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6

smileo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石油的议论文题目新颖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F___PA

已采纳
我还去过乃个大庆铁人纪念馆呢 你要给我二百分我现在就给你写 并且附带相片

关于石油的议论文题目新颖

210 评论(15)

huan患

《这才是宽容!》可以吗?很高兴为您解答。
318 评论(13)

fdhzdd

地球是一个绚丽灿烂的世界,它赋予人类丰富的资源、阳光、空气、水、矿物、 土壤和生物,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 地球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全世界 5亿人生活在缺水的干旱地区,12亿人生活 在微粒超标的城市中,20亿人不能正常得到基本卫生服务与基本药物供应,每年有50 00万人死亡……。1988年11月15日,英国《每日电讯》公布盖洛普民意测验结果,多 数人认为“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确,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 国的主要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杀人的烟雾洁净的空气对生命来说,比任何东西都宝贵,但是,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越来越 多,目前仅已被人们识别的大气污染物就有 100多种,它们对人类产生的危害越来越 严重,已发生过许多起毒害人的事件。1948年10月27日早晨,浓浓的烟雾覆盖着美国多诺拉工业小镇,而且烟雾越来越 稠厚,几乎是凝结成一块,地面正处于死风状态。午后,情况仍没有好转,视线仅仅 能看到街的对面,除了烟囱之外,所有工厂都消失了。人们在烟雾之中匆匆忙忙地工 作着,虽然有人开始呕吐,但空气中的刺激性怪味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病倒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感到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当 然有的人症状是综合的。几天之内,全镇居民共有5910人发病,占全镇居民人数的43%, 其中,轻患者占居民总数的5%,中度患者占8%,重患者是4%,还有 17人在 痛苦中死去了。有怪味的烟雾从27日一直持续到30日,一场大雨才使空气逐渐恢复清新。事后得 知,这是由于空气中SO�2浓度过高而造成的。1952年12月 5日,英国首都伦敦上空突然浓雾笼罩,天昏地暗,经久不散,就像 一个巨大的盖子罩在了城市上空,农村和工厂的许多烟囱排出的浓烟积聚在低空,使 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最高时每立方米烟尘浓度竟达到5毫克,SO2也达8毫克。在伦敦准备展出的一群获奖的牛,首先对烟雾毒害有了反应。它们伸长舌头,呼 吸困难,有一头当即死亡,12头因病重只好送到屠宰场,另有 160头牛需要治疗。与 此同时,过路的行人也闻到了一股股强烈刺鼻的气味,成千上万的市民感到胸闷气急、 喉痛咳嗽、呕吐不止,其他疾病也随之不断出现。4天内,伦敦有近 4000人死亡,患 有呼吸器官疾病者是平时的4倍,患心脏病者是平时的3倍,紧接着,英国全境出现大 雾,气温逆转,甚至在之后的2个月内,还有 8000多人因各种疾病死亡。这就是举世 闻名的“伦敦烟雾事件”。事件发生后,英国社会大哗,政府迫于形势,对受害情况组织调查,但没有查清 原因,只得出含糊的结论:造成死亡的刺激物可能是煤的燃烧产物。由于“情况不明”, 自然也就没有采取多少措施,结果,在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在伦敦又连续发生 3次类似的事件。1970年7月18日,日本东京上空由于汽车废气及工厂排出的SO2浓度过高,出现了 死人的事件。那天,许多在校学生感到眼痛、喉痛、胸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有 的人甚至四肢痉挛、昏倒不起,不得不入医院抢救。同时,在东京的三鹰市立三中、 川口市立中学等各处,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学校的学生们十分紧张,他们知道这一 定是空气的问题,所以,他们到教室外面活动都要带上防毒口罩。测量的结果表明,当天中午市内的烟雾浓度为平时的10倍,硫酸烟雾达到每立方 米20微克,飘尘为每方米400~500微克……,所有数据都超过了原有环境标准的几倍 或几十倍。一时,受害者无法统计。7月23日,类似的情况再次在日本发生,患病受害者在239人以上。同一天,德岛 县有945人患病。杀人烟雾的出现,是工业废气在空气中浓度过高的结果。