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lu912589
黔东一汉子目不识丁,但颇有虚荣心,一天,他拿到了一张报纸,便做出读报的样子,可惜他把报纸拿倒了。“喂,”一位过路人问他,“报纸上有什么新闻?”那人答道:“又出事了!你瞧,照片上的车子都轮子朝天了。” 
前几天的微博上,偶然提到了“电视相声大赛”和“相声电视大赛”,也是为七相赛解嘲的说法吧。不过即使解嘲,也不算言不由衷。这也的确是我的真实所想。相声大赛已经七届,相关的类似比赛更数倍之。时至今日,对于电视相声的看法开始出现明显的分野。有的人觉得不堪入目,有的人认为熠熠生辉。借着七相赛的由头,我也说说对电视相声的看法。当然,世界上本没有电视相声这么个提法,恐怕也确实不确切。只是暂时这么说吧,好懂。在说电视相声之前,必须说说两个词,这是话题绕不开的——相声和脱口秀。前几年,脱口秀还没有风行的时候,大家觉得脱口秀就是短相声或者垫话儿。这两年国内的脱口秀节目开始进步,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创作和表演。外国的脱口秀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国内懂外语的同志们的欢迎。可以说,在年轻的人中间,脱口秀的受众和相声的受众数量差不多了。这就有必要从根本上琢磨琢磨脱口秀和相声的异同。对二者稍有接触的人就能够判断,说脱口秀是短相声或垫话儿当然是不严谨的。脱口秀和相声应该说是两种不同的形式。Talkshow和crosstalk虽然怎么听都是很像的,但听着像不管用。李万春和李少春听着像,和李宇春听着也像。相声属于曲艺,小品属于戏剧,这是没有疑议的。如果把中文脱口秀当作一种中国的艺术类型,该怎么划分呢?我想,它大概不能算作曲艺,甚至都不知道能不能算“艺术类型”。就像相声基本属于曲艺,有发展至戏剧(完全第一人称的相声);脱口秀大概可以算基本属于演讲,有发展至曲艺。关于分类,没有意义也没有标准,不多谈了。从实质上,或者说从技法上, 相声和脱口秀具体有什么区别呢。有的人说是长短的区别,有人说是有人物没人物的区别,有人说是人称区别,有人说是逼格的区别。这些都算是。但最根本的区别,在我个人看来,是铺垫技法的区别。相声和脱口秀都要抖包袱,这是没有区别的。但是相声讲究铺垫,这是它自身属性决定的。相声毕竟归属曲艺,他要讲故事,兼带塑人物。它有一定的格,有一定既成的审美取向。它倾向于隽永的、醇厚的、有智慧的包袱。脱口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搞笑,兼带输出价值观。它也有一定的格和审美取向。它倾向于爆烈的、直接的、有巧思的包袱。为了达到二者各自的目的,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铺垫技巧。相声要铺平垫稳,要三番四抖。也就是说,一个好包袱最少要四句话以上构成。甚至有的会有四十句、四百句铺垫来构成。有的构思巧妙的底包袱,往往是由整段相声的内容作为铺垫,甚至是由之前的一系列包袱来做铺垫的。而脱口秀,往往有低于四句的,甚至一句话就是个很好的包袱。然而,一个语种之内,幽默的方式难道不是有这么固定规律的么?即使时代变快了,三番四抖经常变成两番三抖,可是不还是要铺两番么?难道舶来的脱口秀逃开了这个规律?没有。任何的幽默都需要铺垫,需要背景知识,需要共鸣点。“你爸爸长得跟奥特曼似的”真不叫包袱。脱口秀是怎么在短平快的节奏下完成它的铺垫的呢?这是脱口秀的核心智慧,也是相声和脱口秀技术上的最大分别(我认为)——脱口秀是在表演之外完成铺垫的。好的脱口秀节目,并不在段子里建立情境、竖立性格,而是用常识、新闻、社会现状、名人轶事等大家熟知的材料作为铺垫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脱口秀节目都选择依托于时事评论本体。就拿上文“李万春和李少春听着像,和李宇春听着也像”为例吧,如果这勉强算个包袱,确实是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它建立在大家知道李万春、李少春、李宇春三个人是谁的基础上。而“跟你一样他也没被窝了”必须听完前十分钟的节目才能明白。