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120803
近三百年,工业革命的成果惠及人类,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突飞猛进,但作为双刃剑的另一面,产生了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对自然界馈赠的遗产和人类祖先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遗存下来的文明古迹,造成了不可修复的损坏,引起各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对环境无节制地耗损,对生态不科学的改造,一些有识之士,出于对人类家园保护和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陈安泽等,1991)。工业无节制的无序发展,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盲目扩张的工业经济对自然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来,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的耗损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蔓延;森林覆盖率降低;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的加剧;海水污染和海洋资源的破坏;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和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这些损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果都起始于工业经济,而其伤害却是无国界的,渐次殃及全球。当然,这些始作俑者的国家也必会近水楼台,苦果先尝,其中也就出现了一些明白世理的先行者,奔走呼号,甚至身体力行,或起而抗争或宣传示范,逐渐形成气候,全球范围内这才开始有了五大自然保护活动系统的产生,力图在工业化风靡全球之时,保持优良的环境,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1991)。最早形成较大影响的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系统,1872年始于美国,首创黄石公园,其目标是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自然界的原始景观供人们欣赏和研究,在其后的130余年中约有1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共1500个国家级国家公园(有些国家还有省或市级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开自然保护活动之先河,由政府组织推动,以国家立法作保障,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在一些国家效果十分显著。但其所涵盖的内容过于庞杂,无国际组织的统一协调指导,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没有国际上承认的评估审查和检查机构。各国国家公园包括的保护对象各异,内容大相径庭,没有统一的规划要求,所以不同国家之间难以开展对比研究与合作。其功能以保持维护对象的原始面貌,供当代人和后代欣赏为主,没有强调科学意义与文化价值的研究,也没有突出公众教育和科学普及的任务。发展和推广速度也较慢。世界湿地保护区,是1971年2月由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6个国家的科学家在伊朗拉姆萨尔镇签署《湿地公约》而发起的保护活动,推动全球湿地和水禽栖息地的保护,设有秘书处,建立起世界名录,现共有144个签约国,建立湿地保护区1420个。这一公约对保护水源和水道,调节流水量,补充地下水,清除和转化有毒物质和污染物,防止咸水入侵,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及旅游,开展科学研究都有较大的作用。但其分布范围仅在水深6m线以上的滨岸地带或浅水湖沼区,对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是相对局限的(刘本培,2000)。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196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人与生物圈》召开的生物圈大会发起的保护活动,旨在保护生物种群基因变化、生态系统及相关的地质地貌景观。明确划分出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保护要求和措施因区而异。现有97个签约国,建立了459个保护区。此外,各国还建有国家级和区域的生物圈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保护对象清楚。1972年UNESCO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建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1978年开始建立世界遗产名录,现共有签约国185个,进遗产名录的有878个遗产地,其宗旨在于保护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地质地貌、地质过程、生物多样性、生物居住地以及反映人类历史进程的文化多样性,代表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工业的某项发展和独特风格。在自然遗产的4条评定标准中,其中有3条是分别强调重要地质事件遗存、过程的范例和地质景观的美学价值。对地质遗产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人类文化遗产和濒危物种的数量巨大,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在参加评估的专家队伍中缺乏地学人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就十分有限,而分布极广的地质遗产就更难跻身其中了。经近30年的发展,全球共有185个国家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签约国,145个国家的878个遗产地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自然遗产地174个,约占20%,文化遗产地679个占2%,混合遗产地25个,占8%,而这些遗产地中,以地质遗迹为主要内容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在全球数以万计,代表46亿年地球演化史的地质遗产所占比例实在微不足道,难以承担保护全球地质遗产的重任。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概况】(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组织和宗旨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政府间组织,由21个成员国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委员会内由七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世界遗产委员会承担四项主要任务:1、在挑选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时,负责对世界遗产的定义进行解释;2、审查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当遗产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和保护时,该委员会让缔约国采取特别性保护措施;3、经过与有关缔约国协商,该委员会作出决定把濒危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4、管理世界遗产基金(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对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给予技术和财力援助。《公约》规定设立。 截止2002年,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75个国家或地区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是目前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中国自1985年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二) 世界遗产的概念和种类 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以及近年设立的非物质遗产等5类。截止2003年,共有128个国家中有世界遗产754处,其中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文化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 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1、 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 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 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 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文化景观及其它 文化景观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现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还不多,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它艺术。我国的昆曲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