大量煤的燃烧,不仅产 生了大量的烟尘,而且还产生了大量的 CO2、SO2、NO及其他氮的氧化物。1吨煤中含 有5~50公斤的硫,这些硫在燃烧时将变成2倍于硫重的 SO2进入大气。据联合国环境 署估计,全球每年排放SO2的数量约为51亿吨,每年排放NO2的数量为5000万吨,在 1970年至1980年的10年间,SO2的人为排放量平均每年增长5%,10年总共增长了40%~ 50%。这些氧化物的增加,遇到人体中的水分则生成相应的酸——硫酸、硝酸、碳酸, 人又如何能受得了?“贫水症”与“败水症”水,关系人类的命运,关系人类能不能美好自由地生活,但是,本世纪以来,生 活和工农业用水不断增加。在过去50年内,全球淡水用量增加了近4倍,达到每年23 万亿立方米。多项预测表明,在本世纪末,全球将开始出现用水危机:非洲大部、中 东部分地区、中国华北和西北、印度、墨西哥以及美国西部都将出现水荒。地球水源越来越紧张,已出现“贫水症”。但是,数量不多的清水,也正在遭受着各种污染:农药、化肥、重金属等等。种 种情况表明,地球上的水质越来越差,可以说,地球也身患着“败水症”。50年代,瑞典气象学家首先发现在北欧地区,以至北半球广大地区的雨水经常是 酸性的,它的酸度与西红柿汁差不多,有的甚至像醋那样酸,人们形象地管它叫“酸 雨”。酸雨简直可以说是“来自天空中的死神”,它的含酸量一般超过了正常含量的几 十倍,pH值可达到 2。它酸化土壤、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危害生物资源,杀死 大批鱼群,当然对人也有危害。由于有些地方缺乏碳酸盐母质,降落地表的酸雨在迳 流过程中得不到地表物的中和。致使湖水的酸度增加很快,又由于酸雨对地表元素的 溶蚀作用较大,使湖水中的铁、锰等金属元素的含量增加,湖泊的化学类型发生了变 化。湖水的酸化严重危害了湖泊的生态,使成千上万个湖泊的鱼类大量死亡。在瑞典 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的危害,其中4000多个已完全成为无鱼湖。在北美,情况也不容乐观。实际上,美国和加拿大已有成千上万个湖泊变成“死 水一潭”。1975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在北美东部地区联合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 在那里有将近 50%的湖泊已根本没有鱼了,不但鱼类和大型水生物绝迹,甚至找不到 浮游生物和水草、藻类,而在1930年时,那里只有4%的湖泊没有鱼,其原因就是酸雨 使这些湖泊变成了水的“沙漠”。1981年1月,美国得克萨斯州科罗里达河下游突然发现了大量的死鱼,5英里,50 英里,一直扩散到200英里的河面上。后来统计表明,当地所有的 27种鱼类全部死亡, 连重达84磅的蓝猫鱼也无法幸免。目前,世界上已相继出现了 3个大酸雨区,除了北欧酸雨区、北美酸雨区之外, 中国南方酸雨区也已形成,“败水症”将更加严重。小的生命正遭受着生存的威胁,那么,人类呢 ?在日本水俣所发生的一切给予了 很肯定回答。水俣是日本九州南部的一个小镇,西面就是鱼产丰富的不知海和水俣湾,因此, 这个小镇的渔业原来很是兴旺,但是,自从1925年开始,在此地建成了一个又一个化 工厂后,奇怪的事情接连发生了。1950年,在水俣湾附近的小渔村中,人们发现有一些家猫不知为何走路时左摇右 晃、步态不稳,有的还抽筋麻痹,最后竟自己跳入水中溺死。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只 当作是世上一件奇闻,没有研究此事。对这种猫,当地人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 自杀猫”。1953年,在水俣镇又发现了一个生怪病的人,他开始时只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 面部痴呆,进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一会儿沉睡,一会儿兴奋异常, 最后,他身体弯弓着、口中高声嚷叫着死去了,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怪病。1956年4月,一个6岁的女孩因同样的症状被家人送入了医院,医生初步诊断,认 为是脑系科疾病,也没引起重视。5月,又有4名同样的病人入院就医。医院开始有点 警觉,他们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地还有50多个这样的病人。问题严重了,这引起当地熊本大学医学院一些医生的注意,他们与市医师会和医 院组成水俣怪病对策委员会,开展广泛的调查,在调查中证实这不是传染病,随后, 他们把“自杀猫”和人病死的诸种怪现象联系起来分析,找到了吃当地鱼中毒这个共 同受害的根源。吃水俣产的鱼会中毒的消息传开了,人们谈鱼色变,谁也不敢再买他们的鱼,于 是,附近成千上万的渔民失业了,他们忍无可忍,联合起来,召开了不知海沿岸渔民 总奋起大会,4000多人联名向当地化工厂提出抗议。1958年春,化工厂为平民愤,答应停止向水俣湾排放带有污染物的废水,但同时 却偷偷地将毒水引向水俣川的北部。