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yiran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产物,因此两个人中有一个三观不正的人就会影响另一个好人,因此社会发展也是人类进步,人类的进步就得不断学习,接受对的教育,所以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教育的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二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综观20世纪人类经济发展历程。尤其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轨迹,许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实现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证明,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是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把教育处于优先发展是支撑20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当代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作用的结果。在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总有若干个因素处于关键性的地位,或者说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作用程度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一 教育与人类自身的发展人口问题,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人口数量的膨胀,人口素质的低下,人口结构的不合理等等,已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战略,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提高人口的质量就是需要发展教育,这不仅是当代发展经济的重要观点,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通过教育的发展,开发沉睡的人力资源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发展21世纪经济的重要战略,是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和本质要求。解决人口增长、贫穷、环境恶化三大人类面临的难题,由这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向良性转化,根本上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笔者认为:教育能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人口观、子女观。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激起人们对新生活追求的欲望,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会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能改变人们对生活内容的深层次的认识。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可见教育的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及人口素质提高的关键。人类自身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的功能,取决于教育的水平及教育质量状况。因为教育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使人们社会`生活等求得以觉醒。通过教育手段和途径能使人们真正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到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及人们追求的目标设计自我。教育不仅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而且随着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激发起对新的生活(生活的水平、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方式等)的追求。同时,能提高人们对生活差距问题上的敏感程度以及增强改变现状的决心,从而内在地产生一种新的进取精神。通过教育的优先发展致力于进取精神的培育,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二 教育与摆脱贫困贫困问题是人类在20世纪面临的困境之一。在我们为消除贫困作出承诺和表现出巨大决心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贫困与教育的直接联系。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能发现一个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国民普遍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民族,在经济上却十分贫困的事实。恰恰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说来也是教育发展,国民受教育的程度、质量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教育与脱贫、教育与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走教育脱贫之路,是21世纪经济发展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教育脱贫:就是集中相应的有限资金,优先发展教育。使教育不受贫困的束缚,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而获得发展,然后再依靠教育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当充分认识到贫困与教育落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由于教育的落后而成的愚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要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致力于教育的优先发展,改善和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应是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选择。三 教育与环境优化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0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人类对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所共同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环境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教育的普及程度、发展水平、质量状况等教育表现较好,环境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相对说来也较为优化,治理的条件也较为有利,效果也较为明显。这充分显示了教育在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可见,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环境观,新概念的确立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也是知识的革命、观念的革命,它要求全社会(所有公民)不仅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而且必须掌握这些科学领域的最新概念,从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在这一意义,教育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四 教育与经济发展当代发展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应仅仅把人口问题看作是一种负担,而应把人口总是看作是一种可供开发的经济资源。如何高质量地、有效地开发这种资源,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必须首先予以考虑的问题。即把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本质内涵,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现代经济发展观十分重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依靠教育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内在的动力,这是教育支撑经济的发展,要发展经济必须先发展教育等一系列新经济观、教育观的最基本的涵义之一。通过教育的优先发展致力于进取精神的培育,由此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基础文化落后的现状,是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回眸20世纪,人类社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授。从甲骨文到现在汉字直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我国的“四大发明”到原子能的利用,都于“知识”有关,而知识又源于教育的发展。可见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呈正比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教育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起来越密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学校教育搞不好,关系重大。”1985年他深刻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中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我党为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作出了许多重大决策。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大政策、措施。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的能力,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大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即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