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二战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是一部数千年来无人能破译的天书,这里面的话题实是很丰富很神秘。选择此话题是你的明智决策。给你本书可参考。
原文鲧禹治水⑩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⑤杀鲧于羽郊⑥。鲧复⑦生禹,帝乃命禹卒⑧布⑨土以定九州。注释①鲧:人名,禹的父亲。 ②帝:指天帝③息壤:一种神土,能够不停地生长。息,生长的意思。④堙:堵塞。⑤祝融:火神之名 ⑥羽郊:羽山的近郊⑦复:同“腹”。鲧死三年,尸体不腐,有人刀剖鲧腹,禹乃降生。⑧卒:最后,终于。 ⑨布:同“敷”,铺陈。 ⑩选自《山海经-海内经》 译文(详细版) 据说中国在古代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水势的浩大,灾害的严重,简直使人难以想象。那时,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淹没了,房屋冲塌了,人们扶老携幼,逃到山上或大树上去。有的人虽然逃到了小山或树上,但因为经不住风雨的吹打,特别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冻死饿死了。有些人虽然侥幸逃到了比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栖身,或用树枝树叶搭起窝棚躲避风雨,寻找树皮、野菜充饥,暂时维持生命,但人多树少,各种毒蛇猛兽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胁人类,所以每天淹死、饿死、冻死,以直被野兽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这时,人们都苦苦的哀告天帝,祈求他斥退洪水,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顾自己在天庭中寻欢作乐,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难的“蚁民”——在他的眼里,下方的人民就象蚂蚁一样不值钱——放在心上,对于人们的苦苦哀号,毫不理会。 人们悲惨的遭遇倒是感动了天神鲧,他命神鸟去偷窃能阻止洪灾的“息壤”,“息壤”虽小,分量却不轻,鲧就叫来了神龟去驮,神龟将“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顿时好转。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害死了鲧,但三年后鲧的肚子却裂开了,生出天神禹。禹出生以后,鲧就变成一条玄鱼游走了。禹决定向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但他没有求天帝,而是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治水。他们杀死了引起水灾的魔神共工的部下无支祈,但共工知道后,连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许多神知道后,都愿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图,河神冯夷送禹一幅河图。禹收下后就开始治水了。连帮鲧偷“息壤”的神龟和应龙也来助阵,使得进展很快。但他们到龙门时问题就大了:龙门是个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们花了5年时间才将龙门开凿出一个豁口,使河水畅流而下,一泻千里。 禹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启,禹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就是这样,禹在治水期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过。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处的地方跑到太阳落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顾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 译文 (精简版)鲧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际,鲧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盗取了天帝的神土来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杀死了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终于安定了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