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小谦
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在新的《艺术》教材中将“艺术与科学”的课题放入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必须做出思考。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先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他积极倡导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1987 年起,先后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作品,举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科学与艺术》的大型画册。时至今日,科学与艺术的融通,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它已不单在较高层次上广泛进行,而且逐渐在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我国提出的申奥口号,就是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的奥运、人文的奥运和科技的奥运。在教育活动中,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和谐健全的人,教育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一个科学与人文日益融通的社会就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为目标。在艺术门类、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结,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并进一步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在这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是双重的关系了,它同时体现出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已成共识。 二、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 新的《艺术》教材编写原则中有一条是多门类、多学科相融合的原则。在编写时注意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联,例如,中学教材第一册安排了“艺术与数”的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和发现艺术中的“美”与科学中的“数”的关系,沟通美与数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关注艺术、关注科学,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学生能在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方面做些探索。第三册的“表现星空”则从另一角度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联。艺术的和谐与天体的规律之间观念互动。科学的观念和艺术的观念可以通过互相借用、互相启发、互相融通来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教材选择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来学习艺术的有关知识,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词语移植,而是在精神境界上趋向一致。 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是泛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和知识。在艺术领域内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将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功的总和。“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就是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把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即生态文明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必须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下进行,把人放在宇宙环境之下,把人放在历史的“链条”上去,使其在综合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活动往往是综合的,很少进行单一形式的活动,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 中国教育存在的突出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熊十力认为:人的智能(心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性智,一种叫量智。性智可以通过艺术、音乐、绘画来培养;量智则可以通过分析、数学、物理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性智与艺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学琴棋书画。古人要学习的这些东西,所培养的就是人的性智,也就是把握全局的能力。量智是指计算机能力与逻辑推理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而目前的计算机不能实现人的性智,因为人的许多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包括许多直接经验所获得的知识、直观的能力等,如果要机器完成这样的一种直观判断就太难了。从人的智能开发的角度来看问题,《艺术》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性智的同时,与培养量智相结合,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艺术教育的路子。正如姜璐教授认为对学生的培养要知识全面,数理结合、文理结合、技术与基础的结合。当然艺术教育不可能包揽一切,建立新的“双主题”的教学模式仅是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教育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下会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出现,也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有不少专家认为,未来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科技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素质主要是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共同作用,成功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势必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例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歌拉斯学派就把最新的科技运用到建筑和音乐中,将琴弦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将美与某种比例的关系研究运用到建筑及音乐中。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练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式样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电影、电视、时装、工业造型设计、电声音乐等。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如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建筑、电子音乐、电脑动画等已成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现今,在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大学生都在搞勤工俭学,更有为数不少的中学生利用利用假期打工赚钱。中学生打工有很多好处,首先可以早些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不能适应社会就会被社会淘汰。我有一位同学,假期中在小饭馆里当服务员,早起晚睡,每天要忙十二个小时以上,没有家里的软床,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可开学后每个人都能看出她的变化:说话不再娇滴滴,干起活来不怕脏不怕累,人也成熟了许多。其次,可以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更能体谅父母。