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xuan11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字串9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对家人的思恋会越发浓郁起来
【1】“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今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在这江南青青的色彩里、湿湿的雨季中缓然而来在江南春雨的背景中,我也盼来了结束中考的姐姐那清凉的春雨淅沥沥的一直下着、下着,伴着我们舒缓闲适地度过了这个美好的节日 推开家门,一阵如风铃般清脆的笑声和着青青的粽草叶香味便向我袭,一定是姐姐和妈妈正在包粽子我看狗够黑豆也仿佛受到粽草叶清香的诱惑,兴奋的在客厅里乱窜,似要嗅上一口这个季节的味道姐姐听见开门声响从厨房里跑了出来一见到我就扑过来抱我连连说我又长高了, 可是姐姐依旧没变还是那么乐观依旧笑靥如花……接着大家开始吃粽子,今年我们家的粽子形状可谓千奇百怪,有方的有圆的还有像牛角一样尖尖得大概是姐姐的杰作绿剥开墨绿色的粽叶,只见洁白如玉的珍珠团里镶嵌着几颗深油红亮的玛瑙枣绿白红三色相映衬,显得十分艳丽动人散发出淡雅的清香,咬一口,真是甜而不腻,黏黏而爽口酒足饭饱后妈妈又泡上我最爱的薄荷叶茶,那清凉的味道,真是好极了!端午节,是个传统的节日,也是个季节的符号我固然不会忘记关于端午的来历,不会忘记诗人屈原,不会忘记围绕端午的许多故事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天空也会飘着牛毛细雨,而小小我总是倚在祖母的怀里看着祖母娴熟的包粽子,认真的帮我做着香袋……如今打开我的衣柜,还能看见一只红缎绸的香袋,它用五彩线系着,香袋下面的穗子是用蒜梗和五颜六色的花布剪成的小圆圈缀成的,是的这便是那年香袋是祖母为我缝制的只可惜,如今物在人去,花落花开,莺归燕已10余个春秋 每到端午节,我把它从衣柜里拿出端午!你给我带来需多快乐也勾起我对如烟往事的无限怀念端午的味道,是我难忘的回忆【2】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我每年都买杏花楼的月饼,那里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对它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你看,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秋节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3】
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 “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就拓宽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也拓宽了发挥自己优势的天地。2.以小见大,用“细节”点染万种“风情” 语言于文章,就如同衣服于人体一样,不但有表情达意、张扬个性的作用,还有点缀、修饰的功能,衣服的一个花边,一粒纽扣,一处镂空设计,一挂饰物点缀,都可以使你风情万钟,独特妩媚。“小”处的设计显现出了“大”智慧。文章的细节同样可以显示作者独运的匠心。3.九九归一,点题、扣题彰显敏锐思维此话题,学生的写作范围非常广,写作思路也比较开阔,但是无论是写剪纸的精巧、川剧变脸的神奇、琴棋书画的高雅,还是写民俗节日的深入人心、诗歌艺术的源远流长等等,最后都要归结到话题“传统文化”上,要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4.写作体裁多种多样——贵在与话题相联系。可以写散文,重在创设优美的意境:如写民俗节日,要写出它的欢快喜庆,亦雅亦俗,在热闹、欢乐、锣鼓喧天、举国同庆的美好氛围中,让人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当然,不能用干瘪的语言。可以写议论文,如谈传统文化如何代代传承、永不消逝;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谈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与影响等等。也可以写记叙文或构思小小说,如①故事新编,赋予古老的神话、传说鲜明的现代意义,去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老百姓传统的朴素的人生追求。②老外学艺,通过一个外国人历尽“千辛万苦”,闹了无数笑话,也要学习那对他来说魂牵梦绕的东方文化的故事,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③百姓生活:剪窗花,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变戏法,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等传统文化、习俗已经深入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学生问题] 1.只笼统地“介绍”一些传统节令,缺乏自己对这些节令文化意义的“认识”。选写一个节令,重点记述节日有关“活动”,始终未在节日的“魅力”或“文化意义”上“表态”。选写“诗词”类,未将古典诗词的“共性”特点归纳出来,只是一种“内容介绍”或“手法说明”,有的连“感受性”的文字也没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自然是与外国诗歌不同的,唐代“送别诗”、“边塞诗”有何特点?这特点里又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2. “传统的”应是有“特点”的:选材上不典型,不具“特点”,自然难以与传统文化相联系;有的选材较为典型,但没有抓住节令“特点”,挖掘不出某节令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寒食”、“端午”等节令其实是一种祭奠文化,之所以延续至今,中华民族怀宗追远、崇节尚义的品质因素可窥一斑;“中秋”则突出一个“圆”字,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里,饱蕴了中华民族安定平静、雍乐和美的审美情趣与追求。3.“传统的”应是与外民族、外国有“不同”之处的。这其实已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构思,反映中外有别,以体现民族特色。作文中运用这种办法的几乎没有。4.音乐、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属于艺术,不具备对相关方面一定的了解尽量不要选写,否则欲求“大气”与“厚重”,结果却难逃“笼统”。
