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7

LGL102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关系论文题目大全高中政治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okkkk

已采纳
申明一下。。。  摘抄的。。。。非原创。。。  按需要修改。  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  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影响了一系列国际安全问题的决策。中俄也扩大了经济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们对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对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却仍不协调,时有冲突。并且中俄经贸合作与同其他友好国家相比所占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国相比了。  尽管中俄加强合作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威胁(例如中俄对中亚的掌控),但仍有几个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同盟。  中俄政府关系或许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将彼此看作是发展中的战略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高层交流,发布了许多相互支持的声明,还做了许多可以证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现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决定的,事实上,中俄现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地缘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国防问题没有指向对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区和问题上,例如最明显的维持中亚的稳定、限制朝鲜核武发展等。  大部分的中国决策者都很担忧国内外的分裂活动、西部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和就台湾和东南海领海争议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俄国分析师则忙着应对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区的恐怖分子,维持其在欧洲影响力和管理同美国间的国防关系。美国也对俄罗斯国防安全带来了挑战。中俄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两国在短期会对彼此产生军事威胁。俄罗斯政府甚至还为中国军队提供经验丰富的海军、空军和防空平台。俄罗斯确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会用这些系统来应对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境领土纠纷,并在中亚、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牵制了他们的对手。中俄领导承诺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公开谴责对方的外交内政。他们还公布了联合声明呼吁建立没有任何国家统治的多级世界。  但尽管中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仍没有形成互信的国防联盟,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奉行着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欧洲和北美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民间和经济交流不多。  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国政府也不愿将先进的陆战武器或战术空军支援战斗机出售给中国,因为这些在中俄陆战中会使解放军如虎添翼。相反,俄国已经将主要的先进海战和防空武器出售给了中国。俄罗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克制意味着仅靠从俄罗斯那采购的武器,中国很难对抗武器比其更先进的台湾、日本或美国。现在随着中国本土兵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不愿采购俄罗斯低质的苏联时期武器,解放军只对先进的俄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政府却不愿将这些武器出售给中国。除了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外,他们还害怕中国会抄袭他们的技术来制造武器接着以低价来卖给俄国潜在的客户上。  中俄军贸的改变意味着双边的军工合作已经背离了他们冷战后的合作基础成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中国对俄罗斯无法确保在俄工作的中国人的安全,不尊重他们全力进行了谴责。俄罗斯则抱怨中国的污染涌入了俄国领土,担心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远东地区会导致俄国东部的狭长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多年来错误的期待和令人沮丧的贸易令中俄长久期待的能源合作发展缓慢。考虑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战线。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湾和非洲更方便中国采购,并且也不必冒着海盗和外国海军出现的危险。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有限。技术障碍、价格冲突、运输设施的部长和相互的不信任导致中国只在相当低的程度上购买俄罗斯能源。在评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时,区分实质合同和宣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尽管中俄于2008年达成边境协议。但中俄边境的紧张局面也不时出现。而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中俄都对美国的战略野心表示担忧,但双方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而在东亚和中亚,中俄两国奉行的政策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各怀心思。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关系论文题目大全高中政治

295 评论(8)

kkmx

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结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了承认了新中国,接着,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盟。这一时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在政治和军事上,中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应对面临的外部威胁。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上,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援助。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对 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是对抗时期。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间的矛盾开始显露。这一时期,两国在政治上隔绝,在军事上对立。两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合作中断,贸易额急剧下降。中苏对抗损害了两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影响了两国经济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关系正常化时期。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苏两国国内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国都有改变彼此隔绝、对抗的不正常状况的愿望。两国在相互传递了希望改善关系的信息并进行了多轮磋商后,关系逐步恢复,贸易开始回升。1989年5月,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性会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第四阶段是发展时期。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法律继承者,接受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成果,很快实现了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过渡。此后,中俄关系平稳发展。在叶利钦任总统期间,中俄关系上了三个台阶:1992年12月两国宣布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1994年9月两国间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普京任总统后,继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2001年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共同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两国关系上了第四台阶。两国关系发展顺利,成果显著。当前,中俄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期遇。
82 评论(14)

