又可实现精细农业作业的要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发出了智能中央计算机灌溉系统,目前已经成功将3S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通过调整温室内的光照、温度、水、气、肥等因子,实现对花卉、果蔬等产品的开花和成熟期进行控制。荷兰的园艺种植者只需从软件公司购买温室控制软件,从化学公司购买营养液,即可按照不同作物的特点进行自动控制。日本建造了植物工厂,由计算机控制进行全封闭式生产。目前,中国温室自动化程度还很低,现代化温室仅占2%左右。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园林灌溉中的应用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往往利用植物多元化来增加绿化带的层次感和美感,这样使得在同一块绿地上同时种有树木、花卉以及草皮等多种植物。不同植物以及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不同。传统的人工浇灌或摇臂式喷头灌溉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园林的这些灌溉要求,使得许多园林地带的原定绿化效果无法表现。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喷灌技术能够实现精确化灌溉,而且还可以大大节省用水量和人工费用。美国拉斯维加斯城公园处采用自动化灌溉技术后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以管理好所属的34个公园的绿化灌溉工作。中国上海、深圳等城市采用自动灌溉设备在夜间定时灌溉以避开城市用水高峰期、减少蒸发等,取得了良好的灌溉效应。 电子商务在园林绿化产业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以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生产和商务的资源整合,改进商务运作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网上交易现在已经成为商家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园林绿化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它必然与传统产业在商业渠道、流通体系、市场管理等方面存在差距。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技术加快了市场信息畅通,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体系。 农业模拟系统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农业模拟系统是指对作物的生长过程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仿真模拟。目前虚拟作物是土壤-作物-大气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信息农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将作物模拟与专家系统等智能化农业相结合,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园艺绿化植物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施肥、灌水、品种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利用模拟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的各种参数,加快了人们对植物的生理研究和对植物生命的理解,部分替代传统的实地种植后再观察分析的试验。利用作物模拟系统还可以模拟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进行的实验。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已经研制出了数十种农作物的模拟模型,比如美国的SIMCOT模型,COSSYN/COMAX模型和SICM模型等,荷兰的ELCROS,SUCROS,ACROS,MACROS等,中国也相继开发出RCSODS,DECOCA,DSSWPM等计算机辅助决策模拟系统,利用这些模型不仅能够模拟作物的生理生长过程,还能够模拟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平衡。园艺工作者可以借助这些模型来模拟某些园林绿化植物在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找出植物的最佳生长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模拟系统来为新品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获得试验数据。通过对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和优化,从而达到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园艺绿化植物的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目的。可参考文献如下:其中第一篇就是“天堂的梦想家”给你的那个,不过百度太多了。。。 1 论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斯日古楞; 牛蒙弟; 马瑞清; 云美清; 聂聪远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4-06-30 期刊 2 58 2 计算机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 赵乐稳; 彭敏 湖南林业 1998-08-15 期刊 0 4 3 十二、调查研究 计算机在园林行业中应用情况的调查 北京园林年鉴 1997/01/01 年鉴 0 0 共有记录3条 文献检索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指依据一定的方法,从已经组 织好的大量有关文献集合中查找并获取特定的相关文献的过程。。 一般的论文资料检索集合包括了期刊,书籍,会议,报纸,硕博论 文等等。 另外一些做广告的你不要相信,都是骗钱的或者百度随便搞一 些给你!!!我可以帮助你查找资料,但论文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的
187 评论(12)

xtshaodi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 它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各个领域,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同信息打交道,以扩展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的技术。它集通信( C om m unication)、计算机( C om puter) 和控制( C ontrol) 技术于一体, 国外又称之为“3C ”技术, 其内容包括信息接受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四大内容中, 信息传递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而信息接受技术、信息控制技术是核心与外部世界的接口,四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 并与人的信息器官及其功能系统相对应。其内容互相综合, 已形成多项应用开发技术, 如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它们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 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一)对农情的监测。农情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耕地的变化、粮棉作物的面积、长势、灾害与产量。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已应用于国家和全球尺度的农情监测。1、自然灾害监测。在G IS 技术支持下, 可实现对遥感获取的灾情信息与地面现实信息的有机结合, 进行干旱、洪涝、森林灾情、雪灾、水土侵蚀、病虫害等方面的动态监测。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 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 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目前我国主要用于洪灾、作物病虫灾害、旱灾、土地荒芜沙化监测、森林火灾等。2、农业估产及生长动态监测。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在四个方面, 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 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 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 作物估产(含生长势监测)历来就是人们十分关注的农业情报。美国于1975- 1979 年完成了大面积作物清查试验(LA C I 计划), 并在国内推行以Landsat的T M 资料为基础的面积框图抽样遥感估产取得成功。我国于1983- 1985 年就应用Landsat资料进行了小麦遥感综合测产研究。专家系统是以知识为基础, 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像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自80 年代开始, 已研制出近40 种专家系统, 如砂礓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 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 小麦、玉米、桑蚕品种选育专家系统, 农业气象专家系统等。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 耕耘作业, 果实收获, 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 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我国还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 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 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 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 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3、农业环境监测。