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ccdyz
‘‘中药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只有学好‘‘中药学’’,才有可能学好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那么怎样才能学好中药学呢?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一、打基础所谓打基础,就是要死记硬背,下真功夫,没有捷径。1、熟背500种以上常用中药的‘‘功效’’、‘‘性、味、归经’’及‘‘配位方法’’。2、熟背并理解《药性赋》。以上两点我认为是基础中的基础,掌握之后,才能进一步深度学习中药的使用技能。3、建议学习并熟记施今墨‘‘药对’’,这是施老先生用药经验的总结,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笔者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建议参考学习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这是焦老数十年临床用药心得,读后定能大有收获。学会辩识500种以上中药饮片,及如何辩识饮片质量好坏的方法。中药质量的好坏与功效密切相关,医生应学会辩识,选择好药,保证疗效。二、结合‘‘方剂’’学中药中医有一句话叫做‘‘药不离方’’,说的是不能离开具体的方子谈单味中药。结合成方,在具体的应用环境中学习中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药。1、结合‘’经方‘’学中药经方是被数千年医疗实践验证过的‘‘中医瑰宝’’。其配伍精妙,效果显著,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经方用药规律来学习中药,能真正理解中药使用的规律。结合金、元医家的成方学中药笔者特别推崇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的药方。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研究,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通过分析他们的成方,归纳他们的用药技巧,可以使我们对中药的学习达到较高水平。结合验方学中药验方是被临床证明了的方子,总结其用药技巧,可以找出中药使用的规律,加以掌握,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三、结合医案学中药医案记录的是医疗活动的动态过程,通过分析医案用药 ,可以掌握随着病情变化,动态用药的技巧,使运用中药的水平得到升华。笔者推荐《古今医案按》和施今墨、关幼波、张梦农等等名师的医案。在30多年的临床中,笔者一直按此法学习中药,自感受益良多。现分享出来,供同道参考。 
中医学习方法入门中医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科学,她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医学已远播海内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大批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医学。我国也有大批高中毕业生升入中医学府继续深造。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Whalf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就有关学习方法问题,我主要谈以下六点。 1、培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中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增加学习的动力,学得好,学得快。 2、广泛阅读。中医学理论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有深厚的文化色彩。因此,必须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有关哲学著作和古代文化书籍,才能从更深层面上,理解中医、理解中医学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从而把握中医的精髓。 3、树立理想。“理想是事业的风帆。”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认清中医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为中医事业而努力学习。中医是“国宝”,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更有临床卓越的疗效,但是中国医学的一些理论如脏象,经络,还不能为现代医学,科学所阐明,中药复方作用机理、针灸作用原理,现代生命科需要学也难以揭示。这就需要新一代大学生努力学习,使古老的中医学焕发青春。 4、勤奋刻苦。“勤奋是事业的基础。”中医知识难学、难记,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勤奋刻苦只正朝夕,才是成功的保障,具体说要“嘴勤手勤,思想勤。”所谓“嘴勤”即“不耻下问”,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所谓“手勤”即多做读书笔记包括课堂笔记,业余读书摘抄笔记。日积月累,必成正果。所谓“思想勤”即多动脑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就没有对所学知识的消化,没有思考,也就无所谓创新,必须学而勤思考,才能学而所得,学而所获。 5、沟通信息,在学习中要经常与同学交流心得,沟通思想,对学习难点、疑点、重点定期展开论谈通过百家争鸣,不仅可以加深学习印象,弄清疑难点,还会为创新提供“创新火花”,学而有朋、知识共享至关重要。 6、阶段总结,任何知识都有遗忘的可能,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要每学一个阶段及时小结,以简练的图表,文字把一个月或一章学习内容总结出来。总结的过程既是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结对自己的知识起到消化吸收和加强记忆的作用。这种积累对于考试必不可少。 此外,在阶段总结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练习题,可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查,查漏补缺,也很重要。
