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0

丹阳凤舞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论文摘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veline1

已采纳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转) 作者: 逍遥鱼 发表日期: 2006-02-11 01:34 点击数: 204 我们中国人原来最好的问候就是:“您吃了吗?”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咱们过去温饱没有解决。以后咱们再见面就说:“撑着了吗?打嗝了吗?”,我觉得咱中国人应该向英国人学学,英国人见面打招呼都是“Hello!”Hello完了之后就问天气怎么样?“你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我觉得今天天气不错啊!这真是难得一个晴天。” 2008年要开奥运会了,肯定很多外国人要来。来了之后咱得知道人家外国人是怎么想的,跟咱们是不是一样。你对他好,他不一定领情。 比方说尊老爱幼,尊老,要按咱们来讲,你要看见马路上一个老奶奶,颤颤悠悠地拿八十多个包袱在那儿正过马路呢,你不过去帮帮忙的话,你还是人吗?所以你一定要过去帮忙,过去后说:“老大娘,您要过马路吗?来,把包给我,我替您扛过去。”给老大娘搀过去以后,老大娘一定非常高兴:“谢谢你小伙子,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不要问我的名字了,如果您想知道我的名字,我叫雷锋。”一般都这样。可要是外国人就不是这样了,你看到一个外国老太太过马路,你过去了说:“Hello,天气不错,我替你搬。”那不行,老太太一定不高兴,倒不是因为她担心你抢她东西,关键是她不服老,如果你这样做就等于说她给人感觉她是一个老人。我记得我在加拿大住的时候有一邻居91岁了,走路直晃悠。那天刮四级大风,他拿了两包,我心说我一定得帮帮忙去,咱也让加拿大人知道,除了白求恩红遍我们中国之外,我们雷锋也能红遍加拿大。我就去了,说:“Heloo”他说:“NO,不用帮,不用帮。”我说这老大爷怎么这样啊?不让帮忙。其实,他们外国人就是这个习惯。 再如救死扶伤。如果我们看见有人掉到河里了,“噗通”一下,你得赶紧下去救人,可是在外国这样就不行。西方人就是这样,你甭救我,你千万别来救我,你救我还是给我添麻烦?你说这人怎么想的呀?他的思维是什么逻辑?他这种思维逻辑就是:你是想来救我,可你受过专业训练吗?你会游泳吗?你不会游泳你来救我,最后你也搭进去了赖谁呀?必须得要专业人士,你要想救我打110啊,打119啊。我这么一想,可能也对,过去我看有个报纸说,有个人根本不会游泳就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最后两个人同时牺牲了。其实这样也真是有点冤得慌,你倒是找个会游泳的下去啊。 咱们中国人和西方人喝水也不一样 。我喝什么水呀?冰水,一饮而尽!可是以前咱们中国人对客人最热情的举动就是给滚烫的热水,过去斯诺到中国来采访,他在日记中说:当我踏上延安土地的时候,我才知道我们和东方人是多么的不同。为什么呀?他见着毛主席的时候,记录员说:“您喝口水吧”,他正想喝口水呢,结果给端上来一杯滚烫的热水。斯诺说,这水要在我们家能烫死一头猪啊。但是他还得捧着,就是喝不了啊,最后只好问有井水没有。 咱们和西方人使用的生活工具也不一样。咱们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老外就觉得中国人奇怪,拿两根树枝就能吃饭了,而且是能切、能剁、能叉、能碾、能搅、什么都能做。他不理解,他觉得中国人真聪明,手特别灵活。所以老外到中国吃饭一般最怕的就是用筷子,每次吃完饭手都抽筋,因为手实在是太累了。不过咱们要吃日本饭就惨了,日本人吃饭得跪着,满桌饭菜多香啊,可是每次我都吃不饱。为什么?我得跪着吃,没吃两道菜呢,我觉得我下身已经麻木了,要再吃下去非死那儿不可。你有没有发现日本人的筷子头是尖的。知道为什么吗?这是日本武士发明的,过去吃饭的时候不能带武器,他们就把筷子给削尖了,然后在谈判时候用,先吃着谈,谈不投机了拿筷子扎你。这就是当初的武器!那么西方就更直接了,直接把刀叉带进餐厅了。先拿着,你别看正在那儿吃饭,不行的话直接就扔过去,拿刀“咔嚓”就砍了你。 我们早已经把食物进化了,而西方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他们还在吃生肉,还在吃生菜。