轮回的箭头

中俄 两国目前的关系亲密,但得看清楚亲密的背后目前的亲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逼迫美国及北约的步步压进迫使中俄两国相互靠拢,两国都需要对方在政治及军事和经济能源上的相互帮助但古训告诉我们,一山是不容二虎的,半个世纪前的苏联和美国就是个教训所以一旦美国及北约的压力不存在的话这种关系马上就会破裂甚至走向对抗,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喜欢一个强大的临国,因为有个强大的临国就会有中很大的压力就会产生侵略历史上俄国侵略中国的事近代比比皆是同样元朝时中国也侵略到了多瑙河畔.虽然目前中国都一直强调发展经济,军事处于自卫状态.也就是邓小平时期的韬光养晦政策.但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也看破了这点,所以现在也在打压中国.其实俄罗斯也一样有过韬光养晦的政策.俄罗斯想把美国的注意力引到中国,然后自己发展经济.也跟中国七八十年代政策一样.美国把集中精力打压苏联,中国才获得经济的猛飞.但作为一个疆土辽阔的国家来讲,美国也早已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只不过那个年代腾不出手来控制中国.总之现在的国际形势对中俄不是很有利,已形成了北约,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对中国包围的一种大包围圈.所以目前中俄只能相互依靠,所以走得更近了一步.但是万一中美开战的话.俄罗斯坐收渔瓮之力,它最少要等到中国消耗怠尽的时候才会出手的.所以目前中俄既相互依靠,又都在想方设法把美国的焦点转移到对方身上.都在为自己找一个有利的位置.当然这种局势也能突破.关键在于中俄能否突破美国这些盟国的联盟,美国这些盟国也是有着各自的利益的,向印度也想利用西方对中俄的打压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美国也不会单独与中俄的任何一方开战,因为那样会使美国丢掉全球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的位置.现在的局势好比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的”合纵连横”,谁能把自己摆在最有利的位置,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相互利益不相同的时候,中俄关系也会走向破裂
268 评论(12)