几个月后,这个新的污染区又出现了18个中毒的 病人。1959年 2月,日本食物中毒委员会经调查研究后认为,水俣病与重金属中毒有 关,尤其是汞的可疑性最大。后经熊本大学调查,从病死者尸体、鱼体和工厂排污管 道出口附近都发现了有毒的甲基汞,排水口近处污泥含汞的浓度高达 2000ppm以上, 至此,才揭开了这个水俣“地方病”的秘密。但是,厂方拒不承认,对调查百般阻挠的同时,花重金收买了知情人,因此,日 本政府没有认真处理这一事件,使水俣病在日本各地蔓延开来。1963年,日本西海岸的阿贺野川流域的下游,又有大批“自杀猫”、“自杀狗” 出现,由于水俣事件没有报导宣传,也就没有警惕这件事。第二年8月,当地猫的90% 都自杀了,随之而来的是,有死猫的居民也相继出现水俣病症状。在短时间内,水俣 病患者增加到45人,并有 5人死亡。这样,日本政府才进行了干涉,但为时已晚。据 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日本水俣湾与阿贺野川两个地区共有汞中毒患者 283人,其 中60人死亡。海洋在叹息大海汪洋,百川归流,富饶的海洋是地球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荣兴 旺的巨大支柱。现代科学技术已证明,地球表面近三分之二被海水覆盖,海洋不仅是 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发源地,而且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本世纪 人类对海洋的破坏是巨大的,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废物、污水、毒品,随 着江河奔泻、海岸倾弃、舰船往来,源源不断地推入了海洋。资源丰富的海底成了核 废料的垃圾场,大量珍贵的鱼类和海洋植物正面临着绝迹的威胁……城市中生活污水,食品、纺织、造纸等工业废水,以及农业污水,都含有大量的 氮、磷等营养盐和铁、锰等金属元素,它们随着江河奔泻入海。据统计,美国沿海城 市,每年仅通过粪便排入海洋中的磷就有近9万吨,全世界每年施氮肥约 2000万吨, 约有1300多万吨被河流带入海洋,在营养物料十分丰富的条件下,一种红色的海洋浮 游生物过度繁殖,形成“赤潮”,其结果是减少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虾大量死亡。尽 管海洋本身有着巨大的自然净化能力,但它今天已经显得疲惫,向人类叹说着它已力 不胜任。1992年,联合国有关海洋污染问题的多国专家小组,对当今世界海洋环境作了较 为全面、准确的分析,其结论是发人深思的。专家们认为,公海海域污染十分严重, 沿岸地区,特别是靠近江河出海口、工业中心附近的地区,海洋污染情况也是日趋恶 化。当前,海洋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对工业总废料、废水的处理仍不够彻底, 而大海又是这些污染物的天然倾倒场,结果,人类必将自食其恶果。人类已经开始自食恶果了,里海和咸海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里海和咸海是地球上两个特殊的水域,它们同世界大多数内海和湖泊有着不同之 处:水流的方向只有一个,只流进,不流出。它们位于干燥地区,蒸发率特别高,流 进来的水很快就会蒸发掉,所以,它们虽无出口,也不必担心会涨水。里海位于原苏联境内,是苏联最大的咸水湖。在1933年之前,它的面积是相当稳 定的,约为40万平方公里,但从1933年以来却显著地缩小了:1965年时为2万平方 公里,其原因是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在原先,每年流进里海的水中,河水占了80%,而伏尔加河又占河水水量的80%。 从30年代初开始,苏联政府就宣布沿伏尔加河修建13个大水坝,以供发电和灌溉。19 37年,苏联开始把莫斯科与伏尔加河和里海联结起来;1933年 6月已把伏尔加河、白 海和波罗的海沟通;1952年完成了伏尔加河—顿河的运河工程,但结果,水量损失巨 大,有些从地下流失了,但主要是蒸发了,再加上大量的河水引入灌溉运河,流进海 里的水量大大减少。里海的水位不断下降,面积日渐缩小。从1929年到1970年,里海水位下降了57 米,海面则退缩更快,里海水位每下降 1米,它南部的水面面积减少5%,而北部则 要减少17%。咸海也是如此,从1960年至1967年,水位下降了76米,每年下降约24厘米,其 后,继续按此速度下降。1966年咸海的面积比1960年缩小了10%。水位的下降,引起了海水的污染加重、捕鱼量大减、疾病增加、港口消失和耕地 减少。目前,里海的渔业已经崩溃,鲈鱼和狗鱼的捕获量30年来下降了 96%,但是,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下降幅度最大的当属鲟鱼的鱼子产量。里海出产的鱼子酱曾占世 界总产量的 90%,享誉全世界,而如今,由于鱼的回游路线阻塞,人的过量捕捉和污 染日益加重,从伏尔加河回游到里海产卵的鲟鱼已大大减少。在70年代,捕到生长期 达60年、体重达900磅的鲟鱼并不罕见,如今,90%的鲟鱼在完全成熟和开始繁殖之前 就被捕杀。