像咱们做的菜,比方说葱爆羊肉、糖拌西红柿、鱼香肉丝、素炒芥兰啊……多好吃 。可西方人不行,把菜也就洗吧洗吧,放一块儿,然后再搁点汁,告诉你这叫蔬菜沙拉。咱们主食是馒头,人家主食是土豆,西方人把土豆煮熟了之后剥了皮,蘸着盐,就算是大餐了。如果哪天我那威请您吃西餐大餐,主菜是土豆蘸咸盐,您一定把我骂死。咱们中国人就不是这样了,咱们把土豆改良了,比如说做个青椒土豆丝、酸辣土豆丝、土豆炖蘑菇、土豆炖牛肉……总之能够把一种食品的作法发挥到极致。 为什么咱们和西方差距这么大?首先我们长的就不一样,我们是黄皮肤,他们是白皮肤,咱们眼睛是黑色的,他们是什么色都有——黑的、蓝的、白的、花的。我想这是最明显的一个区别,但是究其根本,我认为还是因为磁场造成的。据科学家研究,水池子蓄满水时把塞子拔掉,你就会发现水在我们这半球它是顺时针方向消失,要到了南半球它就逆时针方向消失。没发现吧?自己蓄一池子水试试吧!这方向就是磁场在起作用,同样也造成大脑磁场的不同,所以咱们看待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咱们做饭搁盐说搁盐少许,大家都知道搁多少,手大抓半斤,手小抓一两。老外就不懂,少许是多少?他得量,所以很多外国人的厨房,就是一个实验室,锅、碗、瓢、盆不是很多,各种天平、计量工具倒是一大堆,所以他们学理工科的人比较多一点。他们认为做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到今天他们还在吃油炸食品,他们永远吃不到松鼠鱼。如果他们要做松鼠鱼的话,4天未必能做出来,他得且研究呢。其实这就是一种观念上的问题。 再说约会。咱们中国人一般表示友谊、表示对你的尊重都要提前来,有的时候说:“我在这已经等了你3天了,我终于今天见到你了,哎哟等了我三天呐”。可是在国外都是这样,咱俩9点约会,往往那大钟刚敲到9点,老外噌就出来了:“Hello,我准时到了 。”一看表,一秒都不差。你要跟一个德国人约会,你说提前3天就到了,他一定觉得你神经病! 再说咱们熟悉的喝酒 。比如说老外要喝酒,都是拿瓶XO给自己倒,然后祝你健康!祝你幸福!祝你怎么怎么样!然后自己把自己没一会儿就给撂到了,一般喝酒时老外都属于自虐,没事儿就把自己给办到地上去。中国人不是这样,他是为了办别人。每次喝酒都说:“来,再干一杯!”一下喝三杯,深水炸弹什么的,一般都是头三尾四,或者说这鱼头可冲着你呢,你得喝,不喝可不够哥们!至于合同这事儿咱们再单说,来干!咣咣咣咣!最后把这个人给办倒了,如果他自己也晕了,也是在办别人的过程当中不小心被另外一个人给办了。而老外一般很少有互相劝酒的,都是劝自己喝酒,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 咱们再说这玩儿。你看一群老外抢一个球,那一定是欧洲人——踢足球。看俩人在那儿较劲,你一拳、我一拳一定要把对方给干到地下,那是美国人——拳击。两个人不吱声皱着眉头在那儿玩儿桥牌,动智商的,这个一般也不符合我们亚洲人的习惯。那我们喜欢玩儿什么呀?玩儿麻将啊!麻将才符合我们的精神,才符合我们的智慧。咱们玩儿麻将时一般都是这样,四个人在一起玩儿麻将,一般都是盯着上家、看着下家、防着对家,我胡不了,你们谁也甭想胡,我就是死活不点炮。所以这个就是玩儿的不同。 有一个电影叫做《刮痧》看过吧?其实刮痧是我们中国非常好的一个治病的办法,刮刮皮肤,什么病都好了,只不过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些斑斑点点的血印子。美国人就想不明白,觉得是虐待孩子,这看着让人生气。王姬演那个《北京人在纽约》看了吧?中草药,他老公愣说是树根子,喝着苦,废话!中药能不苦吗?良药苦口利于病!你UNDERSTAND吗?可是老外就是不明白呀,所以要取消你的抚养权,因为你给孩子喝巫术的东西。什么叫巫术?其实是对我们中医不了解。 还有香水,咱们中国人也想掸香水,其实错了。千万别跟外国人学,因为外国人身上有严重的体臭,所以他必须掩饰体臭才掸香水。我们中国人起码是正常的,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掸香水,这点您一定要记住了。 如果您要是看见两个俄罗斯人打架,多半是因为他们喝多了;如果你看见两个印度人打架,多半是因为他们姓氏不同;如果你看见两个以色列人打架,多半是因为他们政治信仰的不同;如果你看见两个东方人在打架,80%是争着结帐:今天的费用我来结帐,我看谁敢和我抢……。 参考资料:_html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论文摘要

