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8

liuyanche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大学生手机上瘾论文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农村混058

已采纳
手机的使用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手机的普及给大学生带来了方便,同学们随时体验着现代科技的快捷。手机能实现人们随时随地的沟通联络,短信更是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而这方面功能在大学群体中反映格外突出,随着手机QQ、手机微博、手机新闻等功能的拓展开发,手机文化正不断地向主流文化过渡。同时,大学生使用手机能开拓视野,通过随时随地的接收新闻,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动态。总之,手机媒体给大学生一个能快速便捷的开拓视野的平台。然而,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必然存在两面性,正面表现为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扩充交际圈等如上方面,而负面影响则表现在身体危害及心理危害两个大方面,而对日常行为的影响也是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负面影响和危害。 1.过度使用手机的身体危害 手机通过信号基站接受和发送无线电波,即是我们常说的手机辐射,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辐射信号会被人体所吸收,因此手机辐射很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手机基站附近辐射集中,麻雀的数量相对较少,这似乎更能说明以上猜想。为了证实这种猜测,澳大利亚某研究院于1997年进行了一项实验,将容易患上淋巴癌的白鼠暴漏于手机辐射下约l8个月,结果发现,癌细胞生长的速度增长了两倍。基于各项试验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将手t4t~t]人“可能致癌名单”中。手机辐射的能量通过一种短暂义突然的刺激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参与调查的约13%的同学表示,曾因过度使用手机(通话、网上聊天、阅读小说)导致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甚至引发失眠症。某些山寨手机生产商更是一味提高机体功率,导致其辐射量是一般手机的50倍之多,这对作为山寨手机主要消费群体之一的大学生的想而知。 2.过度使用手机的心理危害 (1)手机成瘾及戒断反应。 1)手机成瘾。手机成瘾属于行为成瘾,主要包括以下Jl青况:游戏娱乐方面。从手机普及以来,手机游戏已由最初的文字类、短信类游戏发展为JAvA游戏,一直发展至现在的N—GAGE游戏,手机游戏的质量和可玩性一直在攀升,有人为了取得高分,甚至没日没夜的进行游戏。沟通交流方面。手机的普及满足了J人们随时随地联络的需求,发送短信也能解决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尴尬,从而方便 人们交往。但正因为这种功能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甚至成瘾。手机携带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方面的症状,反映在手机携带强迫症上,主要表现为长时间没有接到电话或短信,就会焦虑不安;若忘记携带手机,则会心神不宁,担心漏掉他人的联系;时刻都会关注手机是否携带,是否丢失。 2)戒断反应。戒断反应是指停止或减少使用某种药物时,机体自身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跳,一般症状表现为与使用药物时所产生的效力相反的症状,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症候群。由于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多使用,很多人对于手机产生了不可自拔的依赖心理,一旦生活中离开了手机,马上会产生类似于戒断反应的心理症状。英国专家曾进行一项实验,对若干大学生进行24dx时的无媒体体验,实验过程中,有数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不安,但只要再次接触手机,哪怕只是放进口袋中握住,症状就会大大减轻,心情也很快得到平复。这些状况都与药物依赖所产生的戒断反应极其相似。 (2)手机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1)导致主流意识的减弱。口 主流意识是一个政体的中心,其正确的传播能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然而,随着手机文化的普及,各类信息不加筛选的传播,导致接受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趋向歪曲,并开始对国家、政府、党产生怀疑,某些时候,一有风吹草动甚至就会引起大学生的集体示威游行,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安定。 2)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现在,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在社会转型的风头浪尖形成了许多多元型文化,而手机文化的快速发展在此方面形成了一种负面诱导作用,这些文化与大学生思想的长期碰撞,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动摇,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正常的马列主义教育。 3)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口 手机媒体较为混乱,缺乏严格监管,一些不良信息在以手机为媒介的环境中肆意传播,不加收敛的宣扬着种族宗教、歧视、反动、色情、暴力、虚假等信息,长此以往,点点滴滴的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正常的是非判断能力。 4)削弱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手机虽然是一个以真实身份为基础的交流平台,但与现实交往相比,仍欠缺直接互动,依赖于手机进行交流的大学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手机为原点向外发散讯息,这种状况长时间持续会导致该学生团队意识的淡薄,与他人直接沟通的能力也会减弱。__和谐。 (3)手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不论从外形还是功能方面都在进行着快速的革新,手机更新换代之快超越了其他任何3c产品。作为大学这个特殊的领域,学生与学生间的家庭经济水平与消费能力都处于若干个不同的层次,而所持手机的型号、品牌、功能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形成了贫富学生间的心理反差,由此引发了大学生问的攀比、歧视、嫉妒,甚至诱发校园偷盗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与人间的正常交往。 (3)过度使用手机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 1)手机作弊。基于手机强大的通讯能力及实时信息收发功能,很多大学生将其作为考试作弊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约7%的学生曾利用手机进行作弊,其中4%是受到他人影响或诱惑后天参与作弊。手机作弊现象不但有失考试的公平公正,更会使他人心理失衡,有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因此有可能踏人手机作弊的怪圈,并有意无意的吸引更多人的加入,在大学考场上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2)影响他人休息。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在脱离家长的实时监护进入大学后,在很多方面做不到严格自律,很多学生在临睡前养成了玩手机游戏、手机上网、阅读手机小说等习惯,更有一些学生初尝恋爱的甜蜜,在被窝里毫不节制的煲电话粥,这些行为不论从听觉上,或是视觉上都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休息,也为人际关系埋下了祸患。 3)“半对话”。当一个人进行手机通话时,对于旁人的影响是一种“半对话”效应,即是旁人能接受到的信息仅是通话者的一半,而且话语频率的不规则、语速的时快时慢、语调的时高时低也会造成旁人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扰民”行为。为了证明“半对话”对他人的影响,笔者模仿其他学者的实验进行了_一次模拟,令三名学生佩戴耳机复写在大屏幕上停留约三秒的英语单词,耳机中分别播放两人间对话、电话—方的通话内容、一人独白电话两侧的通话内容,实验发现第一和第三种情况只会略微影响成绩,而第二种情况则严重影响到受试者的发挥。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约19%的学生表示对在自己身边打电话的行为感到反感,认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注意力,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烦躁。 4)不良学术风气的形成 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其快捷、便利的特点使之取代传统媒体,迅速蹿红于大学校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乃大学精神的真谛,也一直是高校所追求的理想和办学的基本理念,其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自觉的学术观念、永恒的道德追求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等方面,而手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精神的达成。网络的虚拟现实和跨界特性为人们自由创造和放飞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容易成为学术不端行为滋生的温床。影响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获取既快捷又方便,过度依赖于新媒体环境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感 这样不仅容易产生学习的惰性,也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抄袭行为,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互联网上信息共享与复制的便捷性,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准备论文的过程中,不是忙于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而是靠着“东拼西凑”、“复制粘贴”来完成,现在大学毕业生论文抄袭现象俨然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从学生到教授到校长,甚至到中科院的院士,从普通高校到最高学府清华、北大,无不涉嫌抄袭案例。 5)不良课堂氛围的形成 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总会贴上一些标语,提醒大学生们上课时不要用手机,或将手机调至静音或者震动状态。而经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可以得知不少大学生仍然在课堂上用手机的频率非常之高,几乎每位同学都会在上课期间掏出手机把玩把玩,也许没有什么事情,也拿出来翻几下屏,再放回口袋里。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听课的效率,也给上课的老师留下了非常不良的印象。事实上,身边的人都在玩手机的话,即使不玩也是会被带动起来,最终导致课堂上几乎没有人认真听讲,而大家都在玩手机。更有甚者在课堂上看视频,听音乐,看小说,完全浪费了大好的课堂学习时间。 6)与人交流和相关体育锻炼的缺失。“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在和你讲话,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是一句网络上很红的话。我们知道,在家庭聚会的时候,幼辈们几乎都会在与长辈交谈的时候玩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长辈看了心里肯定非常不舒服,这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所以很多时候出现了爷爷奶奶为孙子孙女玩手机而生气地夺门而出的事情,老年人是需要爱护和尊重的,若是在和他们聊天讲话的时候老是玩手机,怎么样也说不过去吧。与别人交流也是一样的,一心不能二用,否则一事无成。体育锻炼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手机拿在手里玩着就不想锻炼了,只想坐着或者躺着,慢慢的失去了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学生手机上瘾论文怎么写

