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1

  • 浏览数

    155

mengchura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王阳明心学论文选题背景

1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xn04090114

已采纳
主流思想的弊端丛生。在有明一代,乃至往前的几百年里。统治阶级一向奉朱熹的理学为主流。上行下效,在心学之前的几百年中,理学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学,不可动摇。更有明初统治者以理学开国为标榜,科场选材皆以朱学为准。然而,在历经百年之后,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所创制的理论,已经不再如当初的辉煌和完善,反而日益趋于僵化,保守和封闭。文征明曾指朱学之弊,“偷簿自画,假美言以护所不足;甘于面墙,而不自知其堕于庸劣焉尔。”理学思想走向衰落。市民等非官方思想的冲击。有明一代,在南方富庶地区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产生,对原本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封建自然经济的动摇带动了以往传统观念的淡漠。民风习气也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明朝初年,风尚尚且淳朴,然自正德,嘉靖之后,世风日渐奢靡。朱子理学中那种绝对的天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理论不仅对于现实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反而成为了现实中读书人日益虚伪,奢靡的来源。王守仁的先祖王纲和父亲王华,以忠贞称著;祖父王伦,以孝悌闻名;还有则如王杰,以洒脱、隐逸避世而自得。因此,在王守仁思想中,既有追求功名的大志向,又有创新说法的现实冲动,更兼有隐逸避世的潇洒自得。王守仁的性格的多重性,这是他的心学思想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506年,王守仁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去贵州偏僻山区的“龙场驿站”,历经了几年艰难困苦的流放生涯。阳明先生早期师承朱熹,曾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教诲坐在竹子前七天七夜,以图穷竹子之理,可是最终什么也没发现,自己却病了一场。从此,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怀疑。在龙场的缺衣少食、举目无亲的贫困生活中,他的思想曾一度陷于绝望。但在苦思冥想之后的一天,他突然间大彻大悟,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发现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由此创造了他的"心学"基础。三年后,王守仁走出龙场,之后在仕途游历,担任地方官时造福百姓,执掌帅印之后平定诸多叛乱。王守仁用自己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指着胸口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先生遗言录》下卷)

王阳明心学论文选题背景

35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