2005年春节晚会有一道靓丽的风景,那就是各省献上的对联。品赏这些对联,我们不但对伟大祖国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矿物宝藏等有一个了解,更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止是品对联,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许多艺术形式中看到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你就会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挖掘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请以“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定,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重点难点梳理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要求可分两个方面理解:(1)“常见的修辞方法”重在“常见”。“大纲”明确指出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而对其他的修辞方法,如反语、反复、双关、通感、顶针、移用等,则不作要求。因此复习时要紧扣“大纲”,不要超出范围,浪费精力。(2)“正确使用”表明高考对考生的考查是“正确运用”的能力,而不是辨识修辞手法。金题透视例(2008年高考湖北卷)学校筹办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5字之间。上句:_______________下句: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题目所要求拟写的标题需采用对偶句式,其实这就是一道拟写对联的题目。要求中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两个短语的限制,所以构思时应从这两个短语入手,根据短语内容在短语的前面或后面添加词语即可。同时注意必须运用对偶句式。【答案示例】点燃激情看激情的火焰驾祥云登珠峰照耀千山万水传递梦想愿梦想的金凤载和谐伴嫦娥飞越四海五洲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下面这幅摄影作品展现的是刘璇在自由体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描写类语言应用题。该题形式上为图文转换,但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语言修辞能力和想象能力。完成这个题目,一要明确画面的构成要素,二要把握画面的动态特征,三要理解画面的寓意,四要满足题干中的所有要求。【答案示例】她像一位天使,在五环旗上飞翔;她如一道闪电,在时空之中定格。例(2008年高考广东卷)下面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解析】本题关键在于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把观察到的剪纸画面内容充分合理地表达出来。注意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认真观察剪纸画,看它是如何来表现两个人物之间“情深”这一主题的。要重点观察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二是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深”这一主题。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掌握修辞手法的作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以增强文采和感染力,修辞表达要风格统一,逻辑合理。【答案示例】您温暖的眼神像一阵春风,轻轻鼓励着我;您谆谆的教诲像一场细雨,默默滋润着我;您高大的身影像一把大伞,时时保护着我。谢谢您,妈妈!例(2007年高考四川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谈话。树叶(感激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 (排比)阳光(谦逊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和扩展语句的能力。扩写和修辞运用结合在一起考查,解答有一定难度。要注意题中“感激地”、“谦逊地”这些提示,发挥想象,做到组句贴切而生动。【答案示例】树叶:①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②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施与,温暖的呵护,使我的生命充满活力。阳光:①你是大地的外衣,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绵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②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难点攻略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方法:(1)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比拟的作用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2)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①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②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3)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4)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5)排比与对偶的区别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而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从高考命题来看,“正确运用修辞”主要有两个特点:(1)着重考正确运用。高考考查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方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尤其如此。(2)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高考考查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相结合的,有与“连贯”相结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辞方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方法,往往是将多种修辞方法放在一道试题中去考查,具体说,主要是:①仿照例句,②续写运用特定修辞方法的句子,③诗文鉴赏和阅读中修辞方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