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1954
我的人生观 所谓人生观,也就是我们处理自己与这个社会关系的准则。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等不尽相同,人生也不相同。当然也有人说我没有人生观,那我只能说你说对了一半,你可能没有明确的人生观,但你一定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或对这个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只不过并不明确或并不完整。 人生,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倾尽自己的一生去领悟它的真谛作为无名小卒的我,本不该在这个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大谈特谈人生。倒不是因为无名小卒的话平平淡淡,而是因为人生这个话题向来就是成年人的东西,我自认自己还是一个乳气未干的小小男生,不过既然已经对它产生了一点关于它的不太正确的想法,也就不得不一吐为快,算是给我这个特定的年龄留下点什么吧。 理想总是完美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所以有了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有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此,不妨将人生想像得痛苦些我不否认现实中也有美好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也不否认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对人生的看法,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我有必要将覆盖在生活表层那不堪一击的美好面纱撕掉,赤裸裸地直面人生,直面自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珍惜所有出现在我面前的美好事物。承认人生的痛苦性的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在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下不致于一下子就消沉下去突然想起一个外国名人的话:"难道痛苦是白忍受的吗?不,它应当使我们伟大起来!” 既然人生是痛苦的,我也就没必要对自己抱太多的的希望,对生活怀太多的梦想,但我又会尽我所能地去追求属于我的东西,这是不是很矛盾?现实的残酷逼迫我变得对自己残酷,而这种残酷又是一种对人生的高度负责我想,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所以我必须对我的人生使命负责任。我不愿意我以一堆烂肉的形式存活于人世间,那样无异于行尸走肉 没有意义的生活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浪费,我不喜欢浪费,所以我选择有意义,选择充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在的很多人尤其年轻人对自己的人生很迷茫,或是悲观,不知自己应在社会中扮演怎样一个角色,树立什么样的目标,目标又该如何去定,美好的人生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人生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正确的人生观又应是什么呢。 在这里我简单谈一下子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人生并不完美 很多人都追求完美的人生,但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完美呢?每个人的标准却不同,如果用所有人的标准去衡量,人的一生不可能达到完美,那么我们各自的理想人生是否就能够达到完美呢?这也不一定,因为如果你对自己的理想人生要求比较低的话,那么你的人生可能是完美的,但如果你的要求比较高,那么它也并不会完美,我们的人生中并不只有我们自己,社会的法则、他人的行为并不会都符合你的要求,所以常有人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很多人却将人生中这些不顺之事过分夸大,认为社会一片黑暗,人生到处是艰难险阻,从而形成一种悲观看世的心态。当我们幼年蹒跚学步时经常会跌倒,而社会在发展并不完善的今天,每个人都会跌倒,甚至有些人跌得很惨,但从世界范围内看,从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上讲,社会一直不断向完美发展,虽无法到达但永远趋近。 二、认识你自己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又应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谈到理想,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的产生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比目前要好,也正因为如此理想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然而目标也有高有低,有的人将人生目标定得过低只要以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就行,有的人则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然大部分人还是想做个普通人或者比普通人好一点。 其实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了生存,二是为了生存的更好。其实第一类早已不是我们重点考虑的对象,那是在生产力极低的时候我们所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而现在的我们大都不用为生存而发愁,至于家长们常对孩子们说的不好好学习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之类的话其实也大都属于第二类,而第二类目标是没有尽头的。