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h923878949
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一、 对电影的认识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电影是一种在电影院看的,故事。不过比起电视剧来,故事讲得有点太短了,看着不过瘾。长大一点才知道,电影是一种艺术,不同地方的电影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吧。 下面谈谈对各地电影的看法: 内地电影,从我有记忆开始看得最多的就是一些黑白战争影片,大多是讲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故事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宣教片,那也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自己跟家人也看过一些片子,不过到现在大多都忘记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的确给我很大震撼。后来就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在电脑和网络上看得大多是国外片,国内的一般只是喜剧片如《手机》、《大腕》、《天下无贼》,和一些比较有名的,像《无极》等。 香港电影,给人感觉娱乐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像周星驰的一些电影,的确很好玩,但看的时候又不会有什么思想负担。挺适合休闲时观看的。 韩国电影,最近才看韩国电影,一般是些爱情电影和伦理片,但很适合中国人观看,大概是我们的文化很相近吧,感觉很细腻,和生活贴近。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当年可是在中国乃至亚洲刮起了一股野蛮旋风呀。 印度电影,只看过有限的几部印度电影,片名大多记不清了,只是对那大篷车和时不时的音乐和舞蹈还有点印象,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但那时的印度电影感觉上更像歌舞剧。 俄国电影,现代的俄国电影看得倒是很少,只是看过前苏联的一些片子,也大多是和十月革命和二战有关的片子,印象都不是很深。 欧洲电影,最为代表的应该是法国电影吧,感觉艺术感很强,不是看得很懂,画面很漂亮。像《天使爱美丽》我看了几遍都没看懂。 美国电影,看得最多的还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美国片是最为成熟的,无论影响力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现在在中国大学生中,看好莱坞大片的人肯定比看国产片的人多。尤其是国产片中有些类型的片子太少或基本看不到,比如科幻片,恐怖片。 下面谈谈对两种类型的电影的看法: 对一般的类型,我想因为见得多了,也不会有什么感触,那我就拿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来谈谈我的看法。 动画电影,我认为也算一种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因为有人说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我不否认,小孩子更容易被动画吸引,但不是说动画片就一定时给小孩子看的。我认为,除了演员和布景是由真实的转变成用画的,其他的电影元素都有保留,导演一样可以用动画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动画电影方面,日本和美国无疑是两种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平面二维动画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发达的,像在流水线上生产产品一样生产着动画片,以动画系列片为主,也会定期为这些系列片出些剧场版,当然也有单独的动画电影,比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影片,日系动画的唯美画风也很让我喜欢。个人感觉就二维动画而言,美国比不了日本,就拿比较好的《狮子王》来说,在它之前,日本实际上有一个很类似的动画系列片《森林大帝》,这很有抄袭的嫌疑。不过自从3D动画出现之后,美国的技术优势又体现出来了,不愧为IT技术的起源国,尤其是最近Pixar公司的几部作品《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超人特工队》、《汽车总动员》等,无论是画面还是讲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恐怖电影,谈到恐怖电影还是要谈到日本。先不谈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是很不同的,是一种悬念的恐怖,用意识来引导你,而不是用那种血腥的场面来达到目的。如《午夜凶铃》、《咒怨》等,会在整部片子弥漫恐怖的气氛,但就是不让你见到,让你提心吊胆到最后。美国的片子就完全不一样,突然出现的血腥画面,如果没有准备的话,简直让你会吐出来。记得有一部叫《异次元杀阵》的片子,有一个把人切成块的镜头,足足让我倒了一天胃口。还有《死神来了》、《死神来了2》和《死神来了3》在表面很青春很阳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那种很血腥的场面,这也许就是美式的恐怖吧。 二、 从有记忆开始怎么看电影 说实话,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电影了。小时候倒是只能去电影院看电影,不过,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已经太宽了。从网上、电视上都可以免费看到(如果不算电费的话),很多国内电影过了档期,国外电影大约上映一年后,中央6就会放映,这还不算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提前买碟片看。我们自己也可以买正版或盗版的盘来先睹为快。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在影院里看得比较有感觉。有一种看电影的味道。 三、 列举喜欢看的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超人总动员》、《指环王》三部曲,《帝企鹅日记》、《公主日记》、《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死神来了2》、《开国大典》、《天下无贼》、《新警察故事》、《征服怒海》、《阿甘正传》、《爱国者》、《勇敢的心》采纳哦 
