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1

yerwy12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题目是什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2011201116

已采纳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题目是什么

330 评论(12)

xiaowu555555

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部分内容介绍: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扩展资料:孔子提倡的“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在历经古代、近代血脉承继和修改完善后,已对中国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时隔2500年后的当代,仍保留着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他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被多位学者继承和发扬,进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并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了影响。
316 评论(8)

yiye412

仁政  [编辑本段]孔子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武村正义与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共襄盛举。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儒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曾几何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它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助火传”。  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新世纪的儒学又一次发出了合乎历史发展、合乎人类利益的时代声音。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在小组讨论中,新加坡在20世纪80到90年代进行的儒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儒学:该不该为中国近代的落后埋单  中国近三百年为什么老是落后挨打?和孔夫子有没有关系?和儒学有没有关系?与会学者就中国近三百年以来的发展史同儒学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辩论。  对于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难题,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华民族先天农业文化的内质与工业文明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国社会工业化进程的落后;有的学者认为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承继古希腊文明注重逻辑的传统更适合产生科学的观念,从而进入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清华大学教授羊涤生系统评价了这些观点,指出: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早在先秦时期就与古希腊有所不同,大体上,古希腊偏重于求“真”,而中国偏重于求“善”;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虽然我们有理由说即使没有西方近代文化进入,中华文化也必然会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和民主,并进入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但毕竟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既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直接承担着国家民族兴衰的二千多年来的主要历史责任;其功过是非,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一次又一次重点审视的主要对象。这就是贯穿在整个20世纪中国,尊孔、反孔、批孔、评孔多次交替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在条件具备时,有关方面应向联合国“申遗”。  台湾地区的董金裕介绍,古代的祭孔分为“秋祭”和“春祭”,台湾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礼”,即在礼仪、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规程,并根据时代特点压缩仪式的时间、接纳女性参加祭孔;“春祭”则融进了更多的时代特点,采用年轻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轻人走近孔子、接触儒学。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儒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困难程度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来自丹麦的安德森认为,儒学的普及并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孔子哲学强调彼此了解,孔教是调和的一种价值观。他认为应该用协调的方式推广儒学,而不是一种说教的方式进行。  与会专家相信,我们在研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编辑本段]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6 评论(13)

nightingale80

1、“仁”的人生哲学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课题。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的真谛。大抵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 “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  2、“礼”的社会秩序礼,就是“节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礼以节人,乐以发和。”《论语˙泰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礼,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须作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礼,不是浪费铺张,而是真情流露;宁愿节俭简陋,也不奢侈浮夸。《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奢也,宁戚。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虽然是以身份地位区分开来的,但孔子不认为这是唯一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修养和境界。对此孔子有很多说明,如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方法,有着丰富而精微的内涵。近百年来,不少人反感于中庸,大概是将它误解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无原则的伪君子行径,其实这样的乡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他认为,如果不能达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毕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拓展】孔子的名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为政之道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正名的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使人们有一定的规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种不可预期的状态之中。很多人认为孔子希望能够恢复西周的礼乐,也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以复古的名义鼓吹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5、立信对于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德治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罚的大司寇,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无耻”的社会隐忧,所以才提倡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
260 评论(10)

songoflove

孔子作品:《春秋》,主要思想是“仁”的学说;主张“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孙武----孙膑——惠施----公孙龙——邹衍——吕不韦
345 评论(14)

lxb121

孔子的名言最有名,“三人行必有吾师”教人们如何学人求进步。“吾日三省吾身”教人严于律己。“小不忍则乱大谋”教人忍晢时顾长远。“听其言观其行”教人识人。孔子的名言最实用。孔子倡仁爱,人人相爱互帮互助,人间太平和谐,人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人人同其美好便是世界大同,孔子构建的世界大同的理想是最崇高最现实人类自然在行的,它是人类文明的方向。孔子告诉人们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君子共利,小人己利,他要人们“近君子远小人”,君子让人间好,小人让人间乱。孔子著春秋,春秋笔法为后世文人树立著书作文典范。孔子教出来的学生在那时的中国最有用,说明孔子在当时最善于教书育人。孔子教出来的学生记录孔子的言行成《论语》说明孔子智慧高,他教出的学生里有不少人有高的智慧。总之,孔子树立做人的式样,孔子构建了社会理想,孔子构建人生理想。孔子是人类思想的启蒙者,孔子言明人间许多大道理。
31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