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大世界
中国古建筑因其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筑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建筑为人们提供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等的活动空间,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构筑物、实体。因此产生了形象好看与否的问题,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一样同属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建筑不能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国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筑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例如同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筑造的金字塔和中国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寝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二是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讲求建筑个体形象之高大、宏伟;而中国则讲求建筑群体形象之恢宏。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木材在采集、运输、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时。同时由于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接口即属韧性连接,它能够承受突然性的冲击,所以木结构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结构属钢性连接,遇地震很多易毁坏。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即怕火、怕潮湿、怕小虫的侵蚀,历史上多少古建筑被火烧毁,所以中国早期建筑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结构建筑那样坚固耐久。中国古代工匠选择了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木结构的完整体系,并且对房屋从屋顶、梁架到门窗、台基都进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说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又以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最为出名,并称“中国三大名楼”。 中国古代多在临水之地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达官显贵墨客骚人登楼一游,或际会四方之客,或酬唱应和之曲,放悲声,抒情怀,低吟浅唱,壮怀激烈,皆可乘兴而来,尽兴而去。故中国历代名楼皆有名诗佳作千古传唱。 三大名楼能够享誉海内外,是和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文化活动分不开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序”、崔颢的“黄鹤楼”在成为千古绝唱的同时,三大文化名楼的盛名也就随之而来了。 除了赫赫有名的“三大文化名楼”外,我国的名楼还有:位于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广西容县境内的“真武阁”、安徽马鞍山的“太白楼”、浙江嘉兴的“烟雨楼”、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贵州贵阳的“甲秀楼”、四川成都的“望江楼”、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