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红楼梦议论文怎么写的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4

fanmi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红楼梦议论文怎么写的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531481664

已采纳
全国甲卷的作文题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为沁芳亭题名的一段情节。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现在统编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有整本书阅读板块,其中包括了《红楼梦》。”刘畅指出,这一题将整本书阅读与考试联系起来,令人眼前一亮。“可能有的考生看到有关《红楼梦》的材料就觉得很难,其实题目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提示学生可以从模仿、借鉴、创新的关系入手。”刘畅表示,“这题其实和有没有看过原作没有太大关系。当然,阅读过原作的学生会对材料理解得更透彻,也更有利于他们写作,但即使没看过原作,学生依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如处理问题的时候,究竟是直接套用知识、经验更有效,还是针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更有效。可能很多同学在平时的训练里就写过类似话题。”刘畅还提示,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题干提到这三种方式会产生不同效果,实际上蕴含着比较关系,而它们也并不一定有绝对的高下之别,所以立论有一定的开放性。全国乙卷的题材为《北京:双奥之城》,要求考生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下感受与思考。刘畅认为,与甲卷相比,乙卷给的材料更清晰,“对学生来讲可能更好下笔,材料里的图表和题干的表述都比较明确。”但这一题落笔虽易,要写好却比较难。“如果要写好,切入点就要小一些,不要空发议论。”刘畅指出,“跨越,再跨越”的题目和材料给出的事例都比较宏观,考生可能会受此影响,长篇大论地写套话,但实际上最好能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出发,结合身边的事和个人的感受来谈“跨越,再跨越”的问题。

红楼梦议论文怎么写的

102 评论(9)

wangzili_cn

这道题目出的颇有趣味,一是材料出自《红楼梦》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二是材料中的几个名词都值得推敲一番。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还要了解《红楼梦》中的情节,可以说此题难度是不小的,对写作能力和古典文学的积累理解提出了双重要求。不过作文的思路也能从材料中挖掘出来。这篇材料作文的思路已经明了,辨析“照抄”“借鉴”“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对于这三种做法都没有明确的观点,但是依照《红楼梦》中,亭子最终命名为“沁芳”,我们能够判断出“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比如写一篇文章,确实要多方面参考名家名篇,积累一些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化用,最后创新出自己的写作风格,自成一家。文章如此,生活亦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遵照规律,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利用规律,进行创新。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创新陌生化,刻意写成一个高大上的文章,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找寻灵感。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他的创作宗旨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查、访问,最后才写成“史家之绝唱”。例如李白的诗歌创作,即便享誉“诗仙”,还是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作”,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表达了对于建安以来的文人墨客的赞颂,没有了前人的创作积淀,便不会有“诗仙”李白。当代流行音乐中,一曲《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让人联想到唐代张继笔下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基于前人的诗句进行创新。这些都是基于前人,基于现实条件的创新,都能够作为素材,写入文章中。对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1、直接借用:发现规律,取的是形。比如练字,一开始临摹字帖,“照抄”字形,又比如于中国一开始学西方之“器”等。2、借鉴化用:尊重规律,取之为己用,开始有个人之思。由临摹字体开始试着仿写规范字。3、创新:利用规律,创新思维。厚积而薄发,结合自己的风格来书写。三个不同的取名方法,代表了做事情的三种境界:学——思——悟。这样一看,这个写作主题可大可小,既可从个人切入也可从社会大角度切入。但材料让我们结合个人生活学习经历,最好的就是以小见大,从小切口看大世界。
83 评论(9)

succula

夏金桂连王熙凤的脚指头都比不上……看两人分别对二姐和香菱的手段就能看出来。王熙凤可是做的让大家都以为她是好人,夏金桂就差远了,就一泼妇
121 评论(8)

00kaka00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  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四、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  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
254 评论(9)

zn472705411

红楼梦里梦红楼 中国有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三部部皆是精彩绝伦,前两部对我而言却没有多大兴趣,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枉凝眉·林黛玉 在第一回写到:一棵即将枯萎的绛珠仙草,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浇灌,结下一段“木石前盟”。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愿受人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来报答甘露之恩。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的行为所感动。这绛珠草就是林黛玉。这个让曹雪芹用咏絮才来比喻林黛玉却视圣贤典籍为险滩一片。而被常人贬斥的艳曲戏文,到了黛玉眼中,就如同圣贤著作。她就是这么一个让普通人感到奇怪的人。 乐中悲·史湘云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红楼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林黛玉虽是父母双亡,但在外祖母家终究是受人怜爱,史湘云也是如此,但她却是以半个丫头的身份寄居在叔叔家的。但就是如此,史湘云每次来贾府皆是欢欢喜喜,并未露出半点委屈之态,惟有在离去之时稍显不舍。凹晶馆即景联句时,林黛玉和史湘云互诉衷肠,对出了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悲惨诗句,史湘云还劝林黛玉放开胸怀面对现实。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广阔心胸,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啊! 恨无常·贾元春 在贾府中,地位最高的就是曹雪芹着墨不多的贾家大小姐“贾元春”,书中说因德才兼备,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因为她,贾府成为皇亲国戚,因为她,贾家修建了“大观园”,元春才选凤藻宫之时,也就是贾府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让我想起了那首:“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诗句,这恐怕就是元春进入“薄命司”的原因吧? 这部写尽人间繁华、荣辱悲喜、沧海桑田的惊世奇文至今流传下来的只有80回了,我常感到遗憾,也为书中的人物的悲剧感到同情,感叹那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11 评论(13)

DPLLL123

今年这个高考全国卷红楼梦材料作文题,大观园匾额题名,确实有点难,有的网友开玩笑地说,就算曹雪芹在世也得复读,我看比喻得很形象。写作确实是练出来的,从去年5月份开始,我正式地学着写文章一直没有断下来,每日都在更新,从原先的几十个字,一直到几百个字,到现在的每日更新五六千字,也没有觉得很累。每天给自己加上几十米的跑步路程,跑到最后就能够跑全程马拉松了。现在要是让我写,我根本就没有什么困难的就写出这么1000多字。水平确实非常地有限,但是我敢把我自己写的文章和大家分享。立,就是确立的意思。意,就是中心意思。立意的意思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立意指的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得多,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红楼梦中小小的一个匾额题名,测试出了众人真实的水平和内心想法。就像是给孩子起名这件事情,其实和本文中给那个亭子起名一样,都是体现了家长的才华和素养。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一件事情,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开着私家车的时候,看到前面行走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正在像乌龟一样爬行,肯定是一直不停地摁着喇叭,心里非常地不满,嫌弃对方行走得太慢了。假设有一天自己骑着自行车或者是正在散着步过马路,看到旁边的汽车不耐烦地摁喇叭的时候,肯定会起逆反心理,有的脾气不好的就跟司机打了起来,嫌弃司机对自己态度不好。就是因为自己站的立场不同,所以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也就不相同了。给孩子起名和给亭子起名实际上是一样的,看你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简单的说法,就是给对孩子有什么希望或者是触景生情等,根据这个来给孩子或者是亭子等起一个名字。以前有的人因为文化素质不高,就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狗剩或狗蛋等,真的是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只能自嘲为孩子好养活来安慰自己,但是让孩子的名字成了一个永久的笑料。多少有点文化的人,其实最简单的就是从古代的诗词中挑选一句流传甚广的一段词语或诗歌,从中间里截取两个字或者是单个字给孩子或者是亭子起名。这是最懒的方法,同时也能显得自己有文化。
11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