相对的,前者的发笑劲爆,后者的发笑绵长。大概会有人问,为什么前者就一定更劲爆?因为没有铺垫,就没有心理预期和判断的过程。再智慧的铺垫也有聪明人能明白。之所以相声能刨活,脱口秀很少能刨,就是因为它根本不铺垫,所以包袱抖于无形,绝对的出人意料。这样的笑声就容易劲爆。我听过一些不大成功的脱口秀表演,我觉得排除掉表演能力的原因外,很多都是混淆了讲笑话和脱口秀,认为脱口秀就是穿的西服革履,装出一副亿万富翁的样子讲笑话。有一些网络段子拿来就用,这就麻烦。很多笑话和相声的道理一样,虽然短,但也是个单包袱,他有自我铺垫的过程,它失去了脱口秀凌厉辛辣的特点。话说回来,现在的相声演出有很多的“随溜儿”,这是演员的语言,大体就是小段子拼凑起来形成大段子。甚至在大赛上出现的一些还不错的作品也有这样的痕迹,不过拼凑的好一点罢了。可相声偏偏是讲究铺垫,讲究逻辑,讲究效果叠加的艺术,舞台上越是情境建立的好,包袱翻得时候越响,越持久。数个脱口秀式的包袱罗列,难免笑过就算了。解开了“铺垫方式”这个核心问题,一切都能聊了。为啥相声久久不能适应电视?为啥脱口秀在电视上风生水起?因为电视需要快节奏,劲爆的方式,如果还能隽永,自然更好。但劲爆是基础。为什么姜昆当年的段子能迅速适应电视?首先因为梁左擅长利用时代语言组织包袱,时代语言就是一种常识性的铺垫。再者姜昆80年代新一辈的形象也是一种不需要铺垫的铺垫,比马三立十分钟之后才知道是个什么角色,自然容易更快的发笑。回到我们最早要说的电视相声。电视相声,毕竟是相声,不能完全脱口秀化。但又是电视节目,需要脱口秀性的节奏。这就需要把二者的特点结合起来。之前的电视相声选手走过弯路:脱口秀式的包袱当垫话儿,然后进入相声阶段,头重脚轻;整段拿掉,重组以剪短时间,更是事倍功半。其实,只要在大结构上保留相声的技法和逻辑,保留讲故事和树人物的基本任务,在细节的包袱上,尤其是前半段的包袱上,改变铺垫习惯,把脱口秀的创作思路借鉴进来,短平快,劲爆脆。当然,说着容易做着难,这还需要具体的落在每一个字的创作上。还要说一个避不开的词,叫“无厘头”,这个东西和上两种模式都有点区别。无论相声还是脱口秀,讲究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无厘头,要的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外”。要的就是不讲理,乐的就是不挨着。以今年很火的苗王组合来说,段子中就有很多无厘头性的包袱密集的排列,形成夸张的效果。这也是解决“电视”、“相声”这对矛盾的一个方式。 这个问题在我另一个回答里有涉及,谈得更细,关于幽默的惯性和致盲性,有兴趣的可以移步到这里。青曲社相声演员王声的捧哏技巧如何? - 信浮沉的回答在最后,还想说说电视相声的蔓延问题。微博上一个朋友说,七相赛上哪些演员是小园子出来的,一眼便知。没错。同样,在现在的园子里,哪些演员是电视、晚会出来的,也一眼便知。其实,好的演员有明确的电视晚会和园子的界限。有一位我很佩服的老先生说过,一个作品,根本就应该创作两个版本,一个用于剧场,一个用于录像。这是新时代把点开活的延续,是个专业精神的体现。就像园子相声在电视上效果一般一样,电视相声往剧场蔓延也是应该提防的事情。一种民间艺术,固然是上得厅堂,可也别不下厨房,长期失去了烟火气,厅堂也就上不去。
追逐梦想 时光飞逝,岁月无痕。转瞬之间,现在的我早已成为了一个初中生。回忆我的童年时代,我曾经有过无数美好的梦想,但,它们都随着我的成长而逐渐一步步被淡忘掉…… 儿时,我非常喜欢看枪战片和警匪片。里面的警察都是身穿防弹衣,背着狙击枪,腰里别着好几个手榴弹。渐渐的,日久生情,我开始对此情有独钟,警察这个高大威武的形象也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脑海中。长大了一点,当我懂得了“梦想”这个词组的含义后,我便立志长大后要当一个能够除暴安良的警察。要知道,当时在我的心目中,那种舞枪弄棍的人。别提有多帅了!从此,我的手里便多了一个小玩意儿——枪。每天我都拿着这把“枪”,模仿电影里的人物,“嗒嗒嗒”地射击。盼望能够有一天手里的这个所谓的小玩意儿能够变成一把货真价实的枪,也盼望着能早一天,能够手持冲锋枪冲锋陷阵,保卫祖国疆土。