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7t
绪论 唐代文学演进的政治历史视角一 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关系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二 本课题的学术依据三 学术史的回顾四 整体构想与主要论题五 材料问题六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第一章 武周革命与初唐文学进程第一节 武周时期的政治背景与文学环境一 建立以文章取士制度二 降低士族威望三 政治与文学中心的东移四 《三教珠英》的编纂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五 从“北门学士”到“珠英学士”六 文化环境从儒学化到文学化第二节 武则天的身世及其文学活动一 武则天的身世二 武则天的文学活动第三节 武周时期的文学群体一 珠英文士集团二 方外十友三 文章四友第四节 武周时期的文学新体一 陈拾遗体二 沈宋体三 新歌行体四 刘知几史传体五 吴富体第五节 武周革命与初唐京洛文学一 学士诗人群体二 文学中心的地位与作用三 陈子昂的再检讨四 唐初京洛文学演进的总体趋势第二章 安史之乱与唐代文学转型第一节 安史之乱与社会转型一 政治转型二 体制转型三 文化转型第二节 安史之乱与文学转型一 文人的爱国之情与书生之气二 文学重心的多元化三 诗风的转变第三节 安史之乱与王维一 安史之乱前后王维的行踪二 唐人与后人对王维陷乱看法的异同三 安史之乱中任伪职人员的考察四 王维陷乱后的心态分析第四节 安史之乱与李白一 安史之乱前后李白的行踪二 安史之乱前后李白心态的变化三 安史之乱前后李白、高适与杜甫的交谊和疏离四 安史之乱前后李白诗风的重大变化第五节 安史之乱与杜甫一 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的行踪二 安史之乱与杜甫“诗史”精神三 安史之乱与唐代乐府诗的巨大变化第三章 永贞革新与文坛新变第一节 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一 宦官专权二 藩镇割据三 皇位内禅第二节 永贞革新的党派分野一 以东南文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二 永贞革新的党派分野第三节 永贞革新的过程与功过一 永贞革新的过程和八司马的结局二 永贞革新的功过第四节 永贞革新与元和新变一 永贞革新:中唐前后期文学的分界线二 元和之风尚怪第五节 论元和体一 元、白之元和体二 中唐的元和体第六节 永贞革新与南方文学的发展一 刘、柳与元和文学二 刘、柳与南方文学第七节 从《永贞行》到《柳子厚墓志铭》一 《永贞行》及其相关问题二 《柳子厚墓志铭》探微三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学术论争第四章 牛李党争:政治漩涡中的文人命运第一节 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一 牛李党争的起因与性质二 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的关系三 中晚唐重要文学家所受党争的影响第二节 释“八关十六子”一 “八关十六子”的身份二 李逢吉与“八关十六子”三 “八关十六子”所策划的两个重要事件四 史料的检讨五 朋党的特点与“八关十六子”形成的渊源第三节 牛李党争与文学关系的总体认识一 牛李党争的起因:元和三年科场案二 牛李党争与文学的总体关系第四节 牛李党争与文人关系的个案分析一 李商隐与牛李党争二 杜牧大和九年至开成二年行迹与牛李党争第五节 从新出土《李郃墓志铭》看宦官专权背景下的牛李党争一 从《李郃墓志铭》谈起二 大和二年制科与牛李党争三 党争、科举与文学第六节 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诗笺证一 笺证二 申论第五章 甘露之变: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点第一节 甘露之变的过程及文学的反映一 甘露之变的过程二 甘露之变的文学反映第二节 甘露之变与晚唐文士的遭遇及心态一 甘露之变中罹祸者及其文学情况二 甘露之变与文士全身远祸的心态三 《重有感》与《请王涯等罪名表》第三节 甘露之变与中晚唐历史事件一 甘露之变与永贞革新二 甘露之变与牛李党争三 甘露之变与宋申锡事件第四节 申论第六章 黄巢起义与唐末哀歌第一节 未世文学的蜕变一 文学重心的转移二 文人地位的下降第二节 乱世情怀的表现一 避乱退隐:唐末文人的人生选择二 战乱写实:唐末诗歌的重要主题第三节 投身起义的诗人皮日休一 皮日休的身世及参加黄巢起义情况二 皮日休的创作情况三 皮日休的死因第四节 由唐人五代的诗人韦庄一 黄巢起义前后韦庄的行踪二 韦庄诗所表现的唐末社会图景三 《秦妇吟》:唐末社会的一曲挽歌四 韦庄入蜀后的情况引用书目后记 
唐代文坛概况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代表作品有哪些。顺便分析作品。 根据外部环境分析他们的共同点。 最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他们作品对现今的影响。 你对他们的看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