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gon
这要看你具体是什么论文了,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论文自然写作要求是不一样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还是博士论文。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大学生犯罪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 大力开展帮扶教育工作 犯罪后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减少犯罪的最直接的途径。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大学生犯罪,特别是罪行不太严重的初次犯罪,采用定罪判刑的方法,尤其是被投入监狱后容易交叉感染,改造效果并不一定理想。我们注意到,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成立了全国首家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对一些具有可塑性的学生的犯罪行为做出暂缓不起诉决定,并通过帮教,公平、公正地处置犯罪的在校大学生。 在实践中,法院也采取依法尽量适用缓刑的办法。笔者认为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法院在全国首创的异地籍青少年犯帮教基地,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推广。自1999年11月帮教基地创建以来,鹿城法院共接收了20例帮教对象,其中13例已经帮教期满“毕业”。这13名帮教期满的对象有的留在了帮教基地设点企业,成了这些企业的正式职工;有的则成为小学的教员或自己创办公司,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公民,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生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如果这一做法在犯罪较轻的、符合法律规定适用缓刑条件的大学生中得以推广,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家在外地的大学生创造判缓刑的前提条件,能够有效减少大学生重新犯罪。 实行预防犯罪综合治理 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为此,我们建议: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品德、法制教育和心理引导。除开设法学必修课外,学校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针对大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还应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要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出现偏激和自卑心理,学会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在加强对大学生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应强化自身软环境建设,保证良好校风,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 家庭教育要跟进。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据心理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在研究“问题大学生”时,也不应忽略了其背后的“问题制造者”。 司法机关要积极协助。司法机关要积极协助学校开展法制宣传,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所办案件,对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遵法守法的思想意识。对于犯罪的大学生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预防作用,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有效的预防教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1、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2、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3、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中国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研究:《中国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研究》是吴殿朝编著的一本图书。吴殿朝博士在致力于这一项工作时,一个特别之处是将法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基本分析框架相结合,因此他建立的理论模型既有教育学的特征,又有社会学的色彩,这是对法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吴殿朝,男,1968年8月生,河南南乐县人,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现工作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高等教育研究室。2008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