264 评论(8)

张红red

从N个角度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包括农业~ 正如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性情。从广义上讲,不同的民族之间有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个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文化的角色。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背向和发展的异途。这和个人发展的走势有相似之处。因而,要想洞察一个民族之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伦理、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灵魂,就必然涉及到对文化的梳理和辨别。然而文化又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来加以界定,这样有利于阐述。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之所以把这一方面作为一个重要部分,那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环境所赋予他的种种特点和品性。同样,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也必然对一民族的文化个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土普遍都不是很大,并且紧紧相依,四周又有诸多的海域。国土面积不大,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就会想到贫乏。在能源处在危机状态,就会向外扩张(亚洲的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早期的西方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劳作,但随时代的发展,国内的能源匮乏,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所以历史的“十字军东征”“世界大战”和各式各样的侵略战争,都或多或少带有能源上的经济因素,当然政治野心是离不开的。正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他们的资源状况,决定他们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扩性特点。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就显得内敛许多。  这也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细细息息相关。中国可谓地大物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向外掠夺。当然元代的铁蹄曾穿越欧亚,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那只能算是凤毛麟角。整体而言,中国对外的扩张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这样的地理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闭关锁国,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据历史的记载,清代的一些官员还不知中国的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甚至闹了笑话:“说的是一位官员对于英国来访的使者,不愿下跪,解释为外国人的膝盖是不会弯曲的”还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个性当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讲究含蓄(不张扬)、圆容(在一个圈里转)。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和文化心理。例如,在审美上,女性行为上讲究“笑不露齿”的含蓄美,文学艺术上,讲究含蓄美,重表现而不重再现。这和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如在美术上,讲究散点透视,讲究计白当黑,不讲究三维透视等等。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让中西方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性格和个性。具体在个体上,也是如此,历史的观察不难发现,西方的传统注重“个人本位”“集团意识”而不太注重“家庭本位”“天下意识”(梁漱溟),而中国正好颠倒。正如陈顾远在《中国法制史》中所谈到的“从来中国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轻个人,故欧西之自由主义遂莫能彰;后国家,故近代之国家主义遂非所夙习”。西方强调个性要张扬,要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包括身体的魅力(如希腊神话中所展现的人体美以及后来发展的雕塑艺术)。而中国则强调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不要张扬自己,要处处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作风。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体的尊严。当然这里所说的都是相对而言,只不过中西方各自突出自己的特点。这正如,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运用,只不过是以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民族的性格的塑造是具有特殊意义。正如法国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艺术理论著作《艺术哲学》中所强调环境的意义那样。不过他过分强调把环境对于民族的成长的意义和作用罢了。