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内容怎样写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6

东西掉了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内容怎样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兴中海

已采纳
呃呃第一行中的“龙凤‘成’祥”是错的,应该是“龙凤‘呈’祥”(下文)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内容怎样写

184 评论(8)

zhangleisdau

一首悠扬的曲子响起时,又一下子牵动了我的心。——曾记否,当年年轻貌美的外婆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间放声高唱起那一支支美妙的山歌时,年少的我是如此欢呼雀跃。而现在,我已经明白,早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一脉深远的文化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血液里。外婆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瘦弱的身材、瘦弱的肩胛、瘦弱的脸形,是典型的当地人的特征。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蕴育了人们的灵性,这灵性全镶进了那深邃的眼神里。它是源自人们的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憧憬。群山连绵起伏,山麓下细水长流,遍地绿树万荫、繁花似锦,这里的人们,一心一意把自己掩藏在大山那深深地皱折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大山、小溪任意带来的温存与粗暴,一代又一代。村子里的人们不善言辞,白天逢人只会不太好意思地笑两下,来相互问好。男人从早到晚在田里不辞辛劳地耕作,扛着锄头,卷起裤脚总有干不完的活。女人们就在家里种桑养蚕,填补家用。顺着山脚一排延伸下去,对立的两排房子就是这几十户乡亲的家。白墙、青瓦。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和谐,水流的嗒嗒声,悬飞的鸟鸣声,一切又是这么的清新自然。外婆喜欢唱山歌,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是。仿佛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全身上下所有的毛孔都立即通畅了,顿时感觉无比的畅快。傍晚时分,人们手里的活总算闲下来了。他们走出家门,男女老少,在那一时刻都抖落了身上的那份拘谨,一切都动起来了。村庄一下子热闹非凡。青年男女们你一句来我一句都是唱的对他(她)的思念,架着竹筏,一前一后,男的在前面用长长的竹杆往后拨浅溪水底下的石子来身来向前,女的则坐在后面一边痴痴地望着男子,一边用手击打溪里的水。山歌响亮动人,竟连群山都弯下了腰,侧耳倾听。成人们也有他们的唱词,借着山歌的调子,道出生活的甜苦交加的琐事以及对今年粮食收成大丰收的期待。“喂——”一声幽扬的歌声,便开始了对大山的所有对白。黝黑的脸上笑着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嘴巴慢慢张开——“李家的姑娘喂——嫁人了喂——”“今年的粮食大丰收了喂——”……一句一句,好像有唱不完的事,述不完的情。经久不息的歌声反复不停的激荡沉默的大山。坚定而有力,甚至是要穿越群山,飞到未知的远方。老人们也耐不住性子,也断断续续的唱上两句,神往地唱出曾经美好的回忆,还有田里辛勤劳作后胜利的丰收。小孩子不知道唱什么,只是不停地哼着熟悉的调子,踩着石子在水里不停地跑来跑去,高兴得忘记了时间的存在。而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个,听着大人们放声尽情的歌唱,心里充满了形容不尽的喜悦。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大山和远方都只剩下隐约的轮廓,从水里面弥漫开来的水汽慢慢的模糊了大家的视野。于是歌声也慢慢地消停了,只是回音还不时的耳边响起。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人们悠闲地走回家休息,好像完成了一天的使命,他们便可以安安稳稳睡觉了,直到天明。……外婆的一生就这样平静而热烈的一路走来。经历过情窦初开的青涩、天真浪漫的爱情,虽然艰涩却很温情的家庭。这一切一如散落一地的珠子,全靠山歌这条带子将它们一一串起来,陪伴外婆走过生命的一程又一程。如今的外婆,像一只燃尽的蜡烛,只剩下捻下最后一点余温。可即使是这样,她也依然忘不了生命里的熟悉的旋律,说话也是借着调子。因为只有歌声才能将外婆内心所有的感情完全地表达。山歌,给了像外婆这样勤劳朴实的人们心灵上的鼓励。岁月,记录着一代代人一路走过来经历的辛酸与苦难。我们的祖辈们就在这里生长、繁衍、生根、死亡,究竟是多少轮回,才变成了今天的这番模样?只是山歌才能支撑着如水般柔弱的人们,而大山便是他们唯一的倚靠。厚重的大山给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执着,对未来的永不放弃的精神。人世代代无穷己,我们更将经历这历史的回音。这脉自然的文化悠久的传来,必将延绵不断的传承下去。我们的祖先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厚实的土地,用他们饱满的激情吟唱着千古的传奇。如今我的父辈们已走出了大山,离开了这曾经爱得深沉的土地。即使周遭环境的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可他们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没变,它所凝聚的充溢着这朴实文化的坚定的力量,足以使他们保持心灵的本性,迎接未知的挑战。而我也是他们的下一代,身处异乡的我,已经渐渐淡忘了那个年代乡亲们的模样,但他们给我的影响必将会陪伴我走过一生,以及我身后的,世世代代。
350 评论(9)

sunshinesea0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小议“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11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