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5

一心一兴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樱桃情人

已采纳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语,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于是“校本课程”这一术语便由此而逐渐流行于我国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在我国的提出与之在英美等国的出现相比较,虽有一些相似的原因,但也有明显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缘由。所以,我们探讨这个概念的内涵时,须充分反映我国校本课程的特点。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1〕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的关联性,是指课程计划中的校本课程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校本课程只是新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但决不能取代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特有的重要功能,因而它必然要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其关联性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一地方课程各自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第二,校本课程的总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第三,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 校本课程的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这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首先,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所以,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有力补充。其次,校本课程须依靠学校而生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是以校长为首的本校教师。第三,校本课程深深植根于学校。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一片沃土。它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的根深深扎在这片沃土里。 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作为育人蓝图和育人媒体的学校课程应适当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然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只提供学生极有限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当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时,它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种种特别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门类,让学生自由选择。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逐步增强、分层推进的。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

339 评论(14)

心里住着怪兽

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及其它一、认识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求,整合本校课程资源,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的第三级课程,也叫学校课程,这种课程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课程载体之一。开设校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补充和消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过于统一、过于宽泛、过于系统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实践条件,创设创新情境,就成了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重点。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是校本课程“人”之所在。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载体,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充分地体现人,呈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针对学科而言的,它的特点是淡化课程的学科性,使课程内容呈现非学科性。其策略是用学科知识而不唯学科论,搞学科交叉、学科渗透、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活动……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馆藏书、报刊资料、影视和其它媒体信息、民俗文化、等等,)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并力求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中发现问题最能反映个体自我发展中的创新意识,因而也是最为难能而可贵的首要问题。从课程的学习过程来说,校本课程必须注重人的实践,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力求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在感受和体验中才能培养个体独特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离开了个体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和独具魅力的感受与体验,校本课程也会变成由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和名词术语组成的理论学科或操作系统的技术说明,失去其应有的特色。课程设计的目标应该指向人,使之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这就要求课程目标按主体的成长规律选择课题,在发现问题中培养他们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应用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在分析问题中培养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辨别真伪的科学态度和素养,并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主体寻求自我成长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过分侧重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这一课程目标定位之不足,使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的构建指向人的能力培养。二、问题由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认识不足及高考的压力,对校本课程的开设还只是停留于课程表的安排上,而没有真正实施;学生(主要是学生家长)对这种自由和权力并不那么热心。甚至有忧虑。他们忧虑“考试”。纵使“国家课程”不被喜欢,却是中等学校或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纲要”,教师和学生家长依然会“规劝”学生以勤学苦练的姿态面对国家课程。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期望使“校本课程”常常居留于“兴趣”和“赶考”之间:既满足学生的期望和需要,又以“赶考”的内容“对家长和社会负责任”。一些学校开设“趣味数学”、“趣味语文”、“趣味英语”等“兴趣类”校本课程和“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当它考虑学生的需要时,它以“兴趣”的名义出现;当它考虑教师和家长的期待时,它以“拓展”的名义出现。 三、想法 1、在目前中考、高考升学的压力下,确实解决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辅助作用,从而使学生却有收获,解决家长的疑惑2、从校本课程的特点来看,它是依据本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资源、在了解本校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后开发的课程,因此,规范开发流程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关键。如果缺少了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分析,缺少了对学生的需要的评估,缺少了对本校培养目标的确定,随便开出几节选修课,硬称之为"校本课程",这是校本课程管理的失责。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学校的整体评估。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要做的一系列基础研究。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3、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外延学科进行有效的辅导。
201 评论(13)

1296568449

百度文库多的是,,,,,
143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