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1

hoooohe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曹雪芹与红楼梦论文摘要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unee955

已采纳
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

曹雪芹与红楼梦论文摘要怎么写

178 评论(10)

冷茶

曹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音同“沾”),字梦阮,号雪芹, 曹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一说辽宁铁岭,一说辽宁辽阳),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高祖因随清兵入关有功得受官职。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家也因此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寅接驾,并以织造府为行宫。《红楼梦》中提到江南的甄家“独他们家接驾四次”暗示的正是这一宠信。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但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和二十九(1764年)年两种说法)(曹雪芹逝于1763年见甲戌本脂砚斋甲午泪笔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由于至今尚末清楚的原因,曹雪芹的红楼梦只留下前八十回, 也有人说,曹雪芹也写了后二十八,但是高庙(乾隆)不让它出世,所以,就把曹雪芹写的后二十八毁了,让高鹗代写并把全书定位一百二十回。现存最早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的,但只有不连续的16回。后来又发现了若干手抄本,较重要的如乾隆庚辰年(1760)抄本,今存78回。这些手抄本都题名《石头记》,并且有署名 “脂砚斋”等人的许多评语,所以又被称为“脂评本”,简称脂本。脂本何以出现并流传,尚有争议。 资料来源: 希望采纳
98 评论(11)

上山打狐狸

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书中不可思议的出现了两个“宝玉”:贾宝玉和甄宝玉。这两个宝玉不但相貌酷似,而且从小性情亦十分相同,“一味的诚实,从小儿只管和那些姐妹们在一处玩”,更为奇怪的是,都做过一个谒访“太虚幻境”的梦。其中贾宝玉系书中主人公,甄宝玉在与贾宝玉会见之前,书中皆是虚写,似是无关紧要,只是在《红楼梦》最后结局才出场和贾宝玉见过一面,且话不投机,两人貌似神离,一个出家当了和尚,一个考中举人走向仕途生涯。 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曹雪芹是出自什么本意呢?我认为:贾宝玉即“假宝玉”,甄宝玉即“真宝玉”,“真假宝玉”凸显曹雪芹思想深处的激烈斗争,是他对濒于崩溃的世家显族前途的探索,是摆在处于十字路口的一条左右为难的桥梁,是他如何应对败落家族前途的两个影子。 众所周知,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那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与《红楼梦》里贾宝玉的生活如出一辙。贾宝玉和甄宝玉的少年时期即是曹雪芹的美好童年。曹雪芹写《红楼梦》,一般善用谐音寓意,如甄士隐即“真事隐”,甄英莲即“真应怜”,霍启即“祸起”,元、迎、探、惜即为“原应叹息”,照此推理,若宝玉即曹雪芹本人的化身的话,贾宝玉即“假宝玉”,甄宝玉即“真宝玉”。而“真宝玉”才是曹雪芹骨子里的真思想,是他梦中所盼,虽然他总觉得这是他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和荣宁两府的遭遇一样,曹雪芹家败落于雍正五年(1727),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他的家庭居处屡迁,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贫民百姓的沧桑之变,使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在《红楼梦》一书中,以自家生活素材为基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经线,纵向剖析了造成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同时,以贾府的兴衰为纬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间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横向展示了由众多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由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力抨击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展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但曹雪芹又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没落地主官僚,并没有掌握强大的无产阶级思想武器,他虽明知封建社会必会崩溃败落,讨厌封建制度的腐朽,但如何拯救社会他是没有办法的。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一个不成熟的思想家,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家庭没有也不可能掌握先进的思想武器与封建制度作斗争,想像让他参加革命党走上什么“辛亥革命”的道路是不可能的。面对封建社会的日薄西山,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逃避,即“假宝玉”出家走的路,这条路在曹雪芹内心里是不愿走的,象阿Q所想的一样,“我的祖先比你们风光多了”,曹雪芹也是很留恋童年时期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只要有一点可能,他就会重入仕途,再振家风,这就是“真宝玉”走的路,改掉过去的纨绔子弟习气,走寒门学子科举入仕之路。红楼梦中贾赦大罪被赦,贾珍贾政重获宁国公荣国公世袭,“真假宝玉”都考中举人,乃至将来的“兰桂齐芳”,何尝不是曹雪芹心中所想呢? 所以甄宝玉这个形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曹雪芹刻意塑造的,虽然他只在红楼梦大结局时出场一次,但他反映的“真假宝玉”的最后对话恰是曹雪芹内心深处的思想交锋,是曹雪芹最后一次寻求对自我的审视:是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呢?还是为情出家盾入佛门,为情死,为情化灰、化烟呢?曹雪芹摆出了两条道路,让世间凡夫自己去做意味深长的猜想了。人生的追求,还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象范伟在广告中说的“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贾家的兴盛是归功于贾家老祖宗的武功,可吃老本能吃几代呢?贾家目前的承袭爵位的是贾珍和贾赦,你看书里面对他俩有什么好的描写,无非吃喝玩乐,败家而已。而且,他们还交通外官,聚众赌博,放高利贷(贾赦之媳王熙凤),所以,闹的也太不堪了,皇帝不治他们的罪治谁的?关于这一点,高鹗是看的很准的,写的也不错,基本能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其次,目前撑贾府门面的是贾政之长女贾元春,被皇帝宠幸,封凤藻宫尚书,也就是贵妃娘娘,之后,红楼梦里才写到,贾政才能够得到重用,不再只任闲差,先后任工部侍郎、外放学政等实差,如果按红楼梦第5回所写的,贾元春娘娘早死的话,贾家的繁荣又能持续多久呢?中国人不是早有名言嘛,人一走茶就凉啊。没碰到事情便罢,碰到事情,皇帝老儿就把脸一变,翻脸不认人了。 第三,你看红楼梦中贾家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呢?以贾珍为首的宁国府就别提了,不仅自己闹的门风不好听,连薛蟠等亲戚都给带累的比以前更坏了;至于荣国府,贾琏也不过是贾珍一路人物,贾宝玉又一味的风花雪月,厌恶读书上进,贾环是庶出,不被人瞧的起,而且为人猥琐不堪,贾兰又年纪太小,一时半刻是接不上班的,所以,贾家后继乏人,如何能兴旺的了呢。 所以,贾家的衰败是必然的,更不用提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是在清乾隆年间,正是封建制度由兴盛转变为衰败的转折点,有先见之明的曹雪芹老先生正是看到了封建大家族比如贾家的由兴转衰的必由之路。至于由什么事件作导火索引发了贾家的巨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22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