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思想文化的议论文100字高中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4

a28047645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思想文化的议论文100字高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diangc

已采纳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以上来自,可以作为议论文参考题材。还不满意可以查看。这是一位教师写的议论文,其专业程度当然不是那些高中议论文能比。

关于思想文化的议论文100字高中

84 评论(14)

最胖麦克雷

在 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 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 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 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 派。孟子是战国时 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 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 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 他们都曾沐浴着以 泰 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 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 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 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 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 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 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 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 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 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 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 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 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 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 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 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 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 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 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 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 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 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 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墨子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政事,墨子的信徒还建 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身体力行。对比之下,孟子则属于理论 家,而不属于政治家,他希望从理论上说服君王采纳一种类似“君主立宪”的管理 方式。但是,对于封建专制帝王来说,最有价值的学说,乃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孔 子的主张有助于维护既成的格局,这是期望着永远坐稳天下的皇帝最欢迎的(打天 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学说)。因此,孔子及其学说备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礼遇,而墨 子的学说则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学说则受到了“招安”。遗憾的是,个中奥妙,一 般文人学者,并不明晓;至于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里,其标志即相信“孔孟 一家”。 票数: 5
30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