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rala
第1篇 青春期生理1 认识我们的身体1 男性生殖系统2 女性生殖系统3 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2 生命的孕育与诞生1 受精2 怀孕3 分娩4 性别是怎样决定的5 避孕6 中止妊娠3 男孩的青春期保健1 正确认识男性第二性征2 坦然面对性器官的成熟3 坚持做好青春期保健4 女孩的青春期保健1 正确认识青春期女孩的生理变化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 月经期的卫生保健4 青春期乳房的自我保健5 常见的性器官疾病5 摆脱“烦心”的生理困惑1 发育的烦恼2 性的困惑3 性功能异常6 让我们的青春更美1 面部皮肤的日常保养2 其他部位的护理3 头发的护理和保养服装修饰体型不足5 化妆6 运动第2篇 青春期心理7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1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2 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3 青春期性角色健康性心理的培育8 性心理偏离及预防1 什么是性心理偏离2 性心理偏离的主要表现3 性心理偏离的预防及矫正9 青春期的自我认识1 青春期的自我意识2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3 克服自卑,树立自信4 合理调控情绪,从容应对挫折10 青春期的人际交往1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 获得诚挚的友情3 保持一个平常心与异性交往远离学生暴力5 慎交网友11 爱情与婚姻1 神秘的爱情2 神圣的婚姻第3篇 青春期自我保护12 性道德与性法律1 性道德的原则2 性道德观念的自我调节3 性罪错的预防13 性侵害的自我防护1 什么是性侵害2 性侵害的预防3 如果不幸被强奸了怎么办4 其他意外伤害的自我防护14 拒绝不良诱惑1 青少年易受诱惑的心理原因2 常见的不良诱惑3 提高自身防范能力,拒绝不良诱惑15 洁身自好远离性病1 性传播疾病2 常见的性传播疾病3 性传播疾病的危害4 性传播疾病的预防5 性传播疾病的症状与治疗6 认识与预防艾滋病 
本文对叛逆心理进行了内涵的阐述,分析了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并对如何消除叛逆心理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了探讨。关键字:青少年;叛逆心理;应对一、叛逆心理的概述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二、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1)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教育理论进入青少年时期后,他们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2)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进入青春期后,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啰啰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4)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例如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对优生偏爱姑息、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对立情绪,造成心理抵触,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三、消除青少年叛逆心理的主要方法(1) 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高中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中生一时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调查表明,64%的高中生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我们,要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希望给他们太多的责备,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3)多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要好好聆听。成人与孩子的观点不同。成人眼中的小问题在孩子的眼中可能是大问题,不妨认真听完他们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多同学生谈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有意识地谈出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这样能真正达到与学生的心相连,心相通,逆反心理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4)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什么 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 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叛逆心理的成因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要结合家长的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和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便乐于接受教育并且能朝着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参考文献[1]原美玲浅谈如何调节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2]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内蒙古教育,2009年第7期[3]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理论研究版,2008年第12期[4]林泳海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百科知识,2007年第8期[5]李淑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职业技术,2008年
进入青春期,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们渴望父母、老师把我们当“大人’’要人格独立不故作姿态,真正散发发出心底里的人格魅力。摆脱依赖,走向独立。 青春期,人生的一部分,或曲曲折折,或平平淡,轰轰烈烈……青春期是一份责任。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负责,不再逃避。青春期是一份失意。成长的途中,有许多的不如意,许多的失落,但,成长的途中,我们又学会了面对挫折,学会了用笑颜面对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