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tiger75
参阅《中国社会生活史》本书凡十二章,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行旅交通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较为全面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象、析其源,辩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偷的形式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本书内容宏富,覆盖面广,立论平实,且富有创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行文简洁流畅,叙述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饮食生活 第一节 饮食结构及其演变 第二节 饮食方式 第三节 中国的酒文化 第四节 中国的茶文化 第五节 饮食器具 第六节 饮食思想与饮食养生理念 第二章 服饰风俗 第一节 服饰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服饰的形制类别 第三节 历代的服饰流变 第四节 服饰的社会性 第三章 建筑与居住生活 第一节 构木为巢的启示 第二节 城市·宫殿 第三节 官衙·住宅 第四节 张设·家具 第五节 居住、用具的社会性 第四章 行旅交通生活 第一节 道路设施 第二节 行旅方式种种 第三节 旅食与旅馆 第四节 行旅习俗 第五节 行旅生活的功能与价值取向 第五章 婚姻生活 第一节 婚姻的与进化 第二节 婚姻形式 第三节 婚龄 第四节 婚嫁的仪式与程序 第五节 离婚与再嫁 第六节 婚姻禁忌 第七节 婚姻观念透视 第六章 生老礼俗 第一节 诞生与生日礼俗 第二节 成年礼俗 第三节 敬老养老 第四节 民间敬老养老习俗 第五节 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第七章 卫生保健习尚 第一节 环境卫生 第二节 个人卫生 第三节 饮食卫生 第四节 养生与养性 第八章 丧葬习俗 第一节 葬俗 第二节 葬仪 第三节 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九章 生产与行业生活 第十章 社交与节庆风尚 第十一章 娱乐生活与风尚 第十二章 信仰习俗 后记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楼主你好 我不知道你是哪里人 不能帮你写你家乡题材的历史论文啦 我只能写下面的这个(建筑史方面的,希望能帮到你) 广东开平碉楼 近来热播的《让子弹飞》带着观众们走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在这里我们将一起走进碉楼,发现碉楼,发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们艰辛的创业史,同时以此为背景更好的了解中国的近代史。 首先我们先简介碉楼的历史,开平碉楼最早可溯源至明朝中后期,因为当地人很早就有下南洋的历史传统。现在,开平碉楼所在的江门五邑地区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正是由于碉楼的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北京时间2007年6月28日早上8时35分左右,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成为我国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是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表现,也表现了岭南人敢为人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开阔胸怀。 让我们用心地去留意身边的历史,你将会发现历史离你并不是那么地遥远。 让我们一起来发现身边的历史,书写身边的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