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
现阶段生鲜电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问题一:仓储数量与质量欠缺 在目前国内大多数生鲜电商的仓储质量基本上都是不达标的。据了解对于生鲜电商而言,商品可分为五个温度区:常温、恒温、8°-15°、0°-8°、零下18°,温度管控的建仓成本非常高。这对生鲜电商们来说是个很难逾越的“坎”,在全国布局仓储难上加难。天猫、京东、苏宁在冷链仓储方面的投入也正是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问题二:冷链物流配送 如何降低成本目前传统的生鲜配送使用泡沫箱+干冰,成本高、难回收。京东的“自营配送员+可循环使用的专用冷链配送箱”的配送模式,将生鲜产品送达后进行回收,比较容易的实现反向物流,节约成本。 如何降低损耗 目前生鲜电商面临供应链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一件生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一般要经过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节点越少效率越高,损耗越少,管理成本也越低。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的生鲜商品,来回的退货只能成倍的增加商品损耗,部分保质期更短的商品只能直接报废。如京东采用“冷链快物流+原产地协同仓”的模式,和原有常规的自营模式比,减少了入库出库的繁杂手续和不必要的物理空间移动,加快了物流速度,从而减少了中间的损耗。 如何保鲜一般生鲜电商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面临末端配送难问题,无人收货或代收货容易导致商品变质,而多次配送增加了配送成本。与此相比,京东自建物流的配送体系利用自身的配送团队,在确保有收货人的前提下进行商品配送,能确保准时送达,同时又保证商品“鲜度”。问题三:生鲜产品难标准化 生鲜标准化在仓库端需要有品控的人员配置,因此,生鲜电商比其他标准化的电商要多出一项人力支出。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鲜电商的残次品问题尤其突出,而且残次品的问题相较于标准化的电商是更加难处理,损失会更严重。 生鲜电商突围的四个方向方向一:供应链是生鲜电商建立之根本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生鲜产品最主要的特质在于其一个鲜字,从当前主流的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时间来看,生鲜产品配送到当地区域最短的时间需要半天,而到附近的省市则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甚至更长,因此其“鲜”度的降低也导致了其根本竞争力的减弱。而在供货渠道方面决定了生鲜产品的品质。 如京东生鲜建立了专业的Sourcing团队,专门在全球各地搜罗特色食材,通过与原产地覆盖全产业链的优质供应商、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合作,从源头确保品质,这就恰好解决了京东在供应链方面的问题。 生鲜是基于本地化的服务,故而,有效的建立与当地各产品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建立完善供应链成为满足生鲜购买消费群要求的重中之重。方向二:标准化管理是生鲜电商的支撑 生鲜产品的品种较多,复杂多样,因此相应的标准不统一,难以统一定价,难以规模化经营,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永辉和京东一样看到了目前生鲜电商最大的痛点是整个生鲜行业的标准化不够,所以永辉正在与一家韩国企业接洽合作,2015年下半年可能在北京建设一个生鲜工厂,把生鲜产品从非标品变成标品。永辉是京东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京东将会在线上及推广部分,给予最大支持。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生鲜产品在线上运营需要专业的团队去策划,线上销售对于如生鲜这种保质期较短的产品,最终要的就是确保从产品出货到消费者手中的需要时间。因此永辉超市依托京东这样专业的服务团队和强大的销售平台去打造生鲜食品的电商模式是生鲜销售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方向三:冷链成生鲜电商的必争之地 目前,我国大部分鲜活产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非冷藏状态下的散装鲜活产品物流,在运输、分销和零售的多次装卸搬运中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机会,降低了产品的新鲜度,降低了产品质量。而在这尚不完善的生鲜物流配送体系中,冷链自然就成了生鲜电商的兵家必争之地,京东、中粮我买网、菜鸟网络等不断加码冷链物流。