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rongguo
庄子何其人 注:对于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的十讲,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十个作文话题,从中思索汲取有益的写作营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 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2月22日: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2月23日: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2月24日: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 2月25日: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 2月26日: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2月27日: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 我看庄子 只说秋水二段 看过《秋水》的第一段是在高一的语文课本里,当时只读了一段,因为课本只节选了一段。如今,欲雨未雨的中午,我续读《秋水》二段。 说实话,在我眼里秋水很美,光看“秋水”两字便可知,更不用说文章里有我喜爱的诸神——河伯,海神。其实与水有关联的,我都喜欢;不仅喜欢“烟雨江南”,“秋水绵连”,“江河浩瀚”,“雪逝冰消”;也喜欢“破屋漏雨”,“南水北调”,“丽水”,“四川”。对水的喜爱已然忘乎所以,有时极致疯狂——在某个倾盆大雨抑或说瓢泼大雨的日子里,拉上个会说话的人就往雨中“漫步”。不仅“漫步”,还一吐心中对雨水的“情思”,吐到天晕地暗,吐到声丝力竭。于是有人惊叹,爱水如斯,难啊!于是有人反诘:你真的爱水吗?…… 我真爱水吗?《庄子》将此道理含笑娓娓道来:“……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生活中的我,确实如此,自夸爱水如是如是,到处宣扬,惟恐天下有人不知;自夸嗜书中命,自称淡泊书生,自比庄子、陶潜……其实自比于他人而告之于人,便也是自夸;非旦自夸且又轻视他人“这般庸俗”之人,乃是真正的俗人,相比于河伯之寡闻鲜见,“伯夷让国取名”,“孔子游谈以显渊博”,更加自夸更加庸俗。 我爱水吗?《庄子》说,我不爱。我想,我爱的不是“水”,而是“水”这个名词以及形容词吧。 有惑不解 《庄子-山木》里有载:“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若夫徒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在此,庄子明确:要免于累患,不可偏执一方,应随顺自然。 又,《庄子-秋水》有云:“庄子持竿不顾。……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一前一后的言论,在我看来,有些许漏洞。想要免于累患,所以不可偏执一方,不可固执,要随顺自然;而楚王执意请庄子出山,此时的庄子却执意曳尾于涂。所以唯一可能的是,庄子不想免于累患,或庄子不怕累患。既然不怕累患,又为何放着能救济楚人的相位而不坐?所以惟一可能的是,他在两种累患当中更惧怕坐相位之患。且庄子主张“无为”,而却执意曳尾于涂即是“有为”。就好比,有人说:“我一直在保持着沉默。” 对庄子了解甚少,不知是否真如我想? 幸福的死亡 《庄子-外物》里有一段“假粟于监河侯”的故事,读了非常喜欢。监河侯不肯假粟于庄子,于是故意说“等我收入到封地的税金,就借你三百金”。庄子听罢,“忿然作色”。 我要是庄子,既然已经猜到监河侯故意推托不借,也会以微笑报之。至少监河侯没有说出一句冷冰冰的话直刺人心,而以谎言掩盖自己的真心、本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经历这样“美丽”的谎言,而且我并不知情。但我事后却感激那些谎言的制造者,因为他们没有当着我的面,面露凶相并拿着把锃亮的匕首“杀害”我;而是待我转过身带着对谎言深信不疑并着甜蜜的微笑行走时,暗暗地给了我一刀,让我幸福地“死去”。 如果说谎言必然,“死亡”必然,那么我只愿接受后者。我不是一个不怕受伤的人,只是我在选择在我不得不受伤时,我所能接受的受骗方式。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美好的故事,也有很多丑陋的真相。活在当下,犹其在尔虞诈、金钱利益至上的当下,每天每夜,谁不是在经历这些故事,而又恍悟这些真相?左心房的伤刚结痂,右心房已然殷殷滴血。无法改变现实,只希冀受伤的间隔能否拉长? 所以庄子本应感到满足,虽已受了愚弄,心灵却没有淌血,反而让他讨回了口气。要是庄子是今天的庄子,不知他能忿然作色几回? 
在中国,对人性的考察,台湾著名人性研究者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这样认为:“人性论史以人格为中心的探讨。人性论中所出现的抽象名词,不是一推理为根据,而是以先哲们在自己生命、生活中所体验的为依据。”儒家由道德法则性之天,向下落实则形成的人性论,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由于宗教的坠落,天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老子思想最大贡献在于对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荡涤得一干二净,出现了由合理思想所构成的形而上的宇宙论。其动机并不是建立宇宙论,而是由人生的要求,向上推求,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道家的天,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道家的宇宙论,实际是道家的人性论。道家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安防在宇宙根源的处所,要求与其一致。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又道而来的人生态度,也只是柔弱虚静的人生,决不同于辩证法下带有强烈战斗意味的人生。 致虚极,守静笃。守静笃的静,老子自己的解释是“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根”指的既是“一”、母、朴、玄德,不为欲所烦扰曰静,从欲中超脱出来,回到生所自来的德,即是归根,所以归根曰静。人何以不能归根,只是因人之有欲,守静笃,乃是由寡欲而至于无欲。老子所主张的无欲,并不是否定人生理自然的欲望,而是反对把心知作用加到自然欲望里面去,因而发生营谋、竞逐的情形。自化、自正、自朴,即是自然的意思,用在政治上,实际等于今日之所谓自治。 1、老子的宇宙论,是为了建立人生行为、态度的范围所构造、建立起来的。是由下向上的外在连接。庄子的宇宙论意义,渐向下落,向内收,而主要成为人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的意味,特别显得浓厚。由上向下,由外向内,这几乎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半性格。中国思想的发展,是彻底以人为中心,总是要把一切东西消纳到人的身上,再从人的身上,向外向上展开。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22 2、老子的目的是要从变动中找出一个常道来。做人身安全的立足点,对于变,常常是采取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方法。变是在某一状态发展到高峰时的必然结果。于是老子总是从高峰向后退,以预防随高峰的颠坠而颠坠。庄子便感到一切都在变,无时无刻不在变,这即他所说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乃“质的”与我为一,他不言泛爱万物,但自然与万物同其呼吸,虽欲不爱而不可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分为知与情。知属心。在庄子看来,知为心的特性,心的本性是虚是静,与道、德合体。但由外物所引而离开了心原来的位置,逐外物去奔驰,惹是招非,反而淹没了它的本性,此时的人心,才是可怕的。庄子并不主张与物隔绝,而只是要心不随物转,以致生出是非好恶。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是适应于心的本性的虚、静、止。虚是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成见,静是不为物欲情感所扰动,止是心不受引诱而向往奔驰。能虚能静,即能止。所以虚静是道家功夫的总持,也是道家思想的命脉。不论儒家道家,他们都是以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自身为说话对象的。统治阶级不待说,每一知识分子,都是以成见之知,与对外物的欲望,裹胁在一起,以塑造成自私、自困、互相窥伺、互相夺取的人生、社会。虚静乃是从成见欲望中的一种解放、解脱的功夫,也是解脱以后,心所呈现的一种态度,亦即是人生所到达的精神境界。 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庄子反对一般的所谓知识,主张回到自然。 思想的自由问题。真正的自由,必须建立于平等之上,否则只是少数人的自由。思想上的奴性,常常比现实上的奴性更难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