在里海以南的伊良赛菲德河流域,鲟鱼的商业捕获量从1961年的6700吨已 下降到1993年的不足半吨,可以说,它们是垂死的海域。据报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000 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除了这种污水污染以外,石油对海洋的污染也日益突出。造成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是油船事故。据估计,通过各种途径每年进入海洋的石 油和石油产品,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其中以油轮遇难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 目前,世界上 60%的石油是经海上运输的,由于油轮的触礁、碰撞、搁浅或失火,致 使其运载的石油全部或一部流入海洋。这样的事情已发生了多起,造成了难以估量的 损失。1978年 3月,“阿莫柯·卡迪斯”号油轮在法国布勒塔尼沿海触礁,溢出23万吨 原油。虽然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补救工作,将其中一半儿的原油作了回收或处理,但 其余一半儿却蒸发、散失或沉入海底,造成15公里范围内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并在 深达60米的范围内,形成了油水混合物的固定油层。直到 3年后,海岸附近才恢复原 状,10年才使整个海港或海湾恢复原状。油田原油泄露也是海洋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巴 巴拉海湾的海底油田,由于油喷压力过大,使地层龟裂,发生了严重的井喷事故,几 天之内,从海底涌出了 1万多吨原油,并引起了蔓延几百里的海面大火。油田被迫封 闭后,每天仍有2吨原油喷出,致使附近海面覆盖一层1~2厘米厚的油层。1979年 6月3日~1980年3月20日间,发生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溢油事件。墨 西哥湾的一口油井喷出泥浆之后,又喷出了石油和天然气,速度越来越快。石油和天 然气雾接触到正在运转的泥浆电动机后,顷刻发生强烈的爆炸,引起了一场熊熊大火, 钻塔倒塌,使下面整个钻井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一周之内所损失的石油,比1976年12 月在马萨诸塞州海岸外的“阿尔戈商人”号溢油事件所损失的 9万吨还要多。这样 大的井喷事故虽不多见,但在正常的海底石油开发中,尤其是一些老的油井,石油的 泄露乃是常事。由于海底油田的开发和井喷事故,全世界每年涌入海洋的石油在 100 万吨以上。石油污染不但丧失了宝贵的石油,对海洋生物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石油污染后 的海区,要经过5~7年的时间才能使生物重新繁殖;一升石油完全氧化,需要消耗40 万升海水中的溶解氧,如此大量的石油进入海洋,造成海水严重缺氧,使海洋生物很 快窒息而死亡。1981年初,由于英国北海油田钻井和一艘希腊油船漏油,造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一带数十万只海鸟死亡,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海鸟一旦接触到漂浮海面的油膜,羽毛 便沾上油污而游不动、飞不起,海鸟的羽毛将因此而丧失隔热和浮力的功能,海鸟变 得怕冷以致冻死,或者当它们用嘴整理羽毛时,又会因吞食油污而严重刺激消化道, 造成厌食以至最后饿死。侵入海鸟体内的石油化合物还能引起肺炎或造成神经失常。海岸到处是海鸟的尸体,一些海鸟奄奄待毙,进行着垂死挣扎。沿海居民目睹海 鸟沾上油污后身处绝境的痛苦,纷纷拿起火枪或气枪把海鸟击毙,免得这些可怜的生 命惨遭冻饿的折磨。失色的生机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它通过无数树木的光合作用吸收 CO2,同时提供人类必不可 少的氧气。一般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每公顷森林可吸收1吨CO2,放出 730公斤的 氧气。森林的林冠和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层还能截流雨水,使雨水渗入地下,一亩林地 比一亩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还可以调节气候,树木的强大根系把大量 的地下水吸上来,通过枝叶的蒸腾作用,蒸发到空中,变成雨水。一公顷森林,夏季 一天可以从地下提出 70~100吨水化为大气中的水蒸气,所以林区上空的湿度,一般 要比无林区高 20%左右,因而林区的降雨量也较高。