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kang
我去过,没意思,被改得不成样子了!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兵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地理环境: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传说因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的骏马,因而得名。骊山是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隆起形成的地垒,海拔1000米左右,山峦与沟壑相间,构成了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并由此发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骊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上。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这段山脉左右对称,林木葱郁,山体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状似盛开的莲花,帝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犹如莲蕊居于正中。以当时的实用角度和后代的风水观念来看,此处均为设置陵园的理想之地。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秦始皇陵
论秦始皇的功绩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把倚天长剑——剑出山河暗,一击天下惊。那么秦始皇就是持剑者。 他的功绩不止于横扫六国,一统江山。最重要的是他使车同轨,书同文,并在全国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不要说这些只是小事,不过是形式问题而已。有时形式是极其重要的。离开家乡的人对这种体会可能更深些。在异国他乡,蓦然看到和自己持相同语言,相同文字,相同习俗的人,那种几乎是天然的亲和力,会如此奇妙的打通人的心灵。这种奇妙的感召力,是形成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必要的时候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三国演义》开篇即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秦之前也并非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周王朝也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是诸侯分封制,使诸侯间仅成为守望相助的松散联盟。这种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结果,导致单个诸侯的利益无限膨胀,最终必然走向相互屠杀,相互掠夺,以至相互争霸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阻止自己被别人的欲望所吞噬。百姓之间,虽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各自有自己的文字和度量衡,限制了彼此间的贸易和交流,人为的导致了百姓间的敌对和生疏。国力分散使靠边境的诸侯只能凭一己之力,抵御外族的入侵,加上本国诸侯间战乱不断,最终导致分疆裂土,使匈奴那样强大的北方民族得以乘虚而入。 而秦始皇最伟大的功绩是彻底废除了诸侯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的出现,使中国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从此得天下的人,得以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天下一统的角度来全盘考虑国家事务。使一盘散沙的诸侯分封,握成中央集权的一个拳头。不仅消除了本国的战乱,促进国民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生产、文化的交流,而且光复失地,开疆拓土,使边境地区也有了安宁的发展经济的环境。中国也由此强大起来,渐渐形成天朝大国的气象。使相邻偏远地区的弱小国家纷纷归化。 秦始皇平定六国之后,北击匈奴。可并不是把匈奴击退而已,他连接秦、燕、赵长城为一体,筑万里长城,以保护西北边境的安宁。修千里直道,打开了西北边境的闭塞,促进西北边境的经济发展,使这块地方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稳定的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块。 南平百越。南疆的越人多骁勇顽强、不屈不挠。加之气候和环境因素,使这场战事艰苦异常,最后采取越人治越的方式了结此战。(是不是耳熟?其实除了武器的进展,兵家在兵法和战略上没有什么新鲜事,孔明也用过这着,古人的兵法到现在也依然好使~_-)其实,我觉得最高的还是接下来的这招掺沙子,才真的厉害,是不战而屈人兵的高招。秦“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人杂处”。这种由平民来掺沙子的做法,于潜移默化中,波澜不惊的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农耕经验手工技艺推广到越人聚居地,自然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和进步,也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使南疆各郡和中原地区由此产生了千丝万屡的联系,两广、福建、岭南、江西、浙江一带,从此成为中国无可置疑、分也分不出去的稳定疆土,这不能不说是秦始皇的一大功绩。而对于西南的经营开发,虽然没有这么成功,但是就象统一中国一样,从此为后世开拓了一个新的有效思路,对中国版图的贡献,秦始皇实在是功不可没。 虽然秦王朝并没有象秦始皇所期望的那样: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甚至秦始皇属意的秦二世——公子扶苏竟连父皇的死讯都无从得知,就被一封假诏书逼得自杀了。而即位的秦二世,更加懦弱、昏庸,完全屈服于赵高指鹿为马的淫威之下。呜呼,连荆轲那样的猛士也刺杀不了的秦王,竟然有扶苏和胡亥那样懦弱无能的儿子,是上天的报应还是上天的讽刺呢?但是接踵而来的强汉、盛唐……却继续了秦始皇的理想,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秦始皇!千世万世之后的我们,提起他来的时候,尽管有令人齿寒的焚书坑儒,灭六国,修长城时狂征暴敛的残酷,可是对这份千秋功过,万代伟业,还是不能不存着一份景仰在心中。秦以后的朝代,都曾延续了数百年,可是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强秦,却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不可忽视的里程碑。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兵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秦始皇陵墓的历史影响历史本身赋予了秦俑多种历史文化价值。秦俑所折射的历史层面多而广,在建筑史、服饰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即使是秦俑的身高、体魄、服饰发髻、刻记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痕迹,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反映出秦兴亡的历史真谛。
秦始皇陵在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北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表达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