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幽谷22
高中音乐鉴赏课之我见 音乐鉴赏课更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听”是一种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要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对音乐的欣赏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而应该深入到乐曲的音响结构及各种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真正地听懂音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地听。多听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双耳不仅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还要具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这一能力与生俱来,反复地听,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接触音乐的机会,我们的音乐听觉就会得到发展。同时,音乐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构成音乐作品的那些音响瞬间即逝,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先后展现给我们的听觉。多听,大脑中的记忆就会把听觉中的印象慢慢综合起来。听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乐的记忆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进步。 现在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我们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的听觉的感受领域,是提高和完善我们音乐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鉴赏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去实践获得真知。所以,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只不过起着引导作用。记得前些年,社会上流行的低浅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流行音乐,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有能力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学生就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的。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因而学会这些,只有通过音乐欣赏课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泉映月》篇: 我想我一定是以前听过,或者是看过阿炳相关的资料。不然,怎么是那么的熟悉又那么的漫长。仿佛是在等待,等待着一种结束。又或在等待另一种开始。 乐声时而高潮,时而低缓,时而不安,时而平静,时而躁动,时而阴柔,还是一抹转瞬即逝的欢愉,就好像是在听隔壁大婶讲述着诉不尽的人间悲喜事。乐声的每一次抑扬,眼里仿若顾盼到的每处角落,都埋藏了鸟语花香般的希望。 若评二泉映月,不能不说到阿炳啦。在找这方面的资料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阿炳若不瞎,绝创作不出这样流传于世的作品。从某种角度来说,此话不无道理。但是什么叫做瞎呢?如果仅仅从视觉去讲,阿炳是瞎了。但是他心如明镜,他是用心来看世界。视觉上的不见使他看不到浮世的喧嚣,使他没有了欲求,在黑暗中,在自己的音乐的世界里翱游。 在他的音乐《二泉映月》中,你听不到喧嚣,你也听不到欲求。你只能听到一种东西流入心田,之后就是一种感动,莫名的感动。在喧嚣的人世间,从来没有真正的去听自己的心声。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这样随波逐流。好像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也应该是这样的。没有想过,什么都没有想过。 音乐是能够缔造灵魂,是心灵的写真和绿洲。卖艺求生,是坦荡的,这时的音乐是他谋生的工具,也是唯一依赖的心和魂。是音乐强撑着活下去的信念。是音乐保持着那在漆黑世界里仍能洞察一切的听觉判断力。在阿炳的心中,有此足够,不再需要呼喊,不再需要狂奔和叫嚣,只需有一种静若山泉的流淌,和着一种神来般的力量,持续扩散着,源源不息。 音乐也能够唤醒灵魂的。人来到世上一定都在追求什么的?爱情?亲情?还是那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功名利禄?好像样样都有。从来没有静下来仔细想一想:自己倒底要什么?也从来没有想过大学生活原本可以不这样?旷课,抽烟,睡觉,上网。 我基本上没有听过什么阿炳的作品。但知道在这首曲中他选择了沉默和寂静。他本是属于那个混乱的时代,没入浪尖便被卷洒下来的人,他本应该像已知的那个时代的人一样的。但他却还苦苦挣扎着,只是想透那么一口气,在他的音乐中。却不知刻化了中华音乐之魂。 相比之下,审时度势的现代人却很难去体味阿炳心中的那份“静”,不是理解力不够,也不是缺乏勇气和信心,而是迫于另一种无奈,生活压力与情绪浮躁。怎么能不浮躁呢? 