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5

李小二二二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满族服饰文化论文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你的丶张益达

已采纳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英菲有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要了解中国服饰那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首要的课题就应该浅知一点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发展轨迹,这样才能通过浏览,去着意开开掘中华服饰文化的底蕴。  新中国建立后的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成就,已经把服饰文化的源流,科学地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阶段。在此以前更遥远的时间,人类开始用捕猎所获的兽皮来掩盖保护身体和保暖。夏天则拣取树叶遮掩阳光免受炎热。这标志着人类刚脱离了动物境界,原始服饰出现的雏形。而山顶洞人遗存中发现的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这时候的衣饰已不再是简单的利用自然材料,而演变成合乎人类生活需要的构造,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编辑本段中国服饰文化简史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如战国人所撰吕览和世本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我国中原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绘,已将上衣下裳相连的形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殷商时期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额定发展,在物质上又有许多物质文明的局措。从甲骨文中可见的象形文字就有桑、茧、帛等字样,可证明农业在当时的发展。又从出土的商代武器铜钺上存有雷纹的绢痕和丝织物残片等,可见那时的工艺水平的高超和精湛。殷商甲骨文中,可见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开始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周、伯蔡文簋)等。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缛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为礼服之内的衬衣衫。  隋唐  隋统一全国,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只是到了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间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隋唐时妇女的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黄、绿色。唐代妇女的鞋子多将鞋头作凤形,尺码同男子相似。宫人侍左右者均着红棉靴,歌舞者也都着靴。妇女的日常服饰名目繁多,有如袄、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靴等等。  宋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元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带帽笠为主,男子多带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妇女服饰,富贵者多以貂鼠为衣,带皮帽。一般则用羊皮和毳毡作衣冠材料。当时的袍式宽大而长,常作礼服之用。元末,因贵族人家以高丽男子女子的装束为美,又流行起衣服、靴、帽仿高丽式样。  明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姓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式、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就连日常服饰,也有明文规定,如崇祯年间,皇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装扮成老百姓样子出面活动,然也印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衣饰。明代妇女服饰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则用蓝绢布。明代的衣衫已出现用钮扣的样式。明代妇女的鞋式仍为凤头加绣或缀珠。宫人则着刺上小金花的云样鞋。  清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曾下令:“有效他国(指汉族)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清代又实行逼令剃发易服,按满族的习俗制度实行剃发改服。服饰制度坚守旧制,尤其在男子服饰上,保持满族特点而延续极长的时期。尽管清代三令五申废除明代服饰,然其官服上的补子仍采用了明朝的样制。命妇冠上所缀的金凤、金翟也仍承前制。清代的官服等级 差别主要反映在冠上的顶子、花翎和补服上所绣的禽鸟和兽类。若排列名次可从皇帝开始,依上而下有皇太子、皇子、亲王、奉恩将军、公主、驸马等皇族宗室戚属。异姓封爵的有公、候、伯、子、男、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员,未入流的品官,以及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外郎蓍老、从耕农官。此外还有一等、二等、三等蓝领侍卫、侍臣等等,其官服均有严格区别。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政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族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越来越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近代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之后,商业贸易日渐昌盛,洋货大量倾入,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充斥市场,使传统的服饰穿着有所变动。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为衰落,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纫精制、款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风行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尚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经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仿效,几乎成了二十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意,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满族服饰文化论文题目

81 评论(9)

yjzm67

服饰概述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以西式审美观念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国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血肠发饰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 满族头饰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马蹄底鞋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服饰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清朝时期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装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装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装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成为现代旗袍。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174 评论(15)