关于对当代影视现状的一点看法 人类自二十世纪发明电视以来,它已经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从电视中获取生活信息,从电视中欣赏文艺节目,从电视中知晓天下大事。人们把看报纸的时间给了电视,把读书的时间给了电视,电视传媒已成为当今人们文化生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平台。但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题材匮乏,翻版不断。中国影视大概有以宫廷戏、神功武侠戏为主的古装戏和以反贪案情片、警匪片居多的现代戏。古装宫廷戏、清官戏是目前中国收视率最高的一大类。我国似乎很热衷于拍古装戏。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不少古装戏简直就等同于肥皂剧,以无聊占尽风头,诸如《风流才子唐伯虎》、《春光灿烂猪八戒》等等。还有一些清宫戏也如此,拍了一部又一部,还没完没了了。实在没得拍了,就给以前拍过的加上一些人物继续拍,还以把它拍得复杂为荣。但很多时候都给人一种狗尾续貂的感觉。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的。翻版得最多的当属金庸的武打片了。 二, 歪曲事实。许多电视剧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增加了许多本没有的情节,拍得多了,历史上的人物全都已面目全非了。比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为了突出和申的罪大恶极和纪晓岚的聪明才智,把和申阻止纪晓岚向皇帝献书《石头记》和纪晓岚智保《石头记》的事拍得向真的一样。但是,事实上,是和申向皇帝献的《石头记》。在《戏说乾隆》里,乾隆被拍成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多情才子。虽然它不是历史正剧,但因为此类电视剧充斥着我们的银屏,所以,很多人,特别是小孩会受到其影响,把它当成历史。这将影响着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 三,商业化趋势加强。在一些大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大片都是直奔商机、市场和大奖去的。片子尚为开拍,新闻发布会却早已炒得沸沸扬扬的了,宣传更是大张旗鼓。究其内容,无非就是场面宏大气派,图画绚丽多彩,武打特技精彩绝伦。但却缺少一个中心主题,忘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往往让人看不懂。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 四,粗制烂造。在拍《红楼梦》之前,演员们用了2年多的时间去学习《红楼梦》,揣摩人物性格,剧组还按照《红楼梦》里的描写建了一个大观园,所以,成就了经典。《水浒传》也拍了3年零8个月,于98年初与观众见面。观众和专家们普遍认为,它基本上把握住了原著的精神,也展现了北宋时期的民情风貌,烘托出了书中提供的宋代文化的艺术美丽及豪爽奔放的齐鲁文化精神。而现代,还有谁舍得花那么多的心思在这之上?他们讲究的是快速,以便尽早地投放市场,获得效益。于是,一部部烂片子就横空出世了,一看上去就觉得很假,穿帮镜头不断,简直让人目不忍视。 五,人物形象惊艳化、新潮化。在翻版的古装戏中,又兴起惊艳和新潮之风,欲以其超越经典,频频使出“帅哥+美女+大牌明星”的组合。大凡翻版,便是美女如云,青春偶像丛生,明星大腕助阵。当我们被《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样朴素地展示人性善恶的伊朗电影所打动,被《美丽人生》这样凄苦地叙述生命故事的意大利电影多征服,被《青春校树》、《给我一个爸》这样娓娓地透视人的心灵的捷克电影所吸引的时候,反省我们的电影,也许,我们会意识到,中国电影所缺乏的不仅仅是电影市场运作机制,艺术能力和艺术想象,最缺乏的是一种对于电影的真诚,对于艺术的真诚,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于人的真诚。电影在我们许多的电影人那里,只是获取社会位置和商业利益的一种途径、一个手段,而不是一种对于人、对于生命、对于心灵的关照、呵护和热爱。媚权的电影、媚俗的电影充斥我们的银幕,汹涌澎湃的功利主义欲望淹没了相濡以沫的人文关怀,急功近利、矫揉造作、哗众取宠使得中国电影正在远离真诚,也在远离人们的心灵。许多电影在粉饰现实的同时也在粉饰人性,在简化故事的同时也在简化人生。不少中国电影所虚构的现实图景和所内省到的人性世界大相径庭。电影中没有人的真性情、真体验、真血肉——这正是中国电影最刻骨铭心的悲哀。 我认为,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影视行业应该顺势而动。首先,我认为从行业的特性看,是需要相当高的专业化程度的。从宏观上看,电作为一种艺术商品在制作和销售上必然同普通意义上的商品有所区别。基于此,如果要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水品,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创作和营销团队是非常重要的,而社会分工的细致恰恰保证了行业的专业化。从微观上看,在某一部电影的制作和销售过程中,行业内部的分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过程中,只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场记、服化道等各个工种各司其职,出色得完成本职工作才能保证生产的质量,这也是与职务的专业性有密切关系的;在营销过程中也是一样,推广工作、销售工作、管理工作都需要专业化的团队来完成,只有这样营销才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人说随着家用DV走进千家万户,影视行业已经开始朝“平民化”方向发展。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影视行业从诞生之日至今,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的行业体系。而这正是建立在越发细密的社会分工和行业分工的基础上的。我相信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细化社会分工从而增强专业性对于影视行业仍然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