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24

tr200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政治经济学批判论文范文高中生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木九x

已采纳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金融实验 张帆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说:“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03年3月,K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开篇就指明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然而,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没有认识到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产。人们紧紧把生产局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进行研究和分析。马克思针对当时存在这样一种不够客观实际的观点就指出了在研究一个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时应该客观地去加以分析。应该把生产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他在这里批判了那种孤立个人观点的肤浅性。马克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的“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这种三段论法的肤浅性。随后就具体的、分别地分析了生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流通之间的复杂关系。 《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这一节中,马克思主要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的观点。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在阐述生产直接是消费时,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在阐述消费直接是生产时,他也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生产者通过劳动将其劳动行为主要是指其在劳动过程中消耗掉的体力和脑力物化为劳动成果,即产品。第二,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产品,然后这些产品又为人们消费掉来维持消费者最基本的生活和再生产的需要。 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深刻的解释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种具体的解释: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才能消费什么; ②消费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如果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对象,那么也就不会有生产这种消费对象的生产了。 ③只有用于主体消费的产品才能发挥其固有的价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其为商品。 ④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同时生产又为消费提供了对象,没有生产就无所谓消费。 ⑤生产决定消费,同时决定消费的性质、方式。生产对消费产生了限制。人必须在生产的范围之内进行消费,脱离生产的消费就是一种空想。 ⑥生产创造出了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同时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也选择了消费该产品的消费者。 在生产和分配这一节中,马克思也是首先批判了那种把分配作为独立领域,从而把二者并列起来的错误观点。他在这一节中着重阐明了生产是先于分配而出现的,分配不能独立于生产而孤立的存在。他指出生产的前提不是分配,而是生产要素本身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不能把分配当做是和生产并列的两个孤立的领域。分配应该是生产的附属物才对。分配存在于生产的过程之中,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始终。过程中的分配表现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在交换和流通这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阐述了交换和生产的关系。他在第二段中这样写道:“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从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马克思认为交换作为生产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在这里我就把它理解成交换也是生产的附属物,它是依赖生产而存在的,生产决定交换。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我们在认识世界、认识客观规律的时候先是从丰富生动的感性具体出发,因为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很容易被我们感知到。可以说这个阶段我们获得的认识是我们的感性认识。接着我们就会把我们所获得的感性具体经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这样一系列的思维的加工之后我们就会对这些感性具体上升为比较深刻的抽象规定。到达了这一阶段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从表面现象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把握住若干个表面现象之后的规律性的东西。然而,到达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的认识过程还没有彻底的完成。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规律的目的就是运用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会把我们通过思维活动发现的规律性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的具体中。而这个具体和先前的感性具体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个具体具有理性的性质,是更高层次的具体。是我们经过思维、思考以后合规律性的具体,这个具体在整体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层次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刻的去把握事物,去认识世界。除此之外,马克思在论文中还点出了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进程与现实的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读了这篇导言,我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了。更重要的是,我有了一种批判的思维方式,一种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总结方法。这是比单纯的只是更加重要的。感谢马克思,感谢他的导言交给了我们许多。

政治经济学批判论文范文高中生

325 评论(13)

cpusheli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看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个发展时期(而我们的课本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活动叫做商品生产,商品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开始。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比如粮食可以吃、衣服可以御寒、遮体、钢铁可以造机器武器等,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不拿来进行交换,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说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的时候才是商品。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粮食和衣服被作为商品大量的交换,在封建社会初期它大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强盛之时,国与国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换活动,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产生了。最初有战国的刀币、小铢等,发展到后来由白银、黄金、珠宝等稀有物品作为货币。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完全一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品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它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在我国的封时期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尤其是世界货币,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家败落,清政府用白银买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战败,后来的战争赔款,向别国借款等。充分体现了货币的作用。
29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