133 评论(10)

amyliu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手机成瘾这一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我国学者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等人定义手机成瘾为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韩登亮、齐志斐等把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国外学者Bianchi和Phillips(2005)把在明令禁止使用手机的场合,仍不恰当的使用手机的现象称为“问题性手机使用”    众所周知,科技是把双刃剑。如今手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但手机对大学生的威胁也越来越多。根据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重点实验室学者熊婕、周宗奎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可以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戒断症状。    戒断症状是指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一些大学生表示如果很长时间不使用手机,就会感到十分孤独,更有甚者认为手机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减少,就会觉得失去什么似的。    2、 凸显行为。    凸显行为指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大学生与手机的角色常常主客颠倒,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往往受到手机的牵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会因电话或“微信”等而不能专心听讲,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上。    3、 社交抚慰。    社交抚慰是指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一些年轻人长期使用手机后,丧失了与社会直接接触的能力。随着“微信”等聊天软件的广泛使用,手机的社交替代现象越来越严重。    4、 心境改变。    心境改变是指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一些学生表示,在等人的时候会频繁发消息问对方身在何处,否则就会焦急难耐。他们也十分害怕手机自动关机,当手机不能连接WiFi时会变得十分焦虑,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2、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    1、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外因。    1、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仅局限于接打电话,它逐渐集交友、娱乐、购物、学习和工作等功能于一身,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影响。一方面手机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另一方面,手机也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问题。    2、 外界的关爱减少。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处于青年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孤独体验。然而步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缺少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不适应独自处理问题。此外,大学的班级同学间的交流减少。一些学生就会选择沉迷于手机之中,很少与外界接触。    3、 外界的监管缺失。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校没有对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加以重视,做出相关规定来防范手机成瘾并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而且对教师的考核标准较注重科研成果,易忽视教师的任课情况。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手机的危害性,甚至自身也深陷其中,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2、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内因。    1、 大学生使用手机缺失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许多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荒废学业,主客颠倒。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手机是人类创造的工具,要使其为我们所用,而不能受其牵制。大学生要自己掌控自己的时间,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2、 大学生使用手机缺乏目的性。    一些学生没有理想与抱负,缺少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没有考虑到未来就业的压力,缺乏危机意识,进而荒废自己的大学时光。大多数手机成瘾者往往只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用手机来消磨时光。找到人生目标可以缓解对手机的依赖,使大学生走出虚拟世界,追求人生理想。    3、 大学生使用手机受环境影响。    大学生使用手机存在明显的从众心理。在很多大学课堂上,同学们低头看手机不认真听讲,这逐渐成了一种常态,没有人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从众心理在作怪,要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就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10 评论(9)

lu_fang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1当代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差,好奇心强,容易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明了,每天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而努力学习,到了大学以后,学生学习压力瞬间变小许多,而与此同时他们丧失了目标,丧失了学习压力,当然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并且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往往毫无规划,昏昏噩噩的过着每一天,为了消磨时间而沉迷于手机娱乐,长时间的放松,导致许多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玩手机娱乐的坏习惯,以至于到最后演变为手机成瘾。2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在大学里我们的专业知识是枯燥无味的,而就刚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刚刚摆脱了高中那种魔鬼式的学习训练,他们更想拥有的是轻松、快乐、自由的大学生活。因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厌学的这种心理。
241 评论(12)

