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33

xq_computer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杨振宁的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yhandyou

已采纳
在天文学和教育学有杰出贡献,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杨振宁1977年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杨振宁回国后对祖国老化的物理学教育科研体系进行了整理,并参与新一代国产核电站研究建造,为中国绿色安全能源做出很大贡献。杨振宁—米尔斯方程是非阿贝尔量子场论的基础,使中国人对同位旋相互作用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和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及麦克斯韦方程有同等重要意义。他的规范对称场论和构建的标准模型理论让中国人对自然有了更深刻认识

关于杨振宁的论文

344 评论(11)

刘杰striver

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博士,我觉得那个研究成果就是原子弹的构造原始中心。
256 评论(13)

BALOs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第一位访华的中国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相互了解;他为中美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是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1955年,他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的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1986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博文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理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提出了Young Baxter方程,为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科学成就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做出了广泛的贡献,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他在理论结构和现象学分析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他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强烈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及深远的视野。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当时的谜题,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夏天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杨振宁是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著名学者。回国后,他为推动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技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此外,杨振宁还推动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级学术研究中心。
111 评论(15)

城堡树白旗

杨振宁1977年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杨振宁回国后对祖国老化的物理学教育科研体系进行了整理,并参与新一代国产核电站研究建造,为中国绿色安全能源做出很大贡献。
264 评论(9)

grcai

一、他的理论他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 可是比诺贝尔奖更牛的理论,这是可以让他排在世界前五的成就,他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可能会有一部分人说他是美国人,所获得的诺奖不是对中国的贡献,而是对美国的贡献,这可就大错特错了,1957年杨振宁可是如假包换的中国人。二、他推进中美建交杨振宁先生在中美还没有正常建交前的1971年以巨大的勇气以诺奖科学家的身份率先访华,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为中美建交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后来的岁月中,他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三、他对中国科研的贡献杨振宁先生为中国协助或者直接建立一流物理实验室60余座,为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2亿美金的科研经费。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三十多篇冷原子、凝聚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为我国在世界科学界争得了巨大的荣誉。据朱邦芬院士在南开大学讲: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他1997年亲自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变卖掉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豪华住宅,向清华大学捐了100万美元。在清华大学他设立了“杨振宁讲座”“杨振宁基金会”“杨振宁奖学金”,并亲自担任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基金会主席。扩展资料: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杨振宁
10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