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4391825
现代新新人类的另类流行语在网络上、杂志上、特别是学生当中,无不展示了一派青春的气息。我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尤其在流行语方面。但是事物的好坏都是相对的,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垃圾文化,对传统汉语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这些新兴的语言生动风趣、有人情味,是语言的另类发展,观念上的更新。 对于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抱着积极欢迎、宽容理解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去看待。因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具有生动风趣、新鲜活泼等特点,所以当将其运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由于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造成其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它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也同样需要我们深思。 在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客观公正的对待它,扬长避短,将其积极的一面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提高教学的效率。并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网络流行用语可以说是基于网络的一种语言文化,是在日常用语的基础上加以贫民化大众化的结果。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但网络流行语也有其不好的一面,例如低俗化的恶搞现在成为网络主流,导致低俗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而且可以看到,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必然只存在于网络,能够走入真实生活的少之又少。 
说起网络新词,像什么“屌丝”、“白富美”、“高富帅”、“矮矬穷”、“躺着也中枪”、“神马都是浮云”,等等。由于每年年末都会进行网络新词的评选,再加上媒体等的聚焦,使得网络新语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并日益融入人们生活中。 但是毕竟网络上杂草丛生,一些不雅的、低级的词语被网络推波助澜以后竟然变成了时髦,被不少人开始使用,尤其是孩子们。 可以说,随着网络信息的铺天盖地,一些带有调侃甚至骂人性质的网络流行语竟也不可避免地侵蚀到小学生的生活里。而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对一些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同时,他们对新词语的认识并不全面科学。因此,为了保护孩子的精神健康,当孩子面对诸如此类的不雅词汇时,建议父母,教师等大人们要加以引导和转化,尽量‘淡化处理’。 孩子并不知道词语的含义,家长也没有‘过度解读’,只是提醒孩子不要随意使用。而对于老师,及时地加以引导也是对的,切忌‘放大处理’。比如老师可以从‘文明用语’切入,点到为止。 语言的形成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个词语能不能流传,要看它的生命力。生命力强的留下,昙花一现的会淘汰。有些词语现在网上很火很热,可能两周后,就没了踪影。网络新词被频繁使用后,有的慢慢固化下来,成了常用词。 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语言的表达方式跟着变化,这非常正常。智慧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多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表达方式出现,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但是,对于网络新词,我们仍旧需要谨慎对待,尤其是在孩子面前。提醒家长,尽量给孩子创造文明的语言环境,时刻都要以身作则,切勿随意传递不良信息。 网络双刃剑 孩子上网父母引导比强制更好 家长要教会孩子利用网络,做好引导工作,引导比强制更好。因为在这个时代,你根本无法切断孩子与网络的联系,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正确引导,变封堵为疏导。相信通过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