但是,人类为了取得燃料,至今 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劈木做柴,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每年至少要砍掉1100 万公顷的森林,而目前世界上为供应木柴燃料的造林速度仅有 200万公顷。地球上的 森林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大片森林地被剃光了头,土地裸露,肥土流失,气候 恶劣,干旱频频,并正在促使沙漠的扩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字,从1950年至1985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减少了一 半儿,森林生态危机正在世界各地蔓延。目前,全世界森林每年减少量1800~2000万 公顷。发展中国家森林破坏十分严重,大部分热带国家的森林都在日益枯竭和退化, 美洲、亚洲、非洲三大洲热带地区的森林面积在以大约平均每年62%的速度减少。由于森林被破坏,每年有大量的肥沃的土壤流失,大约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土地正 在失去表层上的一层肥土。哥伦比亚每年损失土壤 4亿吨,埃塞俄比亚每年损失土壤 10亿吨,印度每年损失土壤60亿吨,中国每年损失土壤50亿吨,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最为严重,泥沙大量倾入黄河,使黄河的含沙量居世界所有河流之首,每立方米 河水中含沙量达37公斤以上,通过三门峡的泥沙量平均每年达到16亿吨,其中有四分 之一淤积在下游400公里长的河床上,使黄河的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形成了“悬河”, 非洲44%的土地和南非43%的土地经常受到干旱的灾害,南美47%的土壤和东南亚59%的 土壤资源缺乏肥力,并受到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由于滥伐森林、盲目垦荒、过度放牧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和长期气候干旱等原因, 全球大约有29%的陆地发生沙漠化,其中 6%属于严重沙漠化地区。亚洲、非洲和南美 洲最为严重,全世界每年有 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土地变成沙漠,平均每分钟有10 公顷土地变为沙漠,沙漠正逐渐以每年500万至700万公顷的速度扩大着,无情地侵吞 着农田和牧场。在近半个世纪里,非洲撒哈拉沙漠向南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现在世 界上有64个国家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沙漠已占地球全部陆地面积的七分之一。中国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沙漠化的土地达7万公顷,居于世界 首位。新疆是中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区,沙漠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土地面 积的四分之一,占全国沙漠化土地的三分之一。近30年来,沙漠化面积扩大了 8万多 平方公里,全疆85个县、市中,有53个县、市受到了沙漠化的危害,塔里木河下游19 58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12%,而到1978年沙漠化扩大到52%。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沙漠、沙地和戈壁395亿公顷,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伊 克昭盟在50年代初期沙化面积为101万公顷,仅1957年到1973年16年间就增加了249万 公顷,达到350万公顷,平均每年递增6万公顷。全盟的流动沙丘从1957年的5 万公顷增加到1977年的6万公顷,平均每年有6万公顷土地变成流动沙丘。沙漠化的加剧,不是自然运动的结果,而是人类违反大自然规律的活动引起的, 生态学家霍渥鲁指出:“正是人创造了沙漠,气候仅仅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良田变荒漠的形成过程是当前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之一。 联合国专家估计,全世界 35%以上的土地现正处在沙漠形成的直接威胁之下。每年有 2100万公顷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的状态,每年损失的农牧业产 量价值达260亿美元。地球在发烧1988年,热浪从地球的各个角落袭来,欧洲、非洲、北美、南美、中亚……,地 球在发烧!在中国,南京、武汉、重庆、南昌连接不断地传出不祥信号,南京83人死于高温, 南昌死亡 600人……。