可慢慢的,我又觉得警察这个职业实在是太危险了,如果凑巧碰到一个穷凶极恶的歹徒,随时都有可能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我上了小学后,我的梦想发生了人生历史上的第一次改变。我开始对老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产生了敬仰之情,长大后也开始希望能当一个小学老师。因为书上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梯子,帮助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是春蚕,像春蚕一样无私奉献。教师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交给学生无数的知识,让那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受到第一滴春雨的滋润。可我后来又觉得教师这个工作比较辛苦,每天光是批改作业就需要花一大半的时间,接着又要进行备课,工作十分繁琐。 而我八、九岁的时候,由于太贪吃,扁桃体发病的次数变得频繁起来,开始一次次地去医院看病,打针、吃药。于是,我的心里又萌发了一个念头——我长大后要当一个医生,这样以后自己如果生了什么病,就可以自己给自己治病,可以省下不少钱。但是,当我看到了一篇篇关于医疗事故的文章报道,顿时心灰意冷,那时,我便觉得医生这个职业也是有不小的风险,一旦失误,出了什么医疗事故,那付出的代价可就是一条宝贵的生命了。而且,我认为当医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太多太难太复杂,人体每块骨头的名称,每个部位的肌肉、器官都要牢牢地记在心里,不得出半点差错。 又大了一些,我开始喜欢看科学类的电视节目,于是,我便一次又一次开始接触主持人这个职业。于是,我又开始迷恋上了那种站在摄像机前,一张嘴就滔滔不绝的感觉。可我后来又怕自己的记忆力不好,站在摄像机,刚张开嘴就卡了壳,那种尴尬的局面可不好受。 渐渐的,我长大了,我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梦想也越来越多,我不知道该往哪方面发展。终于有一天,我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这样就能飞到天堂,去找我们的妈妈了!” 牧羊人听到这话,低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他的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有信念,你们也能够飞起来。”两个儿子连忙开始试验,用力挥动手臂,可却都没能飞起来,他们便用怀疑的目光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也用力挥动起来,但还是没能飞起来。但是,牧羊人依然肯定地说:“我飞不起来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而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两个儿子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且一直为这个梦想而努力着。终于,当1903年12月17日那天,哥哥三十六岁,弟弟三十二岁时,他们俩果然成功地飞起来了,因为他们成功地发明了飞机。 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从此,我开始努力学习,因为实现梦想,前提就是要好好读书。而且我还坚信,只要不停地努力并且坚持下去,每个人的梦想终究会成为实现。 从小到大,梦想不停变化。每当梦想改变时,就说明我们的知识增加了,思想进步了,对社会的理解也改变了。梦想的改变,这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必须经历无数次。但记住,我们追寻梦想的脚步,永远都不能停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