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r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商鞅变法 商鞅是卫国的公族,自幼拜李悝为师,好刑名之术。学成后先到 魏国,为魏相公叔痤门客。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此 人尽管年轻,但有奇才,可用之为相,若不用,必杀之,勿令出境。 魏王以为公叔痤病重,在说胡话。结果既没有用,也没有杀,而是放 他去了秦国。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商鞅在秦孝公元年入秦,三年变法, 五年为左庶长,十年为大良造。二十二年,商鞅设计擒魏将公子, 迫使魏国献河西之地与秦苟和,魏惠王这才恍然大悟,叹曰:"寡人 恨不用公孙痤之言也!" 当然了,商鞅的最大贡献并不是用兵,而是变法。在秦国的二十 几年里,他曾经两次变法,终于使秦国崛起西戎,虎视关内,为之统 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推行如此重要的变法,自非易事。为了确保新法的制定,商鞅首 先必须取信于君。为了说服孝公,商鞅曾与甘龙、杜挚等要臣进行过 一场激烈的辩论。针对甘、杜等人的陈辞滥调,商鞅既总结了"三代 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历史经验,又申明了"法者所以爱 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 民,不循其礼"的现实意义,从而最终赢得了孝公的信任为了确保新法的实施,商鞅不仅要取信于君,还要取信于民。在 新法颁布之前,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谕市民: 谁要能将它搬到北门,便可得到十金的奖赏。看热闹的人大都不信, 以为哪有这等好事!于是商鞅干脆将赏钱提高到五十金。结果有一人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木头扛到了北门,果真得到五十金的奖赏。此事 传遍了整个秦国,人们始知以赏善罚恶为主要内容的商鞅变法,这回 是要动真格的了。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 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 因。由于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 职所一向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 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认为法 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结果,公孙贾的 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 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 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经过商鞅 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 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秦 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继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 土重来,对商鞅施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们不仅以诬告陷害的方式迫使 商鞅谋反,而且以最最残酷的暴行,将他五马分尸了。商鞅虽然惨遭 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 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 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他用简单粗暴的 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愚民 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过 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一影响,致使他死于贵族的报复 而"秦人不怜",甚至不被司马迁以降的许多历史学家真正理解,不 亦令人叹惜。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1]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