可以说,东西方民族的不同的特点应该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前提来加以考虑。  有了这一前提,我们才能在其基础上进行物质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精神生活方面的(据著名学者梁漱溟对文化的内涵的界定为其三方面)对比探讨。下面就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述。  首先,在物质层面(衣食住行),中国的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使得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西方在中古阶段的物质生活也是以农业为主,只不过中西方的气候不同,所适合种植的东西有所不同,但其发展的内涵是差不多的,没有质的区别。在物质层面,西方与中国出现质的不同应该表现在产业革命以后,那时的西方已经在工业上大展宏图,尤其是英国,而中国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汲汲以求。我们来对比一下就明白了。“我们用的极黑暗的油灯,而西洋却用电灯;我们的交通上只有很笨的骡车,而西洋人用火车飞艇。”(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可以说,中国与西方在中古时期,在物质层面是没有多少质的不同,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穿着打扮也有所不同(西方由于宗教气氛比较浓烈,参加教会活动时,穿着以黑色为主),住的方面也一样呈现出文化特色和地理特点。直到产业革命以后,这一切才发生巨大变化。  从社会生活层面讲,西方由于受到希伯莱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往后的生活当中,宗教可以是如影随行,非常之重要。在中古阶段,还一度对整个西方起到垄断作用,教会的势力之强已达到主宰国家运行的地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在文艺复兴以后,它们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近现当代的西方的发展可以说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其中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就是它们的瑰宝。使得自然科、社会科学研究得到的蓬勃的发展,国家的法制意识、人权意识得到深入的贯彻。而中国由于在“伦理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对外的探索没有表现出过大的热情,而一心在人事上下功夫。社会的一切包括国家制度都在以家庭为核心的思维中蔓延开来,家与国是同构关系,国的制度与家的制度没有多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讲,皇帝就是一家之主,只不过这家的范围比较大罢了。伦理的名分思想让家和国都得以有秩序的存在。在加上礼乐的协助和促进,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温情脉脉的道德秩序。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建设是道德建设为核心,所谓的“修心养性”“修己安人”就是其的表现。就连德国的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都很惊讶中国的国家建设,说“中国是用伦理治国”。可想而知,中西方的巨大差异。  从精神内涵上讲(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西方表现出来的向度也是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别。先从中国谈起:  中国文化具有“儒、道、佛”三元合一的文化内涵特征。儒家主“入世”学说,道家、佛家主“出世”学说,它们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中国的文化内涵。儒家主要的贡献是那种“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的精神以及“敬鬼神而远之”的“科学”精神。至于它的“尊卑等级”的观念从现在的角度讲应该放到历史博物馆去。“中庸”(不偏不倚)思想是不利于当今社会的竞争,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所以也应该取其利避其害。还有其为了维护整个封建社会统一、稳定的“伦理纲常”如:“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以及“唯上是尊”的思想,是应该采用“拿来主义”(鲁迅)的态度来进行鉴别、吸收、继承,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对于其政治上的主张也应该持有历史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如:“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仁政”思想是值得提倡的。如果能融合当今社会的“民主、科学”精神,那么,其精神将会发扬光大。总之,应该充分挖掘其精华,抛弃其糟粕。  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出世”上,道家的“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以一种超世的眼光来普照万事万物,不局限于人世间的“衣食住行”(在庄子时代,经济主体形式是属于小农经济,其周遭环境没有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这么悬殊的竞争氛围,大部分百姓过的都是比较贫困的生活。因此,庄子能够纵情于天地山水之间而忘乎人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当时的自然环境允许他在其中“逍遥”思索)。道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艺术上,尤其是其关于“意境”的阐发在艺术史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极深远的意义。  