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矢joo
辩论式历史活动课设计与反思一、与信息技术的联系 资料的搜集:辩论式历史活动课一般只针对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最多10天,短时间内要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还要筛选、加工、创新,单靠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显然是落后的;对有升学压力的中学生来讲,实地考察更是困难重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为历史研究性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学生在轻点鼠标的过程中已经站在前人,甚至是史学大家的“肩上”。 二、 如何体现网络的作用 课堂辩论的手段:辩论过程中,学生的网页要广播到每一台微机,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活动课网页上的“超级链接”浏览;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课网页的“留言簿”栏目中对本次辩论的主题和各位辩手进行评价;辩论主席能控制整个教室内的每一台机器,能广播任何人的精彩的留言。 成果交流的桥梁:学生精彩的辩论、小论文和活动感想,以及学生制作的网页、搜集的精华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活动课结束后,有些成果可以链接到学校主页上,在校园网上展示、交流。 三、 活动课的设计 选题:针对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时间安排:7~10天。 人员分工:设辩论主席1人,留下若干自由辩手后,每班平均分成8组,指定或自主推荐负责人。 小组讨论:8个小组自由安排组内讨论时间,要有辩论记录;每组自主推荐一名优秀选手参加班级辩论。 课堂辩论:主席主持,正、反方个4人参加辩论。指导教师负责组织专家、同学科老师组成评委对各位辩手、整个活动课进行综合评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指导。 网页制作:针对每次活动课的主题制作相关的网页,链接相关的资料,集合学生的成果。 论文撰写:每一个学生撰写活动的心得体会和小论文。 评价与交流:专家评价、总结经验,完成对每次辩论式历史活动课的结题。优秀的学习成果要积极的向有关研究部门推荐。四、学生活动与课型描述 第一阶段:班内分工、信息资料的搜集、筛选 各班的历史科代表负责分工、选派组长、安排协调员;正方四组人员如下:每组5人,组长一人,正方协调员一人;反方四组人员如下:每组5人,组长一人,反方协调员一人;自由人若干名,自主选择参加正方、反方阵营,甚至可以准备两方的资料。参加人员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和资料室自主搜集资料、自主加工整理,选择自己认为对主题最有用的信息。为组内讨论和撰写小论文做准备。 第二阶段:分组讨论和优秀选手的选拔、信息资料的再加工 分组讨论: 指导教师要抽查各组的进度、审查学生小论文初稿和学生搜集的资料他的科学性、实用性。 各小组利用研究性学习时间,组长自主安排本组内的讨论,邀请指导老师参加,每组选拔一名优秀选手参加班级辩论会。 优秀选手的选拔: 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可让班级的宣传委员或有主持经验的同学担任主席。人员分配:主席一人,正方四人,反方四人,自由辩手若干名(人数多少不受限制)。 第三阶段:成果⑴——网页制作 班级辩论会人员安排好后,立即着手制作本次活动课的网页。以 “如何评价拿破仑”活动课为例,网页内容有:主题(红与黑),我们的讨论,教师总结,拿破仑的基本资料(如文学作品中的拿破仑、经典战役、拿破仑的军事思想、拿破仑大事纪年和流放岁月等),历史人物今日新看,历史上名家的看法(如拜仑的拿破仑颂、梅特涅论拿破仑等),相关链接(如法国大革命、反法同盟、拿坡的亲人、拿破仑的元帅们、拿破仑时代的文学、艺术、教育和建筑等),留言簿,基础知识测试等。 第四阶段:成果⑵——课堂辩论 技术支持: 多媒体教室(宽带网支持),每人一台联网的微机。 辩论模式: 按从1~3的顺序先陈述辩手自己的观点。 双方辩手和班级的自由辩手之间自由辩论。 四辩总结自己一方的观点。 指导教师组织评委(学校主管教科研的领导、专家同学科的老师),其他班级的观摩者若干。 主席安排:专家评课,领导评课,指导教师总结,评选出最佳辩手。第五阶段:成果⑶——小论文、活动感受 每次活动课后学生都要积极撰写小论文和活动感受,一般情况下,8位辩手的文章都比较有特色,其他同学都要撰写,指导教师收集起来组织专家评比,颁发证书或奖品,鼓励更多的同学参加。 第六阶段:推荐成果、链接到校园网 论文交流:年级交流,校园网上交流,向刊物推荐。 网页展示:经过学校审查后,将学生制作的网页链接到校园网。 教师撰写总结:活动课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撰写经验总结,供全校教师交流。 
历史的长空以正确平和的心态对待历史我国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改变我历史观的话:所谓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和弱点,一切言委卸于古人。这句话是我学习历史的基础与前提,成为我学习历史的指导思想。古代史的繁盛与近代史衰落的巨大反差,让我们一度那段历史里的人和事迸发强烈的愤慨。但是这句话改变我历史观的话让我认识到了我们在学习那段历史时偏激的态度。它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以一种平常心对待历史,应以一种正确平和的态度学习那段屈辱的历史。一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曾这样说:“我们要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这种平和的心态是对历史的最好诠释。这种态度不是不爱国,而是要让这些惨痛屈辱的历史从绊脚石蜕变为我们今后路上的垫脚石。偏激的仇恨态度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会产生阻碍作用,太多的主观因素干扰,会让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用平和的心态看历史对它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透彻,对它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当今社会下的我们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历史,而应该以平视乃至仰视历史。不只是对历史,在当今社会也同样如此。北外大学美国研究室主任梅任毅曾说:我们要避免的是在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种“大国心态”对待历史我们也不应有“大国心态”,不要以为我们站在了历史的最高峰,这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从多个角度品味历史易中天说历史人物皆有三个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而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会读到各种版本的作品。如:正史、野史、各种各样的文献让历史真相更为难以探求。所以在学习历史时,我们的思想更不能单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观点看历史、品历史、悟历史。例如:李鸿章,他被公认为是卖国贼。这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的。但我们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的话,就不免会对那一系列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产生自己的主观看法。如果站在他自身的角度来看,或许为他的无奈发出感叹。而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则可以发现他身上的哪些品质,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而哪些做法需要我们引以为戒。我们还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我们在他的处境下,我们如何做更为妥当。这不仅是学习、回顾历史,也是预习、讲述人生。从多个角度品味历史,会得到对历史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还会得到我们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启示。树立自己的历史观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生活中的困惑,往往可以通过读史来解答。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可以让你深入透彻的理解历史,可以让你感悟到属于自己的历史思想,它会成为你学习历史道路上的一个路标,会成为学习历史的一块基石。树立你自己的历史观,以历史观影响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让你受益无穷。对历史,我们应有来自自我的主观看法,也要有对它客观的评价,让我们站在山脚下,平静地仰望那历史的天空。
你想写什么主题的论文你就直接去汉斯出版社的官网上检索就行啦,通过关键词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