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79

eleg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清史论文选题闭关锁国的原因分析

7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uguodong168

已采纳
原因之一:我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封闭状态。其实,我国以前的历代统治者已经在尽力扩张我国的领土了,而且打败及消灭了许多威胁我国安全的割据势力。当时,我国的东部、南部已经包括了很长的海岸及其许多岛屿,西部已经包括了西藏高原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北部已经包括了极为辽阔的沙漠地区。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周围基本上已经是穷山恶水,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统治者不愿意再向更广的方向发展,闭关锁国了事。 原因之二:当时的统治者思想狭隘,胸无大志,满足于已有的领土面积。那时,中国的领土面积确实已经很辽阔了,周围全是偏僻的小、弱、贫国,几乎不存在什么外来的威胁。世袭的统治者只想保住既得利益,坐享其成,不愿意再冒险,去开疆拓土。那些统治者宁愿在庭院里舞弄风骚,在朝堂上勾心斗角,对拍马屁者施以小恩小惠,对老百姓施以愚民政策,也不愿意在自己强大的时候,组织天下的有志之士,抢先统一别国,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结果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原因之三:郑和远航带回来的错误信息。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他去了很远的地方,拜访了许多国家,发现到处都比中国落后,当他把自己在海外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后,使许多国人形成了极为错误的观念,看不起外国人,盲目地妄自尊大。这种错误观点影响了国人几百年,也影响到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他们认为闭关锁国可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地位。直到有一天,外国入侵者把我们打得头破血流,我们才清醒过来。 原因之四:统治者治国理念腐朽。当我国在各个方面处于全面领先的地位时,统治者自认为会永远强大,没有意识到整个世界都在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不同而矣,地处偏远的贫弱小国也有机会发展壮大。而且,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采用闭关锁国的政策,有意封锁国内外信息的相互交流,扼杀国内知识分子的活跃思想,只给他们一条死记硬背的出路,学一脑子之乎者也,做一个目光短浅的愚忠之臣。另外,统治者认识不到科技水平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只知道让能工巧匠去建亭台楼阁,终日雕玉镂金,而不知道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原因之五:统治者害怕军人的反叛。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军队造反的事情经常发生。除非是强有力的统治者,否则,面对本国强大的军队,统治者自己反而会感到害怕。因此,许多统治者总是想方设法控制、限制本国军队实力的发展。对守卫边疆地区的军队,统治者往往显得更不放心,而那里的军队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是无法向境外挺进的。统治者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可以最大程度地约束军队的活动,使他们无法主动地向境外发展。近代统治者与军队之间的勾心斗角,至少使我国损失了二百年向外挺进的时间。 闭关锁国的后果使我国的科技水平落后了,使我国的军队在多次的反侵略战争中被打得一败涂地,使我国的老百姓受到外国人的肆意侮辱,使我国失去了许多来之不易的土地。分析当初闭关锁国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分析前人的过失,更是为了有助于我们现在更好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清史论文选题闭关锁国的原因分析

142 评论(13)

大海生活

那时代,中国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士农工商”中,除了代表文化的“士”以外,“农”在最前面,而“商”在最后面。闭关锁国的目的,在于保住“农”业的根本,免遭外来“商”业的冲击。(毕竟“商”业赚钱快,对人个体的吸引力大,但就国家来说,再有钱却没有了最根本的粮食,那天下就要大乱了)
331 评论(14)

qingqingdufu

自19世纪以来欧洲主流学术界认为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具有闭关性和排外性的观点,一直被我国学术界所接纳和认同。所谓"闭关"的观点,虽然揭示了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属性,但它却是英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强加于清朝的话语霸权;若从英国本身自17至18世纪末曾连续颁布的排他性的《航海条例》等法令看,当时英国指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虚伪性显而易见。如果对清朝关于本国商民出海贸易与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基本政策、关税征收和具体管理措施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清朝采取的是有利于外国商人却不利于本国商人的海外贸易政策。因此,清朝政策并不具有排外性。从本质上看,清朝在海外贸易方面对本国商人与外国商人采取不同待遇的政策取向,是"重农抑商"和"怀柔远人"两种传统观念的反映。
273 评论(12)

huagongfeihu

根本原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拓展资料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1723年(雍正元年),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清代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这一观点,后来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写入了教科书,并且形成了一个观点认为“清代闭关锁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闭关锁国
236 评论(8)

felixxiecc

手打,非教材参考答案摘录,可作为论述简答答案。从思想上,闭关锁国给中国造成了一种封闭的思想状态,妨碍了中外必要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使得中国人无法充分了解世界,无法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思想上故步自封。相比西方列强在同一时期,不断拓展海外殖民地,发展科学技术,同时创建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国际交流上更平等,更积极的去交流竞争和学习,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进一步发展完善。从经济上,闭关政策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是国家经济体制单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又巩固了封建统治。与西方相比,西方工业革命在这一时期迅猛发展,至鸦片战争,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扩张的殖民主义。从政治上,闭关政策影响了经济基础,社会思想的进步,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自然依然固守封建专制制度,无法动摇封建统治。同一时期的法国爆发了数次大革命,英国转变为君主立宪,美国三权独立的总统制,都在不断完善本国的政治制度。最后在社会上,人民思想迂腐,社会发展停滞,可以说清王朝的社会是及其稳定的,但稳定到了停滞进步的地步,中国日益落后世界,也为之后中西冲突埋下了伏笔。西方社会一直处于殖民扩张,文化发展和政治修正的道路上,因此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94 评论(15)

locomotive23

落后王朝的政治眼光,,注定了它必然要被推翻,
334 评论(9)

随缘pyh

为避免外国民主的政治思想进入中国
14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