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东生鲜冷链仓数量超过10个,全国超过3300个配送站,覆盖北京、上海、天津等120多个城市,布局速度加快。 为了尽可能地抢占这一市场,生鲜电商们也都是各自发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如何确保最快的送货速度、最佳的生鲜水果的保鲜质量等,都将是确保谁能笑到最后非常重要的因素。方向四:价格与特色驱动生鲜电商发展 产品价格与特色是吸引用户对于生鲜产品购买的关键因素。例如,京东、天猫、1号店、中粮我买网、苏宁易购、亚马逊中国、沱沱工社等生鲜电商都尝试通过促销活动,提供具有特色的生鲜产品来吸引用户。 因此,合适的价格和与差异化的产品成为如今生鲜电商获取用户的“杀手锏”。同时,电商们之间不同的侧重也能形成“错位竞争”,由此避免“价格战”,从而带领整体行业的能够稳定可持续发展。 
现在的生鲜电商生意非常难做,主要是因为生鲜价格本来就非常高,只有在缺少农贸市场的地区才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空间,但是如果降低成本的话,那么所获的利润也比较有限,像一些大型的超市就会主动降低生鲜价格,所以生鲜电商本身就并不是有着很高的利润。而且生鲜电商和其他的商品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生鲜电商需要大量的冰以及塑料盒以及纸盒,才能够解决运输的问题,而且生鲜产品品类非常多,季节变化很大,尤其到了夏季之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会导致产品损坏,这个费用都是需要商家来进行承担的,同时包装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鲜产品的保鲜度,所以就很容易让一些人无法成为真正的回头客。生鲜电商行业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涉及到的产业链是基为庞大的,其中会涉及到厂家物流等各个方面,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生产标准的话和关键点的话,就会导致生鲜行业门槛非常低,让生鲜行业面临着混乱不堪的问题,无法保证售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基本上都是会选择去到线下去购买,而不是选择在电商上购买,徒增麻烦。其实根据数据来看的话,有非常多的人进入到生鲜电商市场当中,这也意味着生鲜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市场规模现在已经将近了几万亿,也许在未来生鲜市场规模会进一步的扩大。加上大家的消费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也让生鲜电商模式成为了现在很多年轻人首选的方式。最后现在很多消费者还是愿意直接去一些线下来购买更加新鲜的生鲜产品,所以对于这一点也看生鲜市场是否能够采取更加准确的方式来进行改善。
生鲜电商似乎无法摆脱巨额亏损甚至破产的泥潭。生鲜融资未能顺利完成,每日优鲜员工的反应是,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调整了业务和组织结构,部分员工离职。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寻求一切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员工的权益。智能市场、零售云等业务不受影响。生鲜产品因其自身的属性,原有的菜市场模式当然存在层层传导损失的问题,但在终端,商贩可以根据情况对生鲜进行定价和促销,而生鲜电商未必具备这种灵活性。面对巨大的产出,电子商务只能提升一小部分的交易效率。垂直生鲜电商平台自然不如综合电商平台,议价能力远不及大型超市的稳定订单。与一般电商不同,生鲜电商更注重“新鲜”和“牢度”。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很难减少仓储、运营、物流、品控、技术投入等环节。必要的费用。与传统零售相比,生鲜电商是“新手”,供应链基础不如前者,人才储备不如前者成熟,更重要的是自带的互联网基因生鲜电商容易离开,不做生意”的印象。2019年整个传统生鲜行业市场规模近5万亿,以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为主要四大品类,各自销售额占比15%, 30%、24%、19%。在这个5万亿的生鲜产业市场中,90%以上的销售额仍然在农贸市场、超市等传统线下渠道销售,线上电商渠道仅占不到10%的份额;而同期中国电子商务的总渗透率在20%左右,美容化妆品和3C电子产品的电子商务渗透率达到35%以上。生鲜电商确实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能不能占据空间还得回归商业本质,顾客有没有需求,供给能不能跟得上,供需挂钩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的。目前生鲜电商需要找到一种能够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而不是靠资本输血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