秋小刀

一、明确写作目的 撰写一篇出色的研究性报告,首先得明确写作研究报告目的。比如学校将实施一项新校规,即新学期开始时决定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你同意还是不同意?但无论你同意不同意,都不能仅仅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还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支撑你意见的证据,并进行有效的论证,从而说服其他不同意的学生或校规的制定者——校长、执行者——班主任及教师、还有拥护者——其他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就是赋予自己的研究和写作以意义。换句话说,写作研究报告,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作业,更是表达一种意见,改变或拥护一项与你相关的规定或政策。当然,也许你的研究报告还不够完善,但你的研究报告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与你意见相同的人在解决同类难题的时候,提供参考。二、建立对象感如上所言,你所撰写的研究报告,是有明确对象的。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写作时,你不仅要带着对象感写作,还要对对象有足够的了解。建立对象感主要分成三个环节。了解阅读对象在动笔之前,要给读者画个像,预判一下阅读这篇研究报告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根据这些对读者的预判,再决定写作的风格。比如关于禁止使用手机的问题,你是写给其他同学看的,还是写给校长看的,对象不一样,你的写作风格是不一样的。确定题目现在的知识总量太过庞大,由于时间关系,每个研究者只能是关注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如果你设定的题目只有几个字,那几乎可以肯定,这个题目太宽泛了。比如你的题目是“关于学校禁止手机问题”,这个题目就不能表达你的观点;如果换成“禁止手机是对学生自由的侵害”,虽然有了观点,但自由的概念太大,很难论述清楚;如果换成“禁止手机会带来安全隐患”、“禁止手机会妨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如此一来,就将研究限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可以保证自己在短时间内把问题研究清楚,并形成有说服力的文字。给读者一个阅读的理由研究成果写出来是给读者看的,你要给读者一个阅读的理由,这个理由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我正在尝试研究某某某;第二,因为我要找到什么;第三,这么做是为了帮助读者解决什么问题。“我正在研究禁止学生带手机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这是题目;“因为我想找出禁带止手机与学生安全之间的关系”,这是问题;“研究这个题目,可以帮助校长或教师了解,并且设计一个更好的关于学生如何规范手机使用的规定”,这是研究意义。二、论证的要素观点观点必须是明确的,含糊不清的观点会导致含糊不清的论证;还必须要有新意,读者想看能颠覆他认知的新观点;同时,还要有限定范围,说清楚你的观点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理由和论据在提出观点之后,下一步就是对观点加以证明。要把观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上,再把理由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理由,是告诉读者为什么应该接受作者提出的观点。证据,是一个事实,至少当下是一个事实。“学生使用手机会对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是观点;“因为随身带手机,会分散小孩的注意力”,这是理由;“在Kushlev及其同事的研究期间,从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般学生中抽取221名学生,要求他们一个星期内将手机的干扰最大化,将通知音打开,随时携带手机。另一个星期,要求参与者将手机的干扰最小化,将通知音关闭,手机不放在身边。每周结束时,参与者会完成评估注意力不集中和过动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通知音打开时,参与者注意力不集中和过动的水平显著提高。”,这是证据。承认与回应现在观点提出来了,支持观点的理由和证据也有了,最后一步,是承认与回应,就是承认读者的质疑,并且给出回应。还用“携带手机影响注意力”的案例来说。你引用过证据之后,接下来可以说:当然了,携带手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中,可能本身就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是承认,接下来是回应:但是,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学生本有没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他们都更容易被手机里的海量信息吸引,从而影响注意力。所以说,无论学生本身有没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携带手机都会影响注意力。论证的完整流程首先是提出观点,然后把观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上,把理由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这就形成了一个论证。接下来,把这个论证里可能遭到读者质疑的部分拿出来,承认它,并且给出你对这个质疑的看法。这个回应的过程,就又是一个从观点到理由,再到证据的过程。论证的五个要素,形成了一个闭环,一篇严谨的研究报告,就是在这种循环里一点一点完成的。三、避免四种容易被反驳的论据有四种论据最容易被反驳,所以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论据。以经验为基础的论据从过去经验里,观察总结出来的规律,这种规律其实并没有被严格验证过。比如这种说法,“我有一次到朋友家玩儿,忘记带手机了,回来时与父母联系不上,这很可能造成安全问题,在学校也会这样。”,这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论据。最简单的反驳方法就是找一个反例。你可以这么反驳:我有一次去朋友家玩儿,也没有带手机,联系不上父母,就自己回家,这次体验增强了我的独立意识,让父母更加信任我。以权威为基础的论据它的逻辑是:因为某权威的专业能力很强,学术地位很高,所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其实没有权威说什么都是对的这种逻辑,即便是权威,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也要给出合理的论证。比如关于禁止学生带手机,学校必须给出合理的论证。用普遍的文化作为论据所谓普遍文化,就是虽然没什么严谨的证据,但人们普遍都相信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手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如果不带手机会对人际关系带来不利影响。事实也许相反,据DailyNews报道,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AndrewKPrzybylski和NettaWeinstein就手机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哪怕手机不在手上,只要和它共处一室,都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而选择隐藏手机则可以改善人际交往,增加彼此间的亲密、信任以及共鸣。以信念为基础的论据说的就是,我一直相信一个观点,它是我的信念,因为是信念,所以我觉得它一定正确,完全不容置疑。这种论证方法属于胡搅蛮缠,文章中千万不要出现这种论据,这属于低级错误。比如说,手机是技术进步的标志,使用手机时文明人的标志,作为文明人就应该携带手机,这样的论证是站不住脚的。四、修改初稿对文章整体架构进行调整有经验的读者不会一上来就逐字逐句读一篇文章,他会先从整体上看看文章的架构,然后才决定要不要精读一遍。所以我们在修改的时候,要对文章的整体架构进行调整。因此,我们写作时,就要把文章的导言、正文和结尾,这三部分分清楚。保证主题的连贯性所谓主题连续性,就是说一篇文章可能会提出若干个论点,但这些论点不能是散的,要有一条逻辑线,把这些论点串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文章的主题,可以清晰明确地传递给读者。
8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