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ardo_wu
该不会是重庆工商的形势与政策期末试题吧?善哉善哉~~~ 
尽管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与昔日的前苏联无法相比,高校财政状况捉襟见肘,但它的普通高等教育仍然不断培养出大批科技精英,今日的俄罗斯在核能、航空、航天、航海、军事技术、数学、物理、化学、电子技术、通信、信息等领域仍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俄罗斯较高的教育水平使其始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2000年普京总统上台后俄罗斯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国力的快速提升,便可窥见一斑。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近十年的经济滑坡,但这并没有对其高教体系造成太大破坏,这与政府及时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不无关系。1992年以后,俄罗斯开始实行国立与私立大专院校并举的教育体制,各类私立高校蓬勃发展。十年中,俄罗斯高校数量增加了近三倍,达1327所,其中有718所是私立院校,在校大学生超过550万。1998年金融危机刚过,政府对高校的拨款便逐年递增,2001年、2002年分别比上一年增加了46%、43%,这在国家各项预算中是增长最快的。由此可见俄罗斯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长菲利波夫说,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确保教育大众化,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拨款的使用率。为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俄罗斯各高校对所设专业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取消了一些不适应形势的学科,增加了有关财经、经营、法律、通信等方面的专业。眼下最抢手的大学生是从经济院校毕业的。
全面对外部世界开放
俄总理卡西亚诺夫最近说,进行教育改革必须慎重,要注意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继承俄罗斯教育的优良传统。他特别强调,教育效果应符合时代的需要,为了筹集资金,解决学校财政困难,每一所大学都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全面对外部世界开放。
俄罗斯高等教育全面对外开放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就连对外部世界封闭了近200年、世界大学排名前15位的俄罗斯最著名的技术大学——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其前身是沙皇创办的皇家高等专科学院,主要从事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尖端武器的论证、设计、生产和研制),也加入了对外招收自费留学生的行列。每年滚滚而来的外汇收入,伴随大量来自中国、越南、缅甸、叙利亚、美国、德国、韩国、西班牙等国的留学生,是校长费德罗夫最自豪的话题之一。而俄罗斯最著名的综合大学——莫斯科大学,则几乎荟萃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
总的说来,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加上特殊的地理、文化、艺术和区位优势,决定了它有不同于美国、日本、西欧、澳洲的优点,使其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在俄罗斯留学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学费与欧美国家比较,相对低廉,好的专业每年3000—4000美元的学费,一般专业每年2000美元即可,而且入学考试比较容易。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开始紧张,曾经是苏联大学一景的大批中国留学生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此后20多年里,中苏文化教育交流基本中断。从90年代以后,中国人到俄罗斯自费留学的人数猛增。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的统计,目前在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学生已接近20000人。
2002年夏天,在北京大学和莫斯科大学举办的一个教育交流活动中,莫斯科大学校长多斯科尼奇高兴地说:二十世纪50—60年代,莫斯科大学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院校,多时达到600人,谁也没想到,这一记录很快被打破了!现在仅在莫斯科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有近2000人,早已经超过了历史鼎盛时期!
处于转轨时期俄罗斯高等教育学位制度
目前,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处于新旧转轨时期。实行旧体制的高等学校,学制一般为5年或者6年,学生毕业后获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获得“工程师”、“经济师”、“医师”等专家称号;而实行新体制的院校基本与国际上通行的学位体制接轨,分为几个层次:学制两年的不完全高等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大专学历)、学制四年的基础高等教育(相当于我国的本科学历,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学制六年的完全高等教育(毕业生获得硕士学位)、学制三年的大学后教育(获得副博士学位)。需要说明的是,在俄罗斯学生获得的副博士学位,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而俄罗斯人所说的博士学位则相当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博士后了。
在俄罗斯,博士学位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的头衔。参照国际上的做法,俄罗斯的教授职称(俄罗斯的教授是终身职位,可以不退休),必须是博士学位获得者。笔者在俄罗斯进行进修访问时,遇到一位在俄罗斯十分有名的光电专家卡留金先生,为了获得教授职位,已经55岁了,还在书写论文,刻苦攻读博士学位。
俄高教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逐步以学位等级取代专家称号,从而使高等教育更加普及。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展望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虽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各界人士对本国的高教现状却不甚满意。首先是资金缺乏。许多校舍年久失修,教学设备无法更新。最伤脑筋的是大学教师待遇较差,一个教授的月薪目前只有5万卢布(约合428美元)。因此,几乎半数以上的讲师和教授都在其他院所或公司里兼职,弃教从商的专家学者也不乏其人。
其次是人才外流严重。前些年西方发达国家以优厚的待遇把俄罗斯中老年科学家诱出国门,而现在外流人才日趋年轻化,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俄罗斯青年奔赴海外求学。调查显示,70%的俄留学生不愿归国。另据报道,目前美国30%的数学家和近50%的物理学家都来自俄罗斯。美国等西方国家最欢迎俄优秀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美驻俄大使馆前不久对申请留学的俄罗斯学生降低了门槛,不仅大幅减少签证费,还放宽了留学条件。
如今,专家学者们对俄科技人才和干部的稀缺无不感到忧心忡忡。他们担心照此下去,俄罗斯将会在不远的将来丧失科技发展潜力。
面对人才严重流失的窘况,俄著名经济学家叶·亚兴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只要俄罗斯没有丢掉培育科学家的教育体制和优良传统,就完全可以在教育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吸引大批海外学生到俄罗斯求学。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9日第4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了五个方面的机遇和八个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一、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调整,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走向,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密切相连。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南,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机遇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这些转变,关键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只有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才能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全新发展道路。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执行主体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知识在生产、应用、传播等方面的新特征,为高校发挥其独特的学科及组织优势提供了巨大的机遇。(1)知识生产方式改变,当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高度综合,需要不同学科联合攻关,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综合研究。高校具有多学科优势,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科技创新中具有明显的优势。(2)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在这一过程当中,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作用日益增强。高校通常具有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具有学术思想活跃、人数众多、新生力量不断的学术队伍,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3)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日益深入。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相比,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比较充分,在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上具有突出的优势。以2002年R&D项目的学科分布为例,高校在管理学、哲学等20门人文社会科学上的R&D项目55186项,而独立科研机构仅3080项,不到高校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