luohong388

中俄关系现状良好。不久前,梅德韦杰夫先生当选俄罗斯总统,中方对此表示热烈祝贺。同时,我们对普京总统多年来为推进中俄关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高度赞赏。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第二个十年。双方一致同意,要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指导,继续推进双方关系。我们对中俄关系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我认为,中俄双方努力的重点应是: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高层交流机制,保持高层会晤互访势头。加大在对方核心利益上的彼此支持。二是要进一步推进经贸合作,优化贸易结构,规范贸易秩序,努力把经贸关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要扩大人文交流,办好2009年在中国举行的“俄语年”,2010年在俄罗斯举行的“汉语年”,加强相互交流。现在学中文的人很多,我希望在座的外国记者,也能抓紧学中文。我认为中文是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言之一,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有13亿多人讲中文。最后一点,双方要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从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中俄关系后冷战时期的现状与前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消失,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变动过程中,中俄这两个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是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现代史上中俄两国的关系充满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种种曲折。苏联曾经同时支持中共和国民党这两个在国内政治战场上撕杀的对手;当毛泽东满怀革命成功的豪气拜访苏共兄弟时,他却被冷落在莫斯科郊区的客宅,而久久进不了克里姆林宫;紧接着苏共与中共的“蜜月”的,却是牵动整个国际共运的翻脸相向,最后双方甚至走上战场、动刀动枪;为了应付苏联这个昔日盟友、今日仇敌,中共反而与美国这个宿敌牵起了手;中苏关系刚刚正常化就被划上了句号,而变成了中俄、中国哈萨克、中国乌克兰等一大堆不知该如何勾画的老缘分新关系。突然,中俄这两个国家又都转入一场各自历史上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一种“把鱼汤还原成鱼”的转变,而这种转型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并无任何理论可以预见其结果。这样的复杂性,使得全世界的中、俄问题观察家常常不知道如何判断这两个国家两三年以后之事,而在两国的演变各自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要分析两国关系的前景,无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由于中俄双方出于各自国内事务的考量,都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较量的意愿,目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两国的战略关系都不会涉及太多的意识形态,在外交关系上双方也都会刻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中俄两国的战略关系摆脱了意识形态,就主要是建筑在双方的现实利益基础之上,因而会比较理智和现实,也就是说,不管对方国家的领导人是什么人,都应当与他合作。从这个角度看,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当苏共垮台、叶利钦执政的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时,中共一方面对叶氏所代表的民主派势力非常敌对,另一方面又赶在第一时间承认俄罗斯的独立,并且在联合国支持俄罗斯继承苏联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随后李鹏又以总理身份邀请叶利钦访问中国。这种以现实利益为基础的国家间关系是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常态,而这样的国家间关系朝什么方向演变,其决定因素包括大国间的全球性关系平衡、地缘政治的影响、经济上的往来、历史文化的渊源等  由于中俄双方出于各自国内事务的考量,都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较量的意愿,目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两国的战略关系都不会涉及太多的意识形态,在外交关系上双方也都会刻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中俄两国的战略关系摆脱了意识形态,就主要是建筑在双方的现实利益基础之上,因而会比较理智和现实,也就是说,不管对方国家的领导人是什么人,都应当与他合作。从这个角度看,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当苏共垮台、叶利钦执政的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时,中共一方面对叶氏所代表的民主派势力非常敌对,另一方面又赶在第一时间承认俄罗斯的独立,并且在联合国支持俄罗斯继承苏联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随后李鹏又以总理身份邀请叶利钦访问中国。这种以现实利益为基础的国家间关系是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常态,而这样的国家间关系朝什么方向演变,其决定因素包括大国间的全球性关系平衡、地缘政治的影响、经济上的往来、历史文化的渊源等。  在后冷战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上的往来越来越广泛,但政治上的摩擦却越来越大,总体来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国际政治关系中似乎存在着一种渐行渐远的可能。而与此相反,俄国的民主化和市场化却大大缩短了俄国与西方国家间的距离。那么,在国际战略格局中,俄国会不会为了获得西方国家的经济支持,而把它的国际交往变成以与西方国家交往为主,这样,中国会不会处于相对的孤立中?  俄国确实有亲西方派,也有这样的主张,但俄罗斯不可能实行向西方一面倒的对外政策,这有历史的和现实政治的原因。在俄国近代史上,布尔什维克夺得政权之前,俄国一直存在着亲西方派和较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斯拉夫派的较量。前者更偏好对欧洲开放友好,希望尽快通过欧化而迈入现代化;而后者则更强调俄国以伏尔加、乌拉尔地区为中心的俄罗斯文化传统,以及俄国作为欧亚国家,要平衡考虑它在欧洲和亚洲的发展。苏联共产党并没有摧毁这些想法,所以,尽管历经了近一百年,在俄国知识分子当中,至今仍然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而斯大林统治时期,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控制系统使得俄国的亚洲部分逐渐加深了与欧洲部分的联系,各民族精英被笼络到莫斯科定居、许多民族被迫整群大迁移、以及劳动力的流动,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造成了俄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以至人种的混血。这一切,都使得今天的俄国,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当中,对亚洲、对东方有着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与中欧、西欧精英对亚洲的远距离观察有所不同。这样的历史背景有利于俄国坚持一种欧亚平衡的传统。  在现实政治方面,俄国已经处于政治多元化当中,虽然自由派政治家有亲西方的倾向,但其他政治势力的立场不同。俄国共产党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对西方国家保持相当的警惕和敌意、而对中共有天然的好感,而民族主义政党的斯拉夫主义的诉求也反映出对西欧的某种疏离和对俄罗斯亚洲部分的注意。  回顾苏联解体以来俄国的外交政策,在最初的一两年里,俄国外交的重点确实比较多地放在对西方的关系上。一方面,俄国忙于建立与美国、德国等大国的友好关系,以获得必要的经济援助;另一方面,当时面对“华沙条约集团”解体,俄国急需清理与东欧国家和“北约”国家的历史关系,解决一系列遗留问题,没有很多余力顾忌其他。近两年来,俄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内容之一是在侧重西方政策的同时,加强了东方政策的力度。叶利钦总统宣称,俄罗斯奉行“双头鹰”外交,“既要奉行西方政策,也要奉行东方政策。”从他1993年4月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构想的基本原则》和同年11月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以及近年来俄国官方的言论和行动来看,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俄罗斯的民族利益,体现俄罗斯的欧亚大国地位,保持东西方政策的相对平衡,服从对外经济活动多样化的方针,重视地缘政治对俄罗斯安全和独联体局势的影响。其具体做法有,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双边关系,谋求建立亚洲“睦邻地带”;加强与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以期实现加入亚太经济区的长远目标;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安全对话和军事交流,主张建立亚太多边安全机制。  在中俄双方关系中,目前,中俄两国都希望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并在边境地区裁减武装力量,双方相互承担了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一方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议等义务。从理论上讲,1991年中俄双方已经解决了长期存在纠纷的远东地区边界问题;但实际上,两国仍在为争夺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及江中岛屿的控制权争执不休。  由于俄国不太可能再试图建立全球性的对抗美国的阵营,它就不会改变自己的追求东西方均衡外交政策的目标,而选择与中国重构紧密的战略联盟的“朝东一边倒”外交战略。而中国同样需要对西方开放和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合作,朝俄国“一边倒”也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中俄关系不会恢复到五十年代中苏结盟的状况,目前双方正在发展中的国家间相互关系不具有排他性。随着俄国权力结构的变化,俄国领导层对西方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而经历了九十年代前半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社会稳定,中共对苏共亡党亡国的恐惧和对俄国民主派政府的疑虑已渐淡化,双方有可能通过进一步发展相互关系来维护各自的利益。
26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