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晨阳
一、阅读的策略 我们主张语文课是书声琅琅的课。每一堂课,我们要求都应听到孩子们的高声朗读,无论是悬梁刺股还是囊萤映雪,无论是凿壁偷光还是秉烛夜读,似乎都有他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豪迈激越。没有朗读的课堂是枯燥的、孤寂的、淡薄的、无味的课堂。 我们主张阅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单一粗暴的读书。阅读不是简单的朗读,有时朗声,有时轻吟,有时默念。从参与朗读的对象来说,可以有齐读、对读、三重读、个别与集体交叉读、小组比读、男女赛读。从阅读的方式来说可以有演读、析读、品读、寻读、创读、写读等。从阅读的性质上来说,可以有概括性阅读、搜索性阅读、抒情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表演性阅读、品味性阅读等。 我们主张阅读是一种教学方式,围绕阅读组织教学活动,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读文本,从而领会文本、吃透文本。如执教《三峡之秋》,设计了概括性阅读、搜索性阅读、抒情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精髓。 二、板块的策略 为了展示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我们向全市展示了四种文体的教学案例。四种案例有一个共性,就是把课堂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如《乡愁》,整堂课分为:品读、析读、改读、创读、赏读五个板块。《三峡之秋》分为:美文美说、美文美写、美文美读、美文美改四个板块。但板块之间不能生硬拼凑,应该是有机组合;板块设置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是随缘而生;板块之间不能胡乱排列,应该由浅人深;板块名称不能枯燥陈旧,应该具有语文味。 三、目标的策略 我们主张语文课堂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是达到优化效果的重要途径。没有目标就等于铜匠的担子挑到哪里就响到哪里,很可能落入语文教学目标虚无的圈子,确有“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嫌疑。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就没有明确的教学重点,长此以往,也就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跟着感觉走,放任自流,随遇而安,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课堂目标的自动生成,并不反对要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所谓课堂自动生成或者是学生质疑问难都临时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你的这堂课是有教学目标的。我们当然注意到并不是每堂课都有即兴目标,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疑问当作教学目标,因为有不少比例的学生问题偏离了文本,或者不适宜在课堂解决。因此,教者课前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上的生成目标通过教学机智有机变成你的教学目标,或者融合、或者深化、或者延伸…… 四、文本中心的策略 当今世界,阅读的各种主义泛滥,建构主义、解构主义、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虚无中心论等,我们对眼花缭乱的主义、中心感到无所适从,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一定对我有用,因此抱着老祖宗的黄历书不放,以不变应万变,读我们的课本总是不会错的。因此确立文本中心论,抛弃“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教条,坚信一千个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总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个哈姆雷特,可能只是眼睛大小不一而已,确定“不教”的前提是“教好教材”。 五、阅读批注的策略 课外阅读必不可少,为了扩大眼界、丰富情感、增加语汇、提高能力,我们有计划开展课外阅读。如何开展阅读,课题组通过探索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批注方法:概括法,对文章或文段做内容的概括,记叙文要求概括的主要事情、人物性格、作者的情感;议论文要求概括的中心论点以及分论点;说明文要求概括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散文要求概括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感受法,抒写读者的感触、感悟。其感受的触发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也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中心、材料等方面着眼。它强调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心灵沟通,做到身临其境,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甘苦,真正达到读懂文章读透文章的境地,达到心灵的共鸣。不仅如此,有的还要求读者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悟,总结人生的哲学道理;联想法,由这一件事想到那一件事、由此物到彼物,人与人、景与景等同类之间的联想,此类联想,我把它称为相似联想;另一类联想是由景及人,睹物思人,由事及人或由人及事、由物及事等的联想,它不是相类联想,而是相关联想。其出发点是一物一事一人一景,引发与此物此事此人此景相关联的人物景事。想象法,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可见想象对于主观个人来讲,是一种创新,是对文本的留白做补充、延伸、拓展。其它还有评价法、质疑法,拟题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收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六、研究题型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不应付考试是不可能的,这是痴人说梦。考试是无法绕开的必经之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残酷乃至残忍的应试,我们不得不直面正视。为了提高效率、提升成绩,我们对中考题型做细致分析,探讨出如下题型,并归纳了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如何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与作用、如何理解关键段落的作用、如何解答概括提炼型试题、如何解答联想型试题、如何解答想象型试题、如何解答探究型试题、如何解答发表见解型试题、如何评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如何品味句子型试题等。通过方法讲解、例题演练、实战巩固等步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当今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准确而迅速的接受大量信息,经过辨析、判断,并及时作出反馈,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益的提高便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了。同时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给予更严峻的考验。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阅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导,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达到教师想要的预期效果。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陋室铭》是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名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铭文的特点读出它的音乐美,也可以从它写作方面体会托物言志的技巧美,还可以从内容上领悟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思想美。总之,目的性一明确,就能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使同一学生在每次阅读时都有新的不同感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二、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 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4、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