学医是件技术活儿,它需要你手眼耳口脑五者并用,需要你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上面。那学好医学到底有哪些办法呢?医学的路很长,需要投入精力慢慢摸索记忆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是一个好记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得要有个扎实的基础,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认识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要学会记笔记,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归纳,整理,尤其是临床课,只有都记下来,在以后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有助于直观教学,促进形象的记忆力。 勤动手,勤看要多实际操作,经常去解剖操作、辩认实物等等,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用一定的时间复习,一定要把课堂的时间充分利用好。医学课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内容比较有意思,有些内容比较枯燥,但是无论你是否听得懂,一定要硬着头皮听下去。做课件的时候,把重点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按照科学规律在我们学习时,明确划分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课后多复习,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先看几遍老师的课件,再看教科书,注意轻重缓急,牢牢抓住重点。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还要不断的补充,生命可掌握在我们手里啊。所以趁着年轻,多学点,打好基础。把医学学好后,被病痛折磨的人会因为你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
自学了也没用,没有执业证书也不能给人看病,只能报班
目前为止,如果让我重新读一遍中医,我会按照这样的次序:1、《思考中医》、《脉诊趣话》,教你入门;2、《黄帝内经》、《难经》,了解大的理论体系;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病与药;4、《伤寒悬解》、《伤寒说意》、《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腹证奇览》5、《四圣心源》、《郑庆安医书阐释》6、《医学心悟》、《小儿药证直诀》、《医学传心录》;7、《医学衷中参西录》、《徐灵胎医学全书》、《曹颖甫医学全书》8、《瘟疫明辨》、《温病条辨》、《温病求真》、《何平叔点评<温病条辨>》9、《雷昌林疑难病症治验》、《中医痰病学》、《朱曾柏疑难杂症医疗经验集》10、《辨舌指南》、《望诊遵经》11、郭志辰的空间医学(著述颇多,有参考价值,不可奉为圭臬)12、台湾倪海厦与黄成义的著述开拓视野的:1、《中医之钥》、《医林浩劫》、《奇症汇》2、《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李阳波中医望诊讲记》3、《串雅全书》、《华佗全书》4、《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存在误导)以上列出来的著作从上到下一本本读,如此循环。读书的过程中要相互关联去思考(互参),读不懂的跳过去,不是说把一本吃透(实际上一次也是吃不透的)再读下一本。循环过两三遍以后就会有所收获。其它中医皆宜多读,多多益善,但是一定要反思以去伪存真,医学著作汗牛充栋,其中好东西和真东西凤毛麟角,不要被坏人带到沟里去了。
建议 从看秦伯未老师的《中医入门》 结合看郝万山 樊正伦教授的视频 再看 中医教材
自学中医首先要购买一些中医学习知识的书籍,自学中医先学《中医基础理论》之后再一次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以及传统的医疗典籍也是需要研读的。《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刚开始你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只要你花心思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道理,是可以很快入门的,然后就要自学一下人体解剖学,搞清楚人体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得清桡侧、尺侧,找得到桡动脉在哪里,就可以开始练习把脉了。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这五门中医学课程学完后,你就可以在中医老师的帮助下看病开方了,当然,你的第一个病人天经地义的就是你自己,切忌避开有毒性的中药,用药以平和的为主,一步步来。 想实战的话,先就是针灸。之后学本草经。当你有了针灸的基础,有了药物的基础,这个时候你去看《黄帝内经》,你就会发觉到,《黄帝内经》为什么讲寒热,讲的是什么了。学中医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就是跟个好中医边学习理论边跟着实践,不然你把书读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的,中医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比较有兴趣比较好理解接受的,中医很抽象的,只有跟这个好中医边学理论边实践才会能很好的理解很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识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医就不难的。自学中医的方法:1、中医是一门医学,是一门治疗人的医学。所以要想学习中医我们的了解人体结构。知道人体五脏六腑在什么位置。长什么样,有什么用等。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可以买张人体结构图挂在家里。这样方面学习。 2、学习中医还得了解精气血神等构成我们人体和维持我们人类生命的一些基础物质的关系。需要懂得他们在我们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和他们的内在联系。家里面可以买本中医基础相关方面的书籍看看。 3、学习了中医基础,还要学习一些中药材相关方面的知识。必须懂得中药材的功效,禁忌等。这个你可以通过书上学习到。或者有条件的话,可以去药厂学习学习。这样效果来得快。 4、我们在学习中医的同时最好事结合自身身体情况来进行一个对比学习,这样 效果会好些。比如:书上说,人体湿气重的变现是舌苔白腻,刚好自己身体湿气 也比较重,然后你可以进行一个对比学习。 这样对比学习下来你会发现对这个地方印象特别深刻。并且对自身的身体情况也有了一个很大的了解。这才是你学习中医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