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binghpu
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据记载它“深不可测”。李白游桃花潭时,曾受到当地乡民汪伦的款待,临离开时汪伦又赶到潭边相送,李白便即兴书写此诗赠给汪伦。我们现在用“情深似海”之类的词,已不觉新鲜了,但在唐代,李白即兴指潭水喻深情,则是个创新,因而令后人赞赏。问题是:李白是名动天下的大诗人,而据说汪伦只不过是一介乡村青年,且只是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偶尔结识,那么,李白对汪伦如此深情热烈的赞颂是否有足够的感情内蕴呢?“深不可测”的桃花潭犹不及“汪伦送我情”该不会是诗仙虚与委蛇的应酬夸张吧?其实不然。细揣诗意,李白是把汪伦对自己的毫无私利之心的纯洁的友谊同世态炎凉相对比,是有着丰厚的现实生活感受作为基础的。李白这人,有大志,也有大才,诗名早就响震天下。但因他禀性兀傲,不愿阿附权贵,低眉俯首,因而长期遭受排斥,很不得志,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切的体验。这次,他游桃花潭一带,自然会结识许多当地人士,但在离开时,却只有汪伦组织了一队人唱着歌,用脚踏着节拍前来热烈送行。这自然使潦倒失意的李白深为感动。当然,作为一首短小的绝句,他只能如此含蓄地写,因此,只有细加品味,才能体会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写诗人登舟时有所期待,而又惘然若失。句首直呼己名,含有一种深沉的感叹意味,犹如说:李白呀李白呀!“将欲”这两个字读起来是很感滞重的,似乎连招呼船家起程这样简单的事还得狠狠心才行。他为什么心情这样沉重呢?可以想见的起码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舟”为小船,当不会有许多人同行。“行”有“往”义,但不象“前往某地”那样有明确的目的地;有“去(离开)”义,但也不强调离开某地。这样看来,诗人用“行”字是为了表现一种欲行不行的矛盾心态。为什么呢?试想,诗人将要乘一叶孤舟继续他的漫游,在漫长的旅途中,其孤独可想而知。此时,他回望桃花潭岸边,这些天来所见之美景怎会不使他恋恋不舍?但终究是要离开了。这就会令人深深感叹。其二,诗人性格豪放,喜结交天下豪杰。此时,若有好友相送,金樽清酒,一饮“三百杯”,无论是放歌还是悲吟,总能渲泄胸中郁郁之情。可现在,孤零零地悄然离去,心中自然深感失望和怅惘。总之,第一句写诗人欲行不行时的怅惘,为下一句蓄足了情势。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星座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也是最伟大的几个诗人之一他那豪放不羁的个性,排山倒海的气势,出神入化的想象,生动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片雄奇瑰丽、五彩缤纷的诗境,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成为豪放派文学最优秀的代表凡是有点中国文化基础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几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的豪情逸兴,如同滚滚大江,长流天地,长流人心此刻,我想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
谪仙散诗九百首,随处皆为一家风。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李白 )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塞下曲六首 李白 )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白鸠辞 李白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李白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 李白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杜甫 )
李白新传“瞧!是李白!”一位在庐山游玩的旅客大声喊道。话音刚落,大家就朝李白所在的位置蜂拥而至。“李白,给我签个名吧!”“跟我和个影吧!”李白坚持不住了,连忙逃跑。李白终于逃离了粉丝们制成的“笼子”了。他一路奔跑,来到香炉峰前的山崖上,望着远处的美景:太阳照射在高耸入云的炉峰上,冒出了紫色的烟霞。远远地望去,那瀑布似白色的绢绸悬挂在川前。那瀑布从高崖上飞腾直落,仿佛有三千尺高!好像是银河从空中落到了人间。正当粉丝们四处寻找李白时,李白却悠闲地穿着瓦蓝的衣裳,戴着湛蓝的帽子在山崖上休息。他这时候活像一位得道成仙的仙人。要知道,李白写诗下笔成文,落笔生花,可是精妙绝伦,达到啦炉火纯青的地步。李白写诗时总有一壶酒来陪他,真是斗酒百篇,鬼斧神工呀!这时李白文思如泉,百感交集,一首诗便脱口而出: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