为了充分的理解其中的感情,在夜里,一遍一遍的去聆听,仿佛看到:在静默的夜,在卖艺的摊儿,在不知多少回的往返穿梭于街巷的反复弹拉中,人们仿佛听到了从幽远的湖那边传来的泣血的低吟。黑黢黢的忽泛着波光的湖面,离奇诡谲,湖面上飘荡着的故事是无意识的、不惊扰人的倾诉,似梦非梦,亦寐亦醒。原来在这个世上,可以什么都不要啊。只要实实在在的活着,用心去感受着。 我知道我是不能完全去理解这弦上的感情。他的弦上奏出的乐曲是清晰地印刻了他的一生,几乎能代表一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无声无息地用颤抖的弦音,摸索着双手,见证了一切,印刻了一切,包括他自己。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却是平静的,并且随着岁月的消逝,最后终会归于平静,直至人们省去了繁华,掠去了浮躁,隐没了绚烂,淡化了苦难。 我想我是能明白他的感情的:倾听是畅快的,融入进去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的流畅婉转,意境深邃 乐曲中,不但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在这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旋律中,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豁达,对生命的淡知。 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想《第九交响曲》是音乐大师贝多芬晚年的巅峰之作。直到今天每当我们聆听到那耳熟能详的第四乐章(欢乐颂)时,依然深深地被气势恢宏的音乐所打动,同时也臣服于音乐中所透露出的大师那崇尚人性自由的道德观。 贝多芬所处的17-18世纪交替的年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反革命复辟的拉锯的时代。英雄主义的理想和追求自由解放的道德标准,贯穿了大师以及他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其中《第三交响曲》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大师对英雄的无限敬仰;《第五交响曲》不屈不挠的叙述着大师对命运的奋力抗争;《第九交响曲》挥洒自如的描绘了大师对自由的美好憧憬。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度欣赏大师的非凡之作《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吧。 《第九交响曲》的前三乐章,大师通过突显大调凌驾于小调的技巧,表达了较《第五交响曲》更为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的奋斗历程(人性被压抑,强烈的要求自由解放)。第四乐章,大师则史无前例的把交响曲转变成哲学法典与个人抒怀(席勒的《欢乐颂》几乎就代表贝多芬自身的道德观),进而从理想化的自我层次升华为拥抱全人类。 《欢乐颂》以一段戏剧性的叙奏为前导,先逐一召唤前面三个乐章的重要主题,然后新的主题登场,先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在以整个管弦乐团宣示。突然男中音独唱者大声劝诫“噢,朋友们,别发出这种声音!”,好像在宣称:虽然管弦乐对此主题的诠释很美,但仍嫌不够。他开始以新的旋律唱出席勒的词句,合唱随即加入。 这个著名的主题,节奏很平凡,是那种妇孺皆知的曲调,或许这就是大师的暗示:最崇高美好的事物往往出现在最平常的地方(这也是后人无法超越《第九交响曲》的原因所在)。在贝多芬心目中,普遍的人性最重要;最高的道德真理——拥抱兄弟情谊的快乐、对造物者的敬畏——都要以普遍的人性为基础,才有意义。为此大师在这里有意安排了男高音独唱的进行曲,并以土耳其乐器作强烈的伴奏,演绎出为理想勇往直前的英雄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师在《欢乐颂》那欢欣鼓舞的终曲里,把管弦乐团里所有乐器和人声揉合在一起,化为一片对人性自由解放、世界大同博爱的赞美呼声,把整个第四乐章,乃至《第九交响曲》推向极致,推向欢乐的海洋!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至今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中,《十面埋伏》都是最受欢迎的琵琶曲之一。1997年,我国为迎接香港回归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大型文艺晚会《回归颂》,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就在晚会中演奏了这首琵琶曲的选段,展示了这首古典的不朽的魅力。 琵琶曲分为两个大类,即文曲与武曲。这主要是按照精神气质上的区别来划分的,类似阳刚之美与奶柔之美之分。《十面》属于武曲代表性作品。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最早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于华秋苹(江苏无锡人)编的《琵琶谱》卷上,标题为《十面》,标为直隶王君锡传谱,全曲共分十三段,各段前均有小标题: (1)开门放炮 (2)吹打 (3)点将 (4)排阵 (5)埋伏 (6)小战 (7)呐喊 (8)大战 (9)败阵 (10) 乌江 (11)争功 (12)凯歌 (13)回营 李方园编订的,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分为十八段。现在流行 的各派所传《十面埋伏》谱本分段不一,少则九段,多至二十四段。但不论段数多少,其音乐内容大致相同。 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现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