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son2017
资料包括: 论文( 36页16360字) 文献综述 原文: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之前,对开发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应当了解,对数据库的结构、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步骤、开发体系及方法都应当有相当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满足用户长期需求的产品。开发的主要过程为: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把它们转变为有效的数据库设计。把设计转变为实际的数据库,并且这些数据库带有功能完备、高效能的应用。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软件邻域研究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产生于60年代,30多年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批实用系统。并且,近年来,随着World Wide Web(WWW)的猛增及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库技术之时成为最热门技术之一。目录:1导言……………………………………………………………………………………… 1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简介…………………………………………………… 1 数据库…………………………………………………………………… 1 用户数据…………………………………………………………… 2 元数据……………………………………………………………… 3 索引………………………………………………………………… 4 应用元数据………………………………………………………… 2 数据库管理系统………………………………………………………… 3 创建数据库……………………………………………………………… 1 数据库模式………………………………………………………… 2 创建表……………………………………………………………… 3 定义联系…………………………………………………………… 4 应用组件………………………………………………………………… 2 客户管理系统………………………………………………………………… 52 数据库理论基础 ……………………………………………………………………… 1 数据库系统设计及范式分析 ………………………………………………… 1数据库系统设计………………………………………………………………2数据库设计范式分析…………………………………………………………2 SQL语言介绍……………………………………………………………………1 SQL基础……………………………………………………………………2 SQL语句 …………………………………………………………………1DDL与DML………………………………………………………………2复杂操作实现…………………………………………………………143 Visual FoxPro 0简介………………………………………………………………1 Visual FoxPro 0的特点 ……………………………………………………2 Visual FoxPro 0的开发环境……………………………………………… 1 Visual FoxPro 0的用户界面………………………………………… 2 Visual FoxPro 的向导……………………………………………………3 Visual FoxPro生成器…………………………………………………… 4 Visual FoxPro设计器……………………………………………………194 客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1系统主要功能………………………………………………………………2次要功能……………………………………………………………………3系统数据库…………………………………………………………………2系统结构…………………………………………………………………………1系统的主要流程……………………………………………………………1客户管理系统的主要流程……………………………………………2系统主要功能的详细流程……………………………………………3数据库描述………………………………………………………………………1主体数据库描述……………………………………………………………4系统的设计及实现………………………………………………………………1数据表结构…………………………………………………………………1客户管理系统各表结构………………………………………………2具体设计……………………………………………………………………1主模块…………………………………………………………………2详细设计………………………………………………………………305 全文总结与展望………………………………………………………………………345.1本文主要总结……………………………………………………………………345.2所续研究工作展望………………………………………………………………34致谢………………………………………………………………………………………35参考文献…………………………………………………………………………………36参考文献:1 郑若思,宁洪 数据库原理 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 马恒 关系数据库理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 蔡伟,刘立志,段海平等Visual FoxPro 应用开发实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4 安玉庆 Visual FoxPro 0 编程实战 青岛:青岛出版社,5 方建平,宋阳,张勇等 Visual FoxPro 0 参考详解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会,6 方可燕 Visual FoxPro 实战与精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7 高春玲,张文学,白桂梅等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Visual FoxPro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8 毛一心VISUAL FOXPRO0项目案例导航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9 许向荣,潘清,杨一平FOXPRO0开发实例北京: 科学出版社,10 清汉计算机工作室VISUAL FOXPRO0开发实例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1 徐建华,赵永江VISUAL FOXPRO6基础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2 博通工作室即学即用VISUAL FOXPRO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3 徐兰芳,丁忠俊VISUAL FOXPRO0编程实例技巧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4 李春葆VISUAL FOXPRO0专业版基础类参考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5 田发伟,遥远,姬光,蔡瑞天VISUAL FOXPRO0应用指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6 黄少棠,杨贵强,黄瀚华VISUAL FOXPRO0学习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需要的朋友请点这里下载: 
中国周边形式---军事理论论文 世纪初,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也即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外部因素。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依然任重而道远。1. 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首先,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美、日、中、俄、东盟和印度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它们在亚太安全事务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合型战略关系,构成了“一超多强”、合作制衡的亚太安全总体格局。 其次,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确立了在新世纪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进一步巩固了周边睦邻关系 再次,促进地区稳定的多边安全机制不断发展。东盟地区论坛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23个,囊括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论坛确立了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发展解决冲突机制的三阶段发展目标,对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进程、促进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保持总体稳定局面的同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和安全挑战,从而呈现出局部动荡的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存在朝鲜半岛和印巴对抗两大地区热点。二是美日强化军事同盟和日本加快军事扩张。三是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2.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地缘方向上的差异性 中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21世纪初期,中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安全形势在动态发展中各有千秋、互有差别,从而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 第一,陆地边界领土争端不断得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突出。第二,海洋方向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威胁重于陆地方向。 3。美国成为影响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周边国家以及在周边有力量存在与重大影响的区外大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因素。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共同构成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回缩到从东北亚到中亚一线的中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可见,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