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读者或审稿专家首先关注的是论文中的谁啊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7

huangjuniot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读者或审稿专家首先关注的是论文中的谁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肥大虫虫

已采纳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大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许多博友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审稿工作而已。那么,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专家如何审阅稿件,即如何正确评价一篇论文,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会被编辑所采纳。我想这是广大博友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 对于每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设立一个庞大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由一大批本行业(或专业)的知各专家、教授或学者担任,在编委中,一般都要考虑到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地域间的名额平衡问题,期刊主办单位和北京地区的名额相应会多一些,而一些省市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有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可能还没有编委。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编委天生地就只能是挂名或名誉的。有时一些编委几年都审不了一篇稿件,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编委会下,编辑部还会有一个审稿专家的名单,这个审稿专家名单是不公开的,这个审稿名单里的专家一般都是处于年富力强、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同时,有时编辑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聘请部分两院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对一些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审查。从而形成了编委不审稿、审稿专家不是编委的状况。 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每年编辑部都要发表格给专家,让专家填写工作经历,即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刷新,通过“刷新”编辑会得到专家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科学前沿,在编辑请专家审阅某一篇论文时,编辑就会“心中有数”,从而不会出现选择审稿专家时的“偏差”。当然高学历的专家也是编辑首选的目标。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有些专家喜欢做一些文字工作,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善于从事审稿工作。有些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竞竞业业,从标题到标点,从字词到结构,从正文到参考文献等通篇都进行了修正,并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见,最后得出了采用与否的建议,这样的审稿专家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喜欢的。而一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则是“不用”或“建议录用”几个字了事,对于不用的稿件,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作者不用的理由,而简单的“不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作者理解的!如果审稿专家的长期这么简单的处理稿件,必将导致编辑对其的“淡化”。同时,对于由于繁忙而经常拖着不及时审阅的论文,编辑也会在以后的审稿安排中,少给这些“比较忙”的专家们审稿,有时可能就会在无声无息中取消了这些专家的审稿资格。我接触过几位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审稿意见竟多达三页纸(有时比作者的论文还长),还有一位教授不光给我写了二张纸的审稿意见,还将国外一些最新的文献复印给我,让我转告给论文的作者。这种负责任的审稿专家是编辑工作的“开路先锋”,有了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的工作何愁做不好呢?第三,是专家的审稿水平。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而专家审稿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稿件的评价高度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有时让编辑很难给一篇论文下结论。在我所接触的审稿专家中,有时批给一位专家的四五篇论文,专家没有一篇通过的,还有一些专家,只要到他那里的稿件,都认为是“好文章”而篇篇通过,这就会让编辑们“若有所思”的。 专家如何审稿 作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所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技术水平应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专家审稿主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审查,如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原理、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结论的正确与否,试验数据是否与国外文献上数据有出入,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审稿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等进行正确地评价。记得在1988年时,有一篇关于沙棘方面的论文,专家审稿后认为国内沙棘的含油量有些偏高,但专家在征求作者意见后还是同意刊登了,但两年后该作者给编辑部发来了致谦信,说是当时测定沙棘含油量用的试剂过期了,因而试验数据有误。对于这种失误,作者恐怕要担当全部的责任了。 专家审稿时,必须对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审查,如论点、实验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应进行细致的审查,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论点,专家应静下心来,进行认真地、理性地思考,给论文以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评价,切不可“臆测”、“臆想”和“臆断”地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如对于食用油的“分子重整”技术和1:1:1营养问题,要看其本质,而不能“谈虎色变”,对所有“分子重整”技术和1:1:1都进行批驳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研究的进展,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都会成为可能。 对于一些科学前沿上的问题,如果专家不是十分地了解,可以退给编辑另请他人进行审稿,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审下去。在我接触的许多审稿专家中,几乎都有过“我对此论文的研究领域不甚了解,敬请其他专家审稿”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审稿专家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正常的一种学术风气。 对待参考文献的问题,一些专家是很认真的。的确,参考文献越来越受到审稿专家的重视了,有些专家在给我的信中说,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太老了,还有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只有比较“陈旧”的几本书,没有最新的期刊文献,特别是一些综述性稿件,参考文献列了50-100条不等,但真正有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多,还有一些作者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引用率,不管文章内容与文献有没有关系,都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因而一些专家在审稿时都一一“画出来”。一些比较经典的公式的推导和换算,专家则更注重参考文献中一些经典名著的出版时间、版别(即第几版),从而更能说明一些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网络参考文献一些专家更是亲自点击,从而得到更确切的求证。 当然,专家审稿有时也会遭遇“两难”的境地,如同学的论文和学生的论文,以及研究同行的论文等,只要坚持一个审稿和评价标准,在行业“德高望重”的专家会处理好这一难题的! 编辑会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 谈到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博友都十分关注。那么编辑是否会全部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昵,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不可能! 一本科技期刊上要刊出什么样的稿件,专家和编辑的观点往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的差异造成的。专家希望多刊出一些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而编辑则更注重期刊的众多读者群对阅读的不同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论文专家审稿都通过了,而且专家对该论文的评价很高,而编辑部却没有及时给予刊出的原因,有时这样的论文还被拖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刊出。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专家并不看好、评价免强的论文,编辑却在第一时间给予刊出。这种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有时编辑考虑的是相关专题论文的搭配比例,正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充分结合。 现在,由于科普期刊的少之又少,因而在一些技术类期刊上也就刊出一些“人尽皆知”的科普文章。试想想,一篇充满普及性内容的文章,有何“学术价值”而“堂而皇之”地刊登在科技期刊上呢?这其实并不是期刊“没稿子登了”,而是编辑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而故意为之的。当然,一些比较好的科普论文审稿专家也是比较喜欢的,而且在现今,能写出“宏图巨著”的学术论文大师,并不一定能写出“妙趣横生”的科普文章来! 希望大家多出好文章!!

