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什么是教学研究论文范文初中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1

wxd199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什么是教学研究论文范文初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得勝的生命

已采纳
教研论文是指围绕学科教学的某个点,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可资借鉴或值得推广的做(想)法的文章。它既可以是自己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其他老师做法的提炼,更多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老师的经验荟萃,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感性与理性交融的特点。与纯理论性的教育论文相比,教研类论文的撰写相对比较容易。但是,要写出具有较高价值的论文,也绝非轻而易举的事。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样也存在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这些“问题”、“方法”和“途径”就是教研论文写作的“源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写作的“选题”。只有挑选那些具有新意,又有实用推广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才适合作为论文写作的课题。为此,在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时代性 : 所谓时代性,就是论文的选题要“与时俱进”。在职称申报和教师荣誉称号评选时,要求提供的论文都是近3—5年的,最初有些不解,难道教研论文也有“保质期”?后来,在翻阅自己撰写的一篇教研论文后,改变了这种想法。 这篇教研论文的题目是《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2000年10月参加江苏省初中生物教学与科学素养培养专题研讨会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也是仅有的2篇一等奖论文之一。按理说,能够获得省一等奖的论文质量应该是比较高的,然而,10年后的今天再来看这篇论文,没有一点特别的地方,甚至有种“拿不出手”的感觉。由此感叹,撰写教研论文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只有具有时代性,教研论文才有生命活力。 新世纪之初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许多全新的研究课题,也为学科老师撰写教研论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正是乘着课改的“东风”,本人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关注新课改实验的同时,撰写了多篇有关新课改方面的教研论文,其中有11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课改实验已经开展了7、8个年头了,研究的内容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是课改初期无法比拟的。因此,现在老师在写有关课改方面的论文时,如果还是停留在“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等比较肤浅的内容上,就会给人一种脱离时代的感觉。为此,老师们一定要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和动向,去研究一些具有时代性的,能够解决现实教育、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教研论文才具有时代性。2、新颖性 “文贵创新”,一篇论文有无创新,直接关系到本身的价值。因此,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论文写作,都必须求异创新。选题时,要避免与他人雷同。当然,由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是大家共同面对和关注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是大同小异(这也是许多老师看了别人发表的文章后经常会有“我也是这么做(想)的”感觉的一个原因),因此,刻意回避或远离他人选题的做法也有点不太现实。但是,相同的选题可以有不同的落笔角度。选取独特的落笔角度,应该是论文撰写的一个追求。 教育、教学类杂志的作者群体十分的庞大,稿源极其丰富。据《中学生物教学》杂志社麻志文老师说,该杂志社仅中学生物学教学方面的论文,每天可以收到几十篇。在这些“堆积如山”的来稿中,题目和内容相近的肯定不少。如果你的论文了无新意,就很难引起编辑的青睐。因此,从发表的角度看,确定独一无二的落笔角度,让编辑看了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是十分必要的。 具有新意的写点有很多,主要可以关注这么几点: ⑴新热点:某种新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被倡导之初,广大老师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针对某种(些)困惑开展解惑的研究和探索,再将这些研究和探索的具体做法加以提炼和总结,就可能成为一篇具有新意的教研论文。当然,能够抓住新热点,并能够在别人研究之前先行一步,需要老师们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⑵交叉点:一般老师都将自己关注的视线投向自己所教的学科领域,如果能够放眼到其他领域,寻找本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甚至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交叉之处,也许会发现更多新的写点。比如,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方法经过消化、吸收,可以成为本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手段。前几年在高级教师申报论文鉴定时,发现一篇题为《由“疯狂英语”到“活力课堂”的思考》的论文就很有新意,这篇论文鉴定的等地为“优”。后来几经查询才知道,原来是我们华士高中王天宏老师的论文。 ⑶逆向点:在倡导推行某种理念或做法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操作层面的“误区”。从反面事例进行总结、剖析阻碍这种理念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如《新课程教学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应该是寻找新的写点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的老师首先要有较强的反思意识,清晰地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摸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就有可能成为一篇富有新意的教研论文。 3、适当性: 这“适当性”三个字,是想了好长时间才写上来的。虽然不是十分的适当,可除了“适当”外,暂时还没有想到更适当的词。 所谓“适当性”,就是选题的题目要适当。如果把题目定得太大,不是无从下手,就是泛泛而谈,这也是许多老师初次写教研论文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把论文题目定为《试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属于选题切口过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涵极为丰富,里面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极其广泛。对于一般的学科老师来说,把它作为一个具体的论题显然是不合适的。 一般来说,学科老师教研论文的选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一些大课题中的“小问题”来进行研究。由于“小问题”的口子较小,研究起来容易将其深化、细化,写出来的论文论点更明确,内容更集中,论述更深刻,读起来让人觉得更实在。教学研究和论文选题的要求,用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宁掘一口井,不挖一条沟”。例如,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大课题,可以进行“微格化”研究。如《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选题就比《试论课堂教学有效性》来得适当。当然,选题的切口要小也不是越小越好。有些问题如果太小又过于具体的话,就会缺乏普遍意义,从而失去推广和借鉴的价值。 由此可见,教研论文的选题要兼顾各种条件,既要有新意,又要有实用和推广价值。选择一个合适的教研论文课题,确实需要老师细细琢磨。

