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V天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年代,人才需要学会表现自己。我们需要伯乐,但我们更要学会自己去找伯乐不要再做无谓的等待。我们的青春是短暂的,让我们去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前几天学了韩愈《马说》一文,韩愈自谕为千里马,抒发了什么怀才不遇情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控诉啊诸如此类。然我只为“千里马”鸣不平,对韩愈这等“怨天尤人”的人才,却丝毫无感慨之心。因为人与马,根本就不能完全相同嘛。 千里马,它不能语言,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无法展现自己的才能,这点正如韩愈所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没有伯乐,千里马遭到埋没是必然。 但人然不同,人能说会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展现自我。首先在行动上,人就不象马一样受控制,不令人摆布,而不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如果全篇皆以千里马谕人才,那么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错了。千里马,诚然,需要伯乐发现,但人才呢,自由的人才,充满智慧的人才,发挥才能的人才,至少十个人有八个人知道他是个人才吧,何况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呢?你总不能说全世界的人都有眼无珠吧,毕竟都还分辨得出谁是人才,谁是笨蛋。如果你还要说人才怎么才能出才呢?如果像千里马一样没有机会怎么办?那我就要说,古时候不是有科举考试为封建统治阶层产生人才么?有本事就去在科举考试上露一手呀。还不行,古时候不是还有“毛遂自荐”的例子么?你也不能说那些君王身边的大臣都是嫉贤妒才之辈吧。看看历史哪朝哪代没有忠心耿耿的选贤与能之士?况且国家最需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统治者们都要靠人才辅佐支持。如果韩愈最终也是怀才不遇,那也只能说明他功夫没做到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是被动的,它依赖伯乐的发掘,人们的饲养。 韩愈呢?一代文豪呀,他靠什么成为文学家?成为硕士?他自己,是他自己主动求知与学习,而不是像千里马一样受人饲养。总而言之,他是主动的。“食不饱,力不足”根本在他身上就不可能发生。只要你博学多才,有了资本,就可以毛遂自荐呀,犯不着要像千里马一样守株待兔——等着那个百年难得一遇的伯乐来相你吧。而你却只叹“其真不识马也。”那也只能说明你怨天尤人,不奋力争取机会。你的悲剧,我也只能认为是你一手造成的了。 千里马无辜,但你不无辜。 如果韩愈真的把自己比喻为木偶般的千里马,我只能叹太高看你了。我看出,你的意志不堪一击。 是人才的,就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今天,亦是如此。否则,千里马的命运等待着你。
从前,有一匹奄奄一息的千里马,在翻越太行山时由于感激伯乐对它的赏识和体贴,竟能一跃而起,嘶声直抵云霄!这就是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由此我从故事中有一所感——世间“千里马”再多,也需要“伯乐”去发现,并且对待它们要“策之以其道,食之要能尽其材,鸣之要能通其意。”这样“千里马”的日行千里之能才能表现出来。 唐代韩愈通过《马说》强调了一个观点: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现。恰巧在当时,作者就是一匹没被发现的“千里马”。他在初登仕途时,就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然而,宰相没有“伯乐”慧眼识英才的能力,更没有伯乐一样的胸怀,终于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在《马说》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而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明主的遭遇,实在再恰当不过了。联想当时,正如作者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像李白、杜甫等一批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千里马”最终却落得“浪迹天涯”,也不得不感叹道:“天生我才亦无用”!虽然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为国效劳,可是在****的统治之下,又有多少“千里马”能被“伯乐”相中呢?像作者一样的“千里马”也只被埋没在庸愚的“食马者”手上,而真正像“伯乐”一样能慧眼识英才的明主又有几人呢?他们不但不能识别良驹,还妄自感叹:“天下无马矣!”这是何等的荒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联系现实,不难看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的确有无数的“千里马”得到“伯乐”的赏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例如现行的各行各业的机构改革、结构调整,它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形成了能者居之的大好形势。给了“千里马”以施展的空间,还有许许多多的“伯乐”——大公司、企业和国家科研机关等也在求贤若渴地招募“千里马”。例如,最近西安某单位就辞去了那些有资格而没有能力的工人,而不惜重金去聘请那些虽无资历却很有能力的人员。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有像韩愈一样的有日行千里之能的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现象。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是博学多才的“千里马”得不到“伯乐”的赏识;而那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及高门权贵子弟却能凭着金钱权势在官场上谋得个“一官半职”!这是为何?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社会进步”吗?——由原始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以至将来的共产主义!难道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吗?不!这只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少量的心灵被腐蚀了的“食马者”,他们面对金钱的诱惑,会对国家利益、前途视若无睹,以谋求物质上的优越;面对“权力的压迫”,他们也会“不得已”而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 同时,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浅薄愚妄的“食马者”。他们总是怀着“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思想到处去“访贤”。如此的“食马者”安能觅到“千里马”?即使找到了所谓的“千里马”,那一定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酒囊饭袋。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需要的“千里马”为她的繁荣富强付出的努力,这中间就需要“伯乐”去慧眼识英才,所以,我真心的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能有的“千里马”能在“伯乐”的发掘下,真能“日行千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