读者或审稿专家首先关注的是论文中的谁啊

265 评论(12)

lvgong003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一定要能够反应自己的研究内容,切记不能写的太大,太笼统,给人感觉好浮夸的感觉。审稿人首先看到的是你论文的题目,题目写的不好,自然给审稿人的印象不好。题目最好能把自己做研究的创新点也就是亮点表现出来,给审稿人有想继续看你稿子的欲望。一般论文的题目都要翻译成英文,题目中专业名词比较多,有时不能生搬硬套的翻译,要做到翻译准确。我一般对于专业名词的翻译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知网里有专业名词的翻译功能,二是参考以往论文中的专业名词的翻译。摘要摘要是将你的一篇论文浓缩成一段话,一般包括四个部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一个好的摘要尽可能地将这四个当面内容说清楚。读者通过摘要就能知道你的研究内容与得到哪些结论,也就是说不看论文内容就能了解你的研究概况。摘要也要有很强的逻辑性,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不要浪费,因为有的期刊会限制摘要的字数,不可能让你把得到的结论直接粘贴复制上去,要对结论进行精简、提炼出重点,以及一句话概括所得到的一些结论。我目前写的论文摘要都是按照这四个部分来构思的,有了这个整体框架,摘要的书写就容易多了。摘要是在论文内容写完后,得到结论后才进行摘要的书写。在论文内容写完后,脑中对论文内容有大概的思路,根据这个思路再结合四部分框架就能写好一篇论文的摘要了。摘要也要翻译成英文,一定要注意时态,多用被动语态,尽量用短句,最重要的是要翻译准确。
100 评论(10)

zmszms

GOOGLE搜会计国际化,很多文章。我复制一个,给你参考。[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改革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实现会计国际化,我们还有一段艰苦漫长的道路要走。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实务国际化 一、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在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浪潮中去,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同样,由于世界各国都将加入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经济动荡,也会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进会计标准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成本和障碍,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是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事,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因为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通过会计的国际协调这一过程,各国间的会计差异逐步消除和减少,国际资本市场的效率得以提高,也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因此,谁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利益之争将决定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别,相应地,根据这些会计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自然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这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如果不调整两者之间的差异,则很有可能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而要在国际投资、融资或者国际贸易中经常性地调整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又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 具体而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者以及监管者。面对各国企业对资金的要求,债权人、投资者等资金供应者进行决策时,首先需要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然后在对不同国家财务报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最优化投资或贷款决策。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要求不同国家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各国对跨国公司进行管制的要求亦相应上升。通过会计的国际协调,制定一套统一会计准则或其他规范标准,不仅可以使各国管理当局按照统一的标准理解和引导(或控制)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而且就跨国公司自身而言,如果各国会计实务相互可比,跨国经营的各个子公司都按照基本相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则既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经营活动的对比、分析和考核。 三、会计实务国际化 会计实务国际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主,应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按照协议要求,我国在享受成员国权利的同时,也将履行成员国的义务。中国会计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将进一步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国际大家庭中,公平、诚信等将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首先,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作为履行成员国义务的一部分,中国的市场将更加开放,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所有制类型、业务种类、境内境外等,将享受国民待遇。来自不同国家、包括银行在内的跨国公司将更多地在中国设厂或者建立分、子公司。这使这些公司所属母国的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冲突凸现出来。以往我们可以制定《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使之超前于国内企业的会计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仍然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但不能解决久已存在的内外资会计政策差异造成的问题,同时,也带来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差异。 其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意味着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到境外上市和筹集资本。以往经验表明,按上市的会计标准对我国企业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导致同一企业两套会计报表,模糊了企业财务状况,而不是使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因此,双重审计除了增加财务费用外,也严重影响了境外发行证券的合理定价,直接增加了资金成本。 最后,政府监管部门正酝酿着境外企业到中国证券市场上市。这意味着中国投资者也与境外投资者一样,共同分享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成果。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境外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仍然按其境外会计标准来编制会计报表,将为中国法律所不容;如果境外公司按国内会计标准调整或编制会计报表,对于那些会计标准高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家来说,也无法接受。 所以,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挑战,我们应认真研究和解决会计国际协调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推进会计事业发展的步伐。 四、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自1993年7月1日起,我国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方面初步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与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相衔接。财政部当前正在根据我国国情并参照国际惯例,加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为了贯彻执行《会计法》和《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在2000年1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该制度所制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基本相同。为了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统一企业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01年11月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并存,是我国现阶段会计规范模式的一大特点。 从长远来看,各国会计准则的相互协调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充分支持国际性、区域性机构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所作的努力,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实践中也充分考虑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会计惯例的内容和特征。 (一)关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和动向,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吸收借鉴 虽然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否则,不但问题无法解决,并且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健康进行,由此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我国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针对的发达市场经济背景显然是存在差别的,因而我国的会计标准与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不一致之处,这种情况是受我国的现实环境所限,也是必然存在的。 一方面我们应向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积极反映我们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会有条件更广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因此,我们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应是: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二)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 会计国际化的实质是各国逐步趋同的过程,也是各国利益之争的结果。我国应当在推进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积极参与会计的国际协调,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会计环境下呈现出了一些特殊的会计问题,我们要在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对这些特殊问题加以反映,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使之关注我们的问题,力求找出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方法,并使其成为国际上认可的方法,以尽可能地减少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成本。 尽管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在推进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充分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16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