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的开发,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影响了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 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 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 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 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二)农产品质量检测。我国加入W T O 后, 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化竞争, 农产品能否进入国际市场, 取决于产品品质的好坏, 因此, 农产品品质的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1995 年美国成功研制出M erling 高速高频计算机视觉水果分级系统, 用于苹果、梨、桃等的水果的分等定级和品质监测。我国农业工作者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产品品质检测系统的研究, 这些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及时地检测产品品质质量指标, 分析模拟品质好坏。生产者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控制或调整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 避免化肥和农药的不必要施用而造成在产品中的残留, 影响产品品质。(三)农地分等和土壤养分管理。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对决定土壤生产力的内在属性和影响土壤生产力的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用量化指标确定土地质量等级, 为制定有关农业政策、综合治理中、低土壤, 建立高产稳产田、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依据。G IS 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制图功能为完成农用地分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四)在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我国正在抓紧建设国家公用数字通信网, 国家公用经济信息基干通信网等国家信息国道的建设, 全面实施" 金" 字工程。国家农业信息网络已具规模, 信息扶贫致富工程正在实施, 农业部自1994 年开始,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 逐步开发农产品产销信息系统网络, 这些网络的建成将改变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环境, 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指导, 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快速准确向农村、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农户只要有一台微机终端, 通过网络就能够及时获得农业法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产品销售等信息, 合理地进行农资购置与产品销售, 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五)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 A R IC M S) , 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 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 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 同时还引进了世界上几个最主要的农业数据库, 目前, 全世界建立了4 个大型的农业信息数据库, 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数据库(A G R 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 G R IC O LA )、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C A B I)。我国除引进以上世界大型数据库外, 自己建立了数十个农林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运行和服务都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农业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 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三、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农民文化素质低,高层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技, 其开发应用需要高科技人才。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差, 成为信息农业实施的一大障碍。(二)信息农业成本过高,信息农业普及难度大。信息农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信息农业技术装备如监测仪、计算机、G IS 软件、G PS 装置等设备价格昂贵。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4 元, 农民无力购买昂贵的技术装备, 使信息农业难以推广。(三)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我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 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农业信息技术总体水平不高,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虽然已全面起动" 金" 字工程, 加快各种信息网及高速信息公路的建设,但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局域网连接的PC 数目平均水平很低, 只有12 个, 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分别达68、26、64、35 个; 二是数据库的开发、各种应用软件的网络化水平低, 严重制约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四)信息农业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高层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利用信息技术能力低。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 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不足, 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四、促进农业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 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 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 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二)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 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 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 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 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 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 增强数据的共享性, 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 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三)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 加快“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 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 建立区域网、局部网, 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 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加强高层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增强全民信息意识。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 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 远程教育。(四)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基地,加强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选择民众信息意识强、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 组织农学家、信息专家、经济学家参与规划建设和实施。并加快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 边试验边应用, 根据试验情况总结经验, 成熟后向其它地区大力推广,使农业信息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试验———推广”的道路。
16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