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2

苍穹小小翼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时事热点的评论文章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edar818

已采纳
如果说今年哪个城市的民众过年最快乐,那无疑非杭州 莫属。在春节之前,杭州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派发了总额为1亿元的大红包,几乎惠及了杭州市所有家庭,这使得春节期间的杭州消费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暴,超市、商场、书店、影院……处处人潮涌动,不少市民高兴地表示:“现在当个杭州市民真好!”(据1月27日《羊城晚报》) 消费券是否可行,一直以来颇有争议,赞成者认为消费券能刺激消费,提振景气,反对者则认为消费券作用有限,政策实施的难度不小。而如今,面对杭州消费券政策的成功,面对“当个杭州市民真好”的动情之语,这样的争议已变得毫无意义。 没人否认经济景气的改善需要长期的过程,但作为一个短期内刺激经济,恢复市场信心的措施,消费券仍然有其不可抹杀的价值。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当下,有的国家不惜举债向国民发钱,以刺激内需,度过最严酷的经济寒冬,而在国内,由于长期的高速增长积累,政府财政的家底相对更殷实,拿出一部分直接发给民众显然游刃有余。 当然,在国家层面上,统一地为全民发“红包”,操作难度确实不小,一时间难以付诸实施。但至少,像杭州等政府财政实力较雄厚的地区,完全有能力走在全国之前,率先尝试。这种尝试,有利于为将来全国范围内的全民发“红包”积累宝贵的经验。 杭州是一个富庶的城市,但就政府财政的实力而言,杭州并不是最强的,超过杭州的城市比比皆是。因此,杭州能,更多的城市同样也能。许多城市的政府总是喜欢把钱投在大广场、大马路等面子工程项目上,其实,这些钱也许只需要拿出一个零头,就足以像杭州那样用于消费券发放,让全体民众皆大欢喜,从繁荣城市经济的角度看,这笔钱也花得远比建大广场、大马路等工程更有效益。 有外国媒体曾感叹,中国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已经远超过发达国家水平,然而,生活在愈来愈现代化的城市中,有多少人可以真情自豪的喊出“当个××市民真好”?我们许多城市都在发展速度、硬件水平上与国内外的城市激烈竞赛,可是,城市发展并非为发展而发展,它最终的目标是将发展的成果回馈于民众,让民众的生活更加幸福,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其实是失败的。 因此,政府财政向市民派发“红包”,这不该成为新闻,乃至让许多人不可思议。它根本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而以什么形式发放,以及发多发少的问题。此次杭州想出了消费券的点子,拿出了1亿元的代价,让所有市民感受到生活于这个城市的快乐与自豪。相信其他的城市如果同样秉持“让民众共享城市发展红利”的信念,那么,它做得绝对不会比杭州逊色。

时事热点的评论文章题目

353 评论(15)

hainiao5269

热点评论作为一名中学生,关心时事热点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关心时事热点,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作出客观的评价,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最近网络上可谓是风起云涌,杭州富家子弟开车撞人事件,无论在网络还是在现实上都掀起了一场关于尊重生命的大讨论。胡斌,其父拥有一家纺织公司,家里颇有资产。胡平时的爱好就是喜欢与一帮兄弟飚车,就在几天前的晚上,浙江大学的学生谭卓看完电影回家时,被胡驾驶改装跑车撞起五米多高,落在地上抢救无效死亡。事件发生后,谭卓的父母赶来杭州。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前途似锦的儿子就这样突然与他们阴阳相隔。而胡及当地交通部门的态度则更令人愤怒,胡不但没有站出来承担责任,还买通相关官员,在交通责任认定上做手脚。这一举动引起了网民们的极大愤怒。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不准私自改装跑车,而就网友们在胡斌空间里发现的汽车照片也显示,这辆肇事三菱跑车经过多次改装,通过物理公式计算,能把人撞起五米多高,其行驶时速已经超过120,而当地交通部门给出的认定结果却是70,这怎能不令人怀疑?生命是无价的,没有什么比藐视生命的行为更为可恨。而胡撞死人后一味的逃避责任,即使逃脱的了法律的惩罚,也无法逃脱道德和良心的谴责。这里告诉我们要尊重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作为司法者,心中的道德天平倾向了金钱,则更为人说不容。杭州飙车事件将慢慢平息。对政府来说,公开透明的处理始终是对待此类事件的最佳解决方式,而对普通人来说,更多地了解事实,也许比更快地下结论更重要。
255 评论(14)

saowyt

两会时评:低碳生活值得倡导 在3月1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新闻通气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局局长张敬安表示,为履行低碳经济理念,今年新闻组所有信息将采用网络发布,不再印制记者手册等文字资料。 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有一个共同关注,即:探寻中国“低碳”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洪天慧认为,“‘低碳’离我们并不远。建立‘低碳’生活方式,要从节省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 来自辽宁葫芦岛的王宝军代表今年上会带来三个议案,其中一个的主题就是“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经过调研,一些民主党派也以各种形式,围绕“低碳经济”向两会建言献策。 其实,在今年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已劲吹低碳之风。1月25日,上海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与会委员们乘坐十几辆公交大巴陆续从全市各个方向赶来,没有人开小车。此外,会议的相关资料全都挂在网上而不再印发。今年重庆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的“一号提案”就是《关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广东省两会,所有政协委员报到时,都领到了一本《低碳100》手册,“低碳”是今年议案提案的热点词汇。 有人说: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的“晴雨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风向标”。有评论认为,每年的两会是中国“监督能量”最集中的时候,代表的质询,委员的热议,媒体的聚焦,网友的关注,民间监督力量的凝聚使监督能量达到峰值——我们常称之为“两会效应”,这种效应以超常的效率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低碳,能否通过全国两会及“两会效应”形成政治共识,进而形成全社会共识,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形成低碳的政治共识,才可望出台更多、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相关政策,才更有利于每位公民实践低碳生活。当然,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维护地球的安危,这是一项社会责任、公民责任。但是,除了倡导外,还需要配套政策的“发力”。政治共识是形成社会共识、公民共识的重要基础。低碳生活需要低碳共识的支撑,需要低碳政策的导向,需要低碳经济的保障。 开放的两会、民主的两会,为“共商国是”提供了平台,除了有代表委员的参与外,民众也能参与其中。低碳、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等,需要我们每个人的“高调共商”,在讨论与争论中形成共识,在参与和共商中凝聚力量。
134 评论(8)

曾今来过

这几篇我在网上看到了七八十次不止了
9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