爱宠物的狗

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覆灭。作为一个距离现代人最近的封建王朝,它的习俗与文化并没有彻底消亡。相反很多习俗与文化还一直影响着现代人。尤其是在满族聚居地,依然可以感受到清朝时代的遗风遗俗。满清帝国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都具有比较典型的满族色彩。这里面既包括语言、文字、书籍,还包括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现在很多人在各种书籍或影视剧中,所看到的满清服饰基本上,都是“官服”或“民服”。样式方面多以“长袍马褂”、“旗袍夹袄”为主。事实上具有满族特色的满清服饰,不仅样式繁多而且还有很多讲究。笔者认为满清服饰习俗与文化,既可以代表满族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可以彰显满族人的政治与生活。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和装扮,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排他性。虽然在满清帝国晚期,满族服饰曾出现了“满汉服饰”相互交融的特点,但满族服饰的鲜明特征却未曾改变。要想进一步了解和分析,清朝时期满族服饰习俗与文化,就应该从满清入关时的一系列巩固政权的策略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历史角度,更加客观的看待满族服饰习俗与文化演变。满清服饰分类以及特点满清服饰的历史沿革服饰和装扮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重要意义想必大家都了解。无论是地处中原的汉族王朝,还是偏安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服饰习俗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古代由汉族人所建立的国家,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服饰的主要特征和风格,都是以“宽袍大袖”和“拖裙盛冠”为主。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以这种服饰为荣。因为这种具有汉民族特点的服饰,既可以彰显大国风范也可以体现民风民俗。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少数民族,由于其民族特性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异同,他们的服饰基本上都以“小衣襟短打扮”为特点。尤其是对于以狩猎和游牧为生的民族来说,这种类型的服饰更有利于生产和生活。但是从1644年清顺治帝带领满族人入关之后,由汉族人建立的大明王朝名存实亡。随之而受到影响的不仅是政治、经济等方面,还有文化、习俗、服饰等方方面面。尤其是“改冠易服”政策实行之后,汉族的传统习俗与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践踏。如果从积极角度来看待整个问题,其实也属于一次比较重要的历史变革。尤其是在服饰和装扮方面,从“宽袍大袖”转变为“短衣窄袖”,同时服装的颜色、样式、图案、装饰以及“等级”诸多方面,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满清服饰的官民分类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在服饰领域,都存在着等级划分的特点。皇帝与王公贵族的服饰,一般多以尊贵大气、样式复杂、纹饰繁多而著称。普通老百姓的服装则比较简单和随意。清朝时期的满族服饰基本上都遵循这个规律。尤其是满清王朝实行“八旗制度”改革之后,“旗装”在满清贵族与老百姓中流行起来。这种类型的服装由于制作简便、用料较少、穿着便利,基本上成为了当时满族人的主要民族服装。(1)官服中的“长袍马褂”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统治者的思想既受到了满族特有的文化影响,同时也吸纳了儒家学说中的一些“糟粕”。“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儒家思想,在清朝的时候不仅照搬全抄而且还愈演愈烈。这种思想对满清服饰的影响也非常大,满清统治者为了体现其正统地位,在服饰文化方面也划分了“等级”。清朝的龙袍、贵族服饰以及官服,不仅雍容华贵而且还会有很多体现“等级”的元素。清朝皇帝的龙袍上有“十二章龙纹”,这种可以体现唯一性与统治权的服饰,只有皇帝才能堂而皇之的穿在身上。皇子作为皇帝的“龙子龙孙”,可以穿金黄色绣九条蟒的“蟒袍”。无论是龙还是蟒都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贵族之风。而王公贵族所穿的“蟒袍”又称花衣,不能使用金黄色布料,否则就会被定“犯上作乱”之罪。这种蟒袍其实是专门为王公贵族制定的“官服”。当然除了“官服”之外,贵族或官员平时也可以穿“常服”和“行袍”。“马褂”是满族人比较平常的外衣,一般都会套在袍子外面穿。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马褂,在不同的季节可以搭配不一样的长袍穿戴。从种类上来分马褂可以分为长褂和短褂。长褂是清朝官员所穿的一种礼服。大家通常所说的马褂一般都指短褂,这种类型的衣服部分官民。(2)民服从整体角度上来讲,满族中下层老百姓的服饰多以“素朴”和“肃穆”见长。之所以朴素是因为使用了低劣的布料,而所谓的“肃穆”则是指颜色特别单一。普通的满族居民也可以穿长袍马褂,经济条件稍微好一些的人可以穿马甲和衬衫。但是这里所说的马甲和衬衫,只能当做贴身衣服穿在长袍里面。这里面所说的马甲,外观类似于今天的背心或者坎肩一类的衣服。衬衫的外形虽然类似长袍,但长度基本上也就是在大腿根一下或膝盖以上。主要的作用就是“遮羞”,从这个角度来看老百姓的服饰,不仅可以用“朴素”来形容,严重点说甚至可以叫“寒酸”。
286 评论(8)

jiangxl05

!@%^#&$*%))&(_*
13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