佛家(指的是中国化的禅宗)讲究“轮回”,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认为人间处处有佛,只要心中有佛。则可以成佛而不必隐居修行。这种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心理的塑造,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在民间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知识分子当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宋代词人苏轼,就是典型的榜样。  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早熟文化,如打个比方则像是小孩老成化,活像一个小老头。按照梁漱溟所言,则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而这一位小老头却屹立东方几千年,其原因何在?有一位学者曾有点夸张地说:中国的历史是孔教的历史。这话虽然过于偏激,但却不无道理。周孔教化,的确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佛、法、道都只是它的助手,围绕它而转动。中国古人总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其中的“兼济天下”就是儒家的入世精神,而相应的“独善其身”则是道家、佛家起作用的所在。至于法家,中国除了秦朝统一时,采用了李斯的法家思想为其突出外,其他朝代都鲜于见到,因为秦朝短暂的历史寿命,不能不归咎于法家的严厉,历代王朝对此都有见识,并以此为鉴。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定儒家于一尊,儒家得到弘扬发展,并奠定了儒家在中国的地位。而儒家又凭借什么来巩固其心脉,按照梁漱溟的说法,那就是以“伦理来组织社会,以道德代替宗教,以礼俗代替法律”的一种以“伦理本位”为基础的建设思想。这一思想,通过一个家庭套一个家庭组成一个大的家庭——国家,并且通过“士”这一阶层的积极努力宣传,通过礼乐的熏陶,使得整个秩序得以强化和巩固,从此绵绵不绝。要不是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这一套运行机制还会维持整个中国的运转,就算过几千年也不会有多大变化。总之,中国文化由于早熟,过分向内发展,而忽略了对外的探求,打个比喻,那就是,身体发育还没有完全,智慧已过早发达,越到后面,越发现体力不支,难以为继。这就是跨越发展阶段的结果。  相对于中国文化精神而言,西方文化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则是异样的色彩。如果说中国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向内探求的生命活力,那么,西方则表现为一种向外扩张的生命张力,无论是其科学还是其民主。如果说中国文化精神的倾注的对象更多的“人”的话,那么,西方更多的关注“物”,也正是因为关注物,并且把人和物进行分离,“物”是“人”要政府的对象,而不像中国“人”与“物”是统一的,讲究“天人合一”。由于西方“人”与“物”的对立,所以,人要想方法认识客观事物,正是基于这种精神,才逐步诞生了科学精神。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好亲兄弟一般,当然就不会用心去加以研究对待了,从而也就没有科学精神的诞生,早期中国的科学发明,只是基于实用的目的,并没有把所发现的东西,提炼成知识,做系统的研究。这也就造成了中国本有的发明成了别人利用后发展的工具。  而西方文化的另一核心“民主精神”在中国为什么没有生根发芽呢?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民主,例如,孟子就提出了“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中国的民主没有西方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如果按梁漱溟的话说那就是:民主精神可以有五种表现,即承认旁人、平等、讲理、取决多数、尊重个人自由,而中国的民主只体现了前面的三种,没有后面两种。而后面两种就是西方的政治民主和个人本位权利观念。中西方为何会如此不同呢?我们来看看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的阐发:“西洋之政治和法律,早于古代海国城邦见其端倪。其次,则基督教会又有千年更好陶冶:在教会之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直属于团体;破除家长家族之间隔。最后则经过中古后期之自由都市,培养出近代国家。在近代国家稳定进步之中,乃更发展了其政治和法律。但家族生活偏胜,又演为伦理社会如中国者,天然缺乏政治其事,法律其物。”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与西方发展方向的差异,也就明白了其之所以存在的样态。  总而言之,中国与西方在诸多方面的不同,并不是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中国和西方是属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属于不同的发展路向,就好比是一棵树上的两个分支。基于这点考虑,我们应该认清各自的文化优势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  或是“敝帚自珍”。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我们应该善于从西方那里学习其“科学”和“民主”精神来丰富自己。我想这才是应有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气度。
258 评论(13)

秦小聪233

文化差异进行论述: 一、物质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指由于中国与西方生产生活习性的不同,中国人吃饭用的餐具是"筷子",西方人则用"刀子和叉子",且中西方饮食中的主食构成不
108 评论(8)

hanzimomama

去百度搜索一下看看,我记得有的
34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