吉林在“三九”严冬季节,冰雪消融,天气奇暖。千百年来受 地中海“款待”的开罗,也一反常态,被40度的高温骚扰而烦躁不安……。无论从东 到西,还是从南到北,炽热的气候俨然像一个杀红了眼的“暴君”,从天空俯冲而下。 CO2 在大气圈里能够起到气温和雨量的调节作用,但它的含量逐年增加,从1880 年到1970年,空气中的CO2从280ppm增加到330ppm,气温从1880年至 1945年增了 4 度,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多达50多亿吨,SO2、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 也在急剧增加,其中燃烧产生的CO2大约有 40%~50%滞留在大气中,其余的一半儿被 海洋吸收,从而严重地污染了环境,构成了促进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由于地球释放 CO2所造成的变暖趋势,将会导致北极、南极的冰雪部分融化,从 而使海平面上升。1940 年以来,已有1万多立方公里的极地冰川融化了,它使全球的 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15厘米,上升的速度是前50年里测得的3倍。除了CO2以外,臭氧、含氯氟烃等其他痕量气体,对地球表面的增温效应比CO2的 增温效应还大5~3倍。由于几十年来氟里昂的大量使用,致使大气层中的臭氧损失极大。科学家们发现, 在南极上空已形成了一个“臭氧层空洞”,1986年其面积大到可以容纳美国大陆,约 1000万平方公里,深到可以装下珠穆朗玛峰。1994年 9月,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 历史上最大的臭氧洞,面积约为2400万平方公里。即使全世界将破坏大气臭氧层的化 学物质的使用数量从目前的水平减少90%,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至少还要持续100年。继南极地区之后,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也出现了一个大空洞。前联邦德国阿尔弗 雷德·韦格纳研究所的人员,1988年乘破冰船“极星号”对北极地区进行了考察,他 们发现,在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也有一个大洞,其面积只有南极地区的五分之一。号称“白色大陆”的南极洲,终年被大陆冰川所覆盖,冰川面积约为1372万平方 公里,冰层平均厚度为1880米,最厚处达4000米以上,总水量为 257936000亿立方米,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意味着太阳光线将直接照射在南极,这将加速极地冰川的融 化。如果有朝一日南极大陆的冰川全都化成了水,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将要上升80米 以上,地球上大片陆地都将成为泽国。1995年,科学家们吃惊地发现,南极冰川出现 了一条大裂缝,这是南极气温上升的标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事实,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一个环境挑战,其后果 足以威胁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继续居住下去。我们的地球现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了,如果我们不赶紧来保护地球,以后,地球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时,我们人类也别无去处。做为一位小学生,我们也要来保护地球。星期天,我和堂弟,堂妹正在奶奶家外面的池塘边玩。忽然,我闻到了一股臭味,我连忙对堂弟,堂妹说:“这里太臭了。我们还是到别的地方玩吧。”堂弟听了,说:“这里的臭味应该是从池塘里传来的。”堂妹连声说:“是从池塘里传来的,我已经闻到了。”“那么,为了让这里环境越来越好,咱们就来清理这池塘。”我高兴地说。堂弟堂妹听了,都把手伸得长长的。说干就干。我们找来几支树干。我拿到树支,站在石头上面,用树枝一捅,就捞到了一些塑料袋,然后走到上面,放在一个洞里。堂妹是用一支树干把塑料袋弄到里面去。堂弟的工作是用两支树干把在别的地方的脏东西,推到我的旁边,好让我捞上来。弄着弄着,我忽然捞到了一个罐子,我怎么也弄不上来,突然灵机一动,“有了”我把两支树干一起弄在罐子的口子里,接着,一弄就把罐子捞上来了。就这样,我们从2点弄到了4点半。路过的旁人。看见了,好像在说:“真是一群“活雷锋”呀!”那天,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为环保做出了一些贡献。
135 评论(10)

烘烘哄轰

多看看课外书,多记住一些成语
28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