什么是教学研究论文范文初中

235 评论(12)

xuredui2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三年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离开过课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跳出课本范围,即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也只能是解题能力而已,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得到培养。相反,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如果我们长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高考的成绩不但不会下降,而且会有很大的提高。不少学校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两大类:其一是专题性研究。其二是非专题性研究;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其二是关于文学的研究。下面就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谈谈我个人的有关体会。  一、非专题性研究  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本体性研究。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  ⑴ 设计研究性问题 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难两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经过分析,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 ① "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 ③ "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组织专题探讨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辨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 ① 六国破灭之我见; ② 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摒弃传统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中,研究的问题是你同意"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这种说法吗?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关于她断臂的故事,大家已经不陌生,但是如何去鉴赏她残缺之美却无从得知,通过学习课文,通过大家的讨论辩论,同学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3)撰写研究性小论文 撰写论文是指学生在讨论之后把自己最终的见解或者心得形成文字,撰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的目的。  2、延续性研究。根据课文内容,派生出有延续性意义的问题继续研究,主要在课外时间里完成。  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以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课后。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拟定,有的问题由教师来拟定,例如,《滕王阁序》的问题是“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谈谈你的看法”;《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阐述的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石钟山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经过和结论的偏颇" 等等。不要求学生课课都写,可以在一学期中布置的十几个题中选择一两个来研究。学生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来写。研究过程由确定研究专题――调查研究并收集资料――撰写汇报论文等步骤组成。延续性研究的内容紧紧扣住课文的要求和知识点,是课文内容的延续和深化 。  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303 评论(8)

ladders

写作思路:可以写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具有科研性;教学形式要带有更多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意识、进行实践活动方法,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等等正文: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s the rapid replacement of the old and new thing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As far as higher education is concerned, it also needs to constantly update and add new College teaching content is also closely following the pulse of the times, is a microco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knowledge, so it has a certain frontier of the 教学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新旧事物的快速更替,新事物不断涌现。就高等教育而言,同样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增添新的内容。高校教学内容也是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是现代知识发展的一个缩影,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前沿性。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diversified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or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mployment Only by combining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changing the single teaching 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ing teaching activities have a certain scientific research nature, can the teaching quality be 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具有科研性,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进行科研和就业准备的。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改变高校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科研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The teaching form should be more practical,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an open It is a process of mu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the unity of cognition and practice, and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teaching and It is also a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教学形式要带有更多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是开放的过程,是课内与课外相互配合,认识和实践相互统一,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的过程,是教学、研究和实践一体化整体推进的过程。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impart systemat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skills and skills, but also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ransform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carrying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ngaging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技能与技巧,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意识、进行实践活动方法,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
201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