很多家庭都存在着“小公主”、“小皇帝”现象,挥金如土,爱慕虚荣,出去打打工,不但可以锻炼自我,更能体会到每一分钱都是靠辛勤劳动换来的,钱来之不易,从而改掉奢侈的不良习气。再次,有些同学平时对自己没有信心,有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打工是一种不很寻常的经历,每个人都会对小小年纪就有打工经验的人刮目相看,从而可以使那些同学恢复自信心,对人生的态度更加积极。但万事万物都有一利必有一弊,中学生打工也是一样。中学生毕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到了社会上难免被一些不好的人或物所蒙蔽。难以区分好坏、是非,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可能结交上市井流氓之类的社会渣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想要迷途知返就不容易了。但我认为,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人不能因为怕噎死就不吃饭,同样,也不能光看弊而不看益处,只要好处比坏处多,仍是可以提倡的。--600字人生的利弊“从小事做起”,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尽量把事情做的完美一些。我认为脚踏实地的利大于弊。我们都希望做事要做得好,所以我们做事时要小心,仔细,谨慎。在一个飞机制造厂中,工人们一定要脚踏实地,若稍微少了或者多了一个零件,那这个飞机肯定是用不了的,如果用了,那不是会死许多人吗?所以脚踏实地利大于弊。脚踏实地当然也有弊处。有些脚踏实地的人从小就没有远志,没有大志的人通常只想着干普通事就行,不要出乱子就可以了。俗话说“人穷志短”,那反过来说就是“志短人穷”,那这些人永远没有很大的成就,当然,这也是少数人,不是有句话叫“狼子野心”,它说的是只要志气,就有野心,野心越大,志气就越大,有大的志气不一定就不是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也不一定有志气,那只要脚踏实地,总会有一定的成就。所以脚踏实地利大弊。平凡的事往往是最好做的,但也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也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做好。有一只蜗牛,它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便给它自己定了许多它不能做到的目标,然而,它放弃了,死在了草丛里,它的行为令人费解。它为它自己定的目标太过极端,所以它没有达到目标,我认为它应该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先把自己能做到的事做到,再把自己的目标提高一点,把目光放远一点,然后脚踏实地地去做,尽量做得圆满一些。脚踏实地就应该一丝不苟,圆满是你的目标,完美也是你的目标。所以,脚踏实地利大于弊。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事情要做,你必须要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做得最好。--600字追星利大于弊论点一:追星,所喜欢的明星不只是因为美和帅,也不只是因为他们会唱歌,会演讲,会写文章,更重要的是,所追求的是明星的气质以及他们成功的经历,这样才会有人喜欢他们。自己崇拜的明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榜样,追星是为了帮助自己进步。论点二: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毅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演艺。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大家都熟悉的《水手》就足以证实。……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不值得我们崇拜吗?追星,其实利大于弊,可以向自己的偶像学习一些良好的品质,在学习上,我们才会有充足的动力!论点三:结合我来说吧,我从小就有我一直崇拜的明星——杨红樱。家里有十几本全是她写的书,我十分喜爱。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写作的方法,写作水平大大的提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后要当作家的梦想。追星不光是娱乐界的,文学界的也一样可以成为我们心中的那颗星!不管怎样,追星都会使我们树立起目标,向着更好的目标发展!论点四: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很多时候都会有烦躁的感觉。适当的追星,也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可以添加我们生活中的乐趣。学习中也不会太烦躁了。它可以当作我们课余的兴趣,使得我们的活动多姿多彩而又充足。
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 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和作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现代科学正沿着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方向蓬勃发展。 二、文化与科学的关系 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CPSnow,1905-1980)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讲演中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方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方是科学家,并以物理学家最有代表性。斯诺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属于这种文化的科学家们彼此之间尽管也有许多互不理解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约束力甚至比宗教、政治和阶级的模式更强。 科学以其清醒的理智、严密的逻辑、真实的观念构筑了文化,因此我们有理由可以首先声明:文化远非是科学的,文化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窒息着科学,有一个时期,科学又几乎把文化淹没。 科学是人类文化最高的成就和最后的成就,也是文化系统中最值得信赖的部分。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人类文化的诸多样式,诸如语言、宗教、艺术、道德、国家和政府等普遍建立起来以后,科学还被巫术、迷信和宗教窒息着。从16世纪开始,科学才真正走上历史的舞台,大放光彩,科学大有淹没文化之势。 实际上,科学更多的属于文明,较少地属于文化,它是有一套技术体系支持的。而社会的存在、运行、变迁却更多地按着文化价值原则,而不是根据科学的技术要求进行。社会总体上说是非科学的,它既有科学可以把握的理智、逻辑、秩序,也有变化莫测的非理性、潜意识、情绪和混乱。如果说社会科学的目的仅仅是引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社会,那还有它的可能性。如果目的在于用“科学”制作、规范社会与文化,那只能是科学的盲目自信。宗教、语言、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文化样式几乎与科学风马牛不相及。 三、反思 现代社会,人们发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任何科学技术的出现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使人在思考,科学技术能确保人类的幸福吗?为什么有人享受着物质文明却并不感到幸福?为什么物质财富如此丰富的今天还没有消除贫困和不公正?人是不是会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是否终将失控? 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确实,研究科学技术本身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需要考虑人文、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已成了一种包括大量人员、巨额资金、昂贵设备和复杂组织在内的大科学、大技术,成为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产业。科技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而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因而出现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学科,以及专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科学技术和社会(STS)。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延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以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不仅从历史、经济、哲学、文化与社会学等角度研究科学技术,而且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目前STS的研究和教育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已建制化。这将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沟通和融合。