还有很多人想成为英雄,名垂青史,那么我想在这里解释一下我对“英雄”的理解。其实英雄之所以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实际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不一定都被称为英雄,大家看到的往往只是最耀眼的那几颗星。这个世界不推崇英雄主义,但却需要英雄。 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标都必须有一个依据,那就是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很多人具备能力和潜力却缺少魄力和自信选择的人生目标过低,这是一种悲观也是一种懒惰,注定一生碌碌无为;也有很多人单纯看到自己的某部分优点,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忽略了能力的不足,最终失败,这是一种狂妄也是一种无知。 三、人生本意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见解,马克思将其概括为贡献与索取,人们的各种定义从根本上说只是二者程度的不同而已。有的人偏重贡献,甘为人民奉献一生,有的人则偏重索取,贪图人生享乐。当然其他的表现还有很多很多。 无论你如和定义自己的一生都必须符合一个要求,那就是贡献必须大于索取,否则社会无法存在于发展。这是社会对我们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我们也必须服从这一点,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一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存。当一个人真正看到他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时,他也就达到了“大我”的境界。 然而要获得幸福快乐的一生仅达到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就必须付出,而我们最重要的资本就是自己,每个人都可以看作是一块巨大的矿石,开发的越多价值也就越大,人只有实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才有资格索取,有能力贡献。这样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赞扬,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不过,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并不容易,他需要许多主客观的条件,更需要一颗百折不挠的心。只有怀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享受人生的美好,达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大我”与“小我”的统一。 
兄弟··我们多半都是一个学校的,不要搞到一样的去了啊?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那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起了高中时的一件事,这种影响可能在我一生中都无法抹灭,那是在我高三的时候,那个晚上刚下完小雨,我们寝室的一个同学并没有回寝室,我们也没当回事,还以为他又出去通宵了,凌晨三点左右,班主任突然打电话到寝室问那个同学晚上回来没有,我们当时还有点犹豫,要不要出卖他,想一想,我们已经是高三了,学校也基本上不管了,也管不了啦,就告诉班主任,他并没有回寝室,第二天他依然没回来,我们也没在意,认为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可是连续好几天,还是没有见到他,我们才有点着急,想肯定是出事了,偶然从校门口经过的时候,听到保安聊天说我们学校有个同学被绑架了什么的,我们站在那准备听下去的时候,那保安们又什么都不说了,这次可能事情真的出大了,然后全校都传遍了我们学校有个学生被绑架了,学校老师不得不出面说是谣言,这时我们心里面才松了口气,可以事实证明往往小道消息是正确的,他不见后大约四五天吧,班主任突然表情黯然地对我们说,他被绑架已经撕票了,尸体在一个河旁边被发现了。 这时我并没有感觉到特别伤心,只是感觉到吃惊,我们那个小市,虽然有偷鸡摸狗的现象,也有大街上持刀砍人抢钱的现象,但还没听说过绑架的,再加上,我们从小都是受到比较正统的唯物主义教育,人的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身边突然少个人也得正常生活,知道他已经死了的第一天,我也没有感觉到害怕,晚上回来寝室看到他的床,我也没想什么,更没有做什么恶梦。那时候我特喜欢踢球,照样中午晚上踢球。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白天上课看到他那个空桌子,晚上回寝室看到他的空床,突然感觉到,原来人死了什么都也没有了。我想到以前,冒着被学校处罚的危险,和他一起翻墙到网吧去;还嘲笑过他踢球没力气,踢球还没有女生踢得远;在他出事的前一个星期我还帮他递情书给邻班女生;我帮他借的本黄XC色XA小说还在他人已空的课桌里面……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他担心的他的追求都随着他的死去而变得不重要了或者是也没有了 我的人生观。人生是什么了??我有时也在想,那人生又要以什么的方式对待了。是用人生去谱写交响曲吗?还是平淡过一世了。 我有时在想我的人生要什么走法了???头脑里有二种,一种是积极对待了??还是消积极了,也不能说是消极吧。 有是在想赚很多钱建高楼大厦了,这样人生才有意义。 但我也在想,两手空空来到世上,那大厦你能带走吗? 有时在想名和利,有了名和利,在世上就有地位了, 我也在想,人在地上有多久了,何况今天不知明天事。 有时也在想平平淡淡过一世吧, 但回头想,这样你的周边的人什么看你?什么说你了? 又想